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家伟

作品数:60 被引量:55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9篇地震
  • 14篇裂带
  • 12篇地貌
  • 12篇青藏高原
  • 11篇断裂带
  • 11篇构造地貌
  • 10篇地表破裂
  • 10篇西昆仑
  • 8篇盆地
  • 8篇隆升
  • 8篇阿尔金断裂
  • 7篇新生代
  • 7篇青藏
  • 6篇断层
  • 6篇塔里木盆地
  • 6篇走滑
  • 5篇地表破裂特征
  • 5篇地磁
  • 5篇第四纪
  • 5篇破裂带

机构

  • 60篇中国地质科学...
  • 14篇南方海洋科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河北水利电力...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应急...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四川省地质矿...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武警黄金第八...

作者

  • 60篇潘家伟
  • 49篇李海兵
  • 33篇孙知明
  • 25篇刘栋梁
  • 22篇裴军令
  • 19篇司家亮
  • 8篇白明坤
  • 6篇邱祝礼
  • 6篇许伟
  • 6篇赵越
  • 6篇吴富峣
  • 5篇龚正
  • 4篇王焕
  • 4篇张进江
  • 4篇张丽军
  • 4篇张佳佳
  • 4篇赵中宝
  • 3篇刘亢
  • 3篇任晓娟
  • 3篇吴婵

