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圣旭
-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红花黄素体外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红花黄素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效果。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大鼠BMSCs,取P3代BMSCs接种培养板,分3组,每组6孔:A组(红花黄素组)和B组(对照组1)待细胞接近50%融合后,每孔内加入10μg/L的bFGF预诱导24h,PBS洗涤2次后,A组再加入含红花黄素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诱导24h后弃掉诱导液,加入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B组直接加入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C组(对照组2)始终用含15%DMEM培养基培养。各组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各组待细胞达90%融合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丝蛋白M(NFM)、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来鉴定分化后细胞。结果A组BMSCs呈渐进性地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NSE、NFM染色呈强阳性:NSE阳性细胞率为(63.36±1.26)%;NFM阳性细胞率(56.19±3.64)%;B、C组为阴性;3组GFAP表达均为阴性。结论红花黄素在体外诱导大鼠BMSCs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 王祥强卜志勇李安军涂圣旭施永彦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红花黄素诱导分化
-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性别差异性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雌雄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性和可能原因。方法健康SPF级SD大鼠雌雄各30只,按性别分为两组:雄性大鼠组(A组)和雌性大鼠组(B组),改良Allen法在胸7节段平面制作SCI模型。于术后1、2、3、4、7 d各组随机处死大鼠2只取损伤处脊髓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和细胞凋亡,术后1 d和1、2、3、4周采用改良大鼠胸段脊髓损伤后功能评判标准(BBB评分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查评分,同时各组随机处死1只大鼠取损伤处脊髓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1)BBB评分:脊髓损伤后2-4周时,两组大鼠的后肢功能均出现部分恢复,至第4周,B组评分:(8.250±1.658)分,A组为:(5.580±1.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SOD活性变化:脊髓损伤2 d时SOD活性最低,A组:(24.073±3.220)U/ml,B组:(42.663±3.940)U/ml,随后均逐渐升高,至7 d时,A组SOD活性:(93.556±7.138)U/ml,B组:(106.833±5.878)U/ml,在1周内A组均低于B组(P〈0.01)。(3)MDA含量变化:脊髓损伤2 d内两组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3、4和7天时,A组MDA含量为(28.822±2.804)、(25.106±1.911)、(15.163±3.075)μmol/L,B组分别为:(24.224±2.627)、(18.377±2.416)、(10.959±2.78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凋亡:在脊髓损伤3 d时达高峰,A组:(187.83±18.30)个/视野,B组:(160.67±8.34)个/视野,至7 d时,A组:(84.00±10.96)个/视野,B组:(56.00±7.43)个/视野,在3、4、7 d时A组细胞凋亡数明显高于B组(P〈0.01)。(5)病理切片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的炎症浸润、空洞形成、白质留存、瘢痕形成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结论 雌性大鼠SCI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雄性大鼠,其原因可能是雌性大鼠体内相对�
- 卜志勇郑玲李安军涂圣旭施永彦
- 关键词:脊髓损伤性别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