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志华

作品数:138 被引量:603H指数:1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2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6篇历史地理
  • 64篇政治法律
  • 8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4篇军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5篇中苏
  • 31篇冷战
  • 27篇中苏关系
  • 23篇战争
  • 23篇毛泽东
  • 20篇斯大林
  • 20篇同盟
  • 18篇朝鲜战争
  • 16篇档案
  • 16篇中苏同盟
  • 14篇冷战起源
  • 11篇中朝关系
  • 11篇外交
  • 11篇美苏
  • 10篇赫鲁晓夫
  • 9篇档案文献
  • 9篇社会主义阵营
  • 9篇共产党
  • 8篇中共
  • 7篇援助

机构

  • 11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2篇北京大学
  • 5篇当代中国研究...
  • 4篇北京东城东方...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作者

  • 130篇沈志华
  • 4篇李丹慧
  • 3篇杨奎松
  • 3篇崔海智
  • 2篇余伟民
  • 1篇左凤荣
  • 1篇徐蓝
  • 1篇王亚志
  • 1篇葛兆光
  • 1篇赵世瑜
  • 1篇高嘉懿
  • 1篇彭小瑜
  • 1篇姚昱
  • 1篇桑兵
  • 1篇董洁
  • 1篇张昕
  • 1篇虞和平
  • 1篇吕峥
  • 1篇张国刚
  • 1篇茅海建

传媒

  • 9篇江淮文史
  • 8篇中共党史研究
  • 8篇俄罗斯研究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历史研究
  • 6篇历史教学问题
  • 5篇史学月刊
  • 5篇同舟共进
  • 5篇冷战国际史研...
  • 5篇国家人文历史
  • 4篇近代史研究
  • 4篇探索与争鸣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史学集刊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党的文献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0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9篇2010
  • 9篇2009
  • 12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9篇2004
  • 1篇2003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把断裂的历史链条连接起来——《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1—3册)的史料价值拾粹被引量:4
2008年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1—3册)提供了许多足以把原来断裂的历史链条连接起来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例如1949年中共与美国接触的方针和策略、杜鲁门声明发表后中共的态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初文本的起草、中共发动解放台湾战役的设想及其变化、斯大林决定苏联空军参与朝鲜战争的时间问题,等等。
沈志华
关键词:周恩来中苏关系朝鲜战争
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被引量:37
2007年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两党发生政策性分歧,其根源在于中苏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以及中苏两党处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某种固有的结构性弊病。中苏同盟解体对中苏两国乃至世界政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阻断了苏联和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变了冷战国际格局,促进了苏联在冷战对阵中败北。
沈志华
关键词:中苏分歧中苏同盟破裂
“大跃进”中的苏联援华专家被引量:1
2018年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当“大跃进”已经成为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革命行动时,当中苏之间的政治矛盾日渐明朗时,大量在华苏联专家的处境自然显得十分尴尬。
沈志华
关键词:苏联专家苏联援华中国社会政治矛盾中苏
1956:波匈事件的“中国因素”被引量:1
2011年
1956年10月爆发的震动世界的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危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对1956~1957年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突然转轨,在很大程度上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沈志华
关键词:波匈事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阵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被引量:12
2000年
本文利用近年解密的俄国档案材料,讲述了苏联空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空战的情况。毛泽东决定:在没有苏联空军援助的困难条件下,中国军队依然按原计划赴朝作战。此后,斯大林亦改变了观望、等待的立场,1950年11月初,苏联空军便投入了朝鲜空战,并陆续将作战半径从中朝边界前伸到清川江一线,斯大林甚至答应让苏联空军部队进驻朝鲜机场。苏联空军在朝鲜西北部地区的空战中占据了优势,有效地保护了中朝军队的后方补给线。但是,斯大林始终掌握着一条他最初制定的原则,即不允许苏联空军在前线协同中国军队作战。斯大林担心的是美国知道苏联直接参战后会激化美苏矛盾,而美国尽管已经掌握了苏联参加空战的情报,也佯作不知以避免引起战争升级。正是华盛顿与莫斯科的这种默契,使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真相沉寂了40年。
沈志华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苏关系苏联空军
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二)被引量:24
2009年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沈志华
关键词:中苏关系一边倒司徒雷登
面对历史机遇:中美关系和解与中朝关系(1971—1974)被引量:5
2014年
中美关系实现和解是双方走出外交困境的需要,同时也为朝鲜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提供了一个机会。中国政府在与美方进行外交谈判的过程中,注意关照朝鲜的利益和要求,并承诺帮助朝鲜实现其和平统一的愿望。经过中国的外交协商及各方努力,很快解决了撤销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的问题。在解决朝鲜问题中,中方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而朝方则显得急于求成。主要是因为朝韩关系转向紧张状态,美国撤军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不过,借助中美关系缓和的东风,朝鲜的国际地位和安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在此期间,中朝关系始终保持友好并有所发展,总体来讲,中国还是尽力帮助了朝鲜,尽管平壤对此并不满足。
沈志华
关键词:中朝关系
动机判断与史料考证——对毛泽东与斯大林三封往来电报的解析被引量:7
2019年
1947年11月至1948年3月,毛泽东先后发给斯大林两封关于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的电报,但说法完全相反。全面、详细地反复解读史料的结果是,毛泽东第一封电报所述并非中共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其动机在于试探斯大林的态度,以解除苏共对中共的疑虑,并接受中共关于统一战线和联合政府的主张。此例反映出当时中苏两党关系的微妙和复杂性,也说明在历史研究中,动机的判断必须以系统、全面的史料考证为前提。
沈志华
关键词:毛泽东斯大林电报统一战线联合政府史料考证
美国中央情报局眼中的中国——冷战时期美对华情报评估综合性文件概述被引量:4
2009年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数千份有关1948~1976年中国的情报和报告中,"国家情报评估"(NIE)和"特别国家情报评估"(SNIE)的综合性报告反映了美国情报机构对中国政策取向及发展趋势的阶段性认识和判断。通过从总体评估、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外交问题五个方面对这些文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情报分析部门和官员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他们对中国问题的关注点,以及到196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在整体上对中国认知所发生的变化。
沈志华
关键词:冷战情报评估
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被引量:2
2013年
1956~195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其发展道路上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共领导人的思考沿着两条线索展开。其一,中共对社会主义社会及其主要任务的认识;其二,中共对社会主义同盟特别是中苏关系的估计。这是中共在1956~1957年所面临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其结果构成了他们制定对内和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他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苏共和东欧各党的思想混乱,以及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社会危机对中共的认识和估计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苏联共产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能力和理论水平;革命政权可能因为执政党的错误(没有抓紧阶级斗争)得而复失。在这种认识和估计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国社会因中共倡导整风而出现的"动荡",促使毛泽东选择了激进的"继续革命"的道路,而苏共二十大提倡的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则渐渐被看作是"修正主义路线"。这个选择为此后2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奠定了基础。
沈志华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中苏关系历史选择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