传媒

  • 19篇岩石学报
  • 11篇地质学报
  • 6篇地质通报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球学报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公路工程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河南水利与南...
  • 1篇2014年中...
  • 1篇2015中国...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3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羌塘地块西部晚三叠世灰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剩磁分量。但是这一高温剩磁分量未通过褶皱检验,表明为后期重磁化的结果。研究剖面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在地理坐标下为Dg=349.3°,Ig=40.4°,κg=45.4,α95=6.5°,相应的古地磁极为76.4°N,311.1°E,dp/dm=4.7°/7.9°。这一古地磁极与羌塘地块早白垩世约110~100Ma的古地磁极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重合,表明其重磁化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10~100Ma。综合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结果,并结合海相地层、蛇绿岩和洋岛等地质证据,显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作用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密切相关。
曹勇孙知明孙知明李海兵叶小舟潘家伟刘栋梁刘栋梁
关键词:羌塘地块古地磁重磁化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隆升特征——来自西昆仑山前盆地的沉积学证据被引量:30
2007年
对西昆仑北缘山前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沿西昆仑山前发育的各沉积序列的垂向特征相似: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石膏层、含瓣腮化石的石灰岩和紫红色较细粒的碎屑岩沉积,指示了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较平静的沉积环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期开始出现陆相磨拉石,指示了陆相非平静的沉积环境,砾石的直径由下至上呈增大趋势,可能反映了西昆仑山体不断隆升,其间相对稳定的层段可能是构造运动间歇期或平稳期的沉积,指示了脉动式的隆升模式;磨拉石底部砾石的成分以沉积岩为主,向上火成岩和变质岩砾石逐渐增多,表明剥蚀程度不断加深。根据磨拉石建造的特征,判断剥蚀量和剥蚀强度自西向东有减小和变弱的趋势,可能暗示了西昆仑山晚新生代隆升有自西向东由强变弱的过渡特征。该结论与本区构造地貌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司家亮李海兵Laurie BARRIERJerome VAN DER WOERD孙知明裴军令潘家伟
关键词:晚新生代西昆仑山隆升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被引量:37
2007年
在卫片解译、DEM数据处理、地形图分析与剖面制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与观测,对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研究。沿山前发育系统的水系变化、冲积扇变化、不对称背斜、大规模正断裂、不对称河流阶地等典型的构造地貌,表明这条由南向北逆冲的冲断带在扩展过程中存在着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冲断带的东西分段以桑株河为界,以西发育固满背斜,其构造样式为向北的逆冲伴随向南的反冲;以东发育一系列不对称的背斜,表现出明显的由南向北逆冲的特征,地表无明显的反冲构造出现。利用生长地层和河流阶地估算了西昆仑山的隆升速率: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以来的最低隆升速率为0.21~0.25mm/a,100ka以来的隆升速率为1.5mm/a。
潘家伟李海兵Jerome Van Der Woerd孙知明裴军令Laurie Barrier司家亮
关键词:西昆仑山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
龙木错地区泽错岩体演化历史及构造意义:来自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约束被引量:2
2019年
沿大型断裂带出露的深成岩体记录并保存了形成时的大地构造活动及后期演化和变形的重要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羌塘西部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本文选取了龙木错断裂南部的泽错岩体进行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云母和钾长石40Ar/39热年代学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判别图显示花岗岩样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至钙碱性系列和过铝质。矿物组合表明无角闪石且含白云母。以上特征均显示出明显的S型花岗岩趋势。锆石U-Pb年龄为123±1. 7Ma至107±1. 4Ma,表明岩浆侵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此时班公-怒江洋仍在向北俯冲。云母和钾长石40Ar/39年龄及前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侵位后岩体至少有四个阶段的冷却,包括120~90Ma、90~38Ma、38~26Ma和26~0Ma。第一阶段在侵位后10Myr内快速冷却至低于~320℃,而随后以相对较慢的速率冷却至~220℃。从90Ma到38Ma期间经历了较长时期极为缓慢的冷却,该阶段构造活动趋于静止,表明羌塘地体-拉萨地体碰撞应发生在90Ma之前。中新世受控于龙木错断裂左旋走滑的影响,最后一期的构造变形以东西向伸展为主,深成岩逐渐剥露至地表。龙木错断裂可能作为中新世以来高原物质向东运移西部边界的一条新的应力释放途径。
韩帅李海兵李海兵潘家伟郑勇刘栋梁刘栋梁白明坤
关键词: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热年代学演化历史
塔里木盆地古董山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可能的时代被引量:3
2011年
前人原将塔里木盆地中部古董山地区划为二叠纪的地层中夹有4层火山岩,但对该处火山岩至今没有详细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笔者经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和室内的实验测试,揭示了古董山火山岩的野外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K-Ar定年及锆石SHRIMP U–Pb定年数据,并对古董山火山岩可能的时代和形成时的构造环境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塔里木盆地古董山地区白垩纪发生过多次岩浆活动事件,锆石SHRIMP U–Pb定年记录的最新岩浆活动是在晚白垩世,而且可能还有更新的岩浆活动,古董山火山岩的时代可能要重新考虑,或许应为白垩纪。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古董山火山岩显著富集TiO2,并且FeO+Fe2O3、P2O5含量较高,Al2O3、MgO、CaO含量较低,主量、微量元素特征均反映出古董山火山岩为典型的板内玄武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潘家伟李海兵孙知明司家亮裴军令张丽军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火山岩地球化学年龄
2014年于田地震Ms7.3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李海兵孙知明潘家伟刘栋梁张佳佳李成龙刘亢云锟龚正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带地表破裂左旋走滑
冲积河流对活动构造的响应被引量:1
2012年
冲积河流对构造活动极其敏感,是进行研究活动构造研究的很好载体。文章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介绍了冲积河流的类型和河流构造变形的类型,对水系网络、湖泊型式、河流阶地等主要的响应活动构造的河流构造地貌及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阐述。
张丽军陈晨潘家伟
关键词:冲积河流地貌
2014年于田Ms7.3地震野外调查--特殊的地表破裂带被引量:15
2014年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快速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 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斜列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EE-SWW走向,全长约25 km,显示出左旋走滑伴随有正滑分量的特征,最大左旋位移约1m。地表破裂带分别沿两条平行的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南硝尔库勒断裂分布,这是一种特殊的地表破裂带。发震断裂属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尾端分支断裂,它与郭扎错断裂和龙木错断裂构成“新阿尔金断裂”。
李海兵孙知明潘家伟刘栋梁张佳佳李成龙刘亢云锟龚正
关键词:地震野外调查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雅拉河断裂深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孕震环境被引量:2
2021年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较高的康定段作为研究对象,聚焦雅拉河断裂带内的糜棱岩,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的显微构造分析、粒度统计、石英组构和Ti含量测试,确定石英递进变形过程中差应力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变形温度,构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的地壳强度剖面。观测结果显示,糜棱岩在抬升过程中石英发生颗粒边界迁移(GBM)、亚颗粒旋转(SGR)和膨凸重结晶(BLG)三种类型的变形机制。构建的地壳强度剖面显示,雅拉河断裂带应变速率约为6.08×10^(-13)~1.62×10^(-11) s^(-1),脆韧性转化带发生在~12.5±2.5km深度,该处岩石极限强度~145.5MPa。实际岩石强度(μ=0.383)小于理论破裂摩尔圆(μ=0.85)的岩石强度发育应变弱化。当韧性变形阶段由位错蠕变形成的应变局部化以及细粒化等机制降低岩石的强度至临界条件时,会导致破裂频次的增强,应力释放发生地震。同时,位错蠕变引起的应变弱化导致岩石强度降低,使高应力无法积累。
孙丽静赵中宝潘家伟潘家伟张磊梁凤华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藏南冲巴雍错淡色花岗岩体热年代学及其对藏南拆离系和亚东裂谷构造活动时限的制约被引量:4
2020年
藏南拆离系和亚东裂谷是藏南地区重要的伸展构造,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生长密切相关,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对探讨高原的生长过程和大陆变形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藏南部亚东地区的冲巴雍错花岗岩进行了U-Pb定年和低温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岩体自22Ma侵位后经历了5个不同的冷却阶段:18~15.6Ma期间岩体的冷却速率为125℃/Myr;15.6~11Ma期间,平均冷却速率约94℃/Myr;11~7Ma期间,平均冷却速率约24℃/Myr;7~3Ma平均冷却速率约5℃/Myr;3Ma以后平均冷却速率约为14℃/Myr。因岩体位于藏南拆离系内,又被亚东断层切过,认为藏南拆离系的活动时限为22~11Ma,亚东正断层的起始活动时间为11Ma,且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岩体在~3Ma发生了快速冷却,可能指示了亚东裂谷的一次强烈活动。
李开玉CHEVALIER Marie-Luce李海兵潘家伟潘家伟白明坤刘富财王世广
关键词:藏南拆离系淡色花岗岩U-PB定年低温热年代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