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丽

作品数:1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剧团
  • 6篇官办
  • 4篇抗战
  • 2篇巡演
  • 2篇斯坦尼斯拉夫...
  • 2篇斯坦尼斯拉夫...
  • 2篇抗战后
  • 2篇抗战后期
  • 2篇公演
  • 2篇国民党
  • 1篇大戏
  • 1篇导演
  • 1篇演剧
  • 1篇责任感
  • 1篇战时
  • 1篇正规化
  • 1篇知人
  • 1篇知人善任
  • 1篇职业化
  • 1篇质朴

机构

  • 11篇南京晓庄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3篇段丽

传媒

  • 4篇戏剧(中央戏...
  • 4篇戏剧艺术
  • 2篇戏剧文学
  • 1篇影剧新作
  • 1篇文学评论丛刊
  • 1篇南大戏剧论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剧目平庸与布景噱头——论抗战后期重庆官办剧团的演出亏损
2015年
抗战后期,国民党强化了对官办剧团的监管力度。中万、中电、中青作为大后方最具实力的官办剧团,其上演剧目被限制在一批主题贫弱的平庸剧作中。剧团不得不利用布景、灯光等舞台装置制作"噱头"来弥补剧本的不足,同时借此吸引观众,换取票房。此举不仅破坏了演出的艺术整体性,亦让官办剧团出现了过度迎合观众的危险。舞台装置的急剧膨胀导致官办剧团的演出成本严重飙升,激化了剧团本就严重的亏损问题,使剧团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
段丽
关键词:剧目布景
20世纪40年代官方戏剧理念在中央青年剧社的实践与推行被引量:1
2012年
1940年代的国民党当局并不乏对戏剧运动的重视。除普遍推行的剧团监督、戏剧审查外,它更想将其奉行的国民党官方话剧理念以行政法规、创作准则的形式强力注入由政府直管的官办剧团体内,试图通过对官办剧团的掌控,达到使之充当官方意志代言者的目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40年代的大后方,国民党要员鲁觉吾对"青年戏剧网"的构建。鲁觉吾以官办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以下简称"中青")为核心,构建"青年戏剧网",并试图在该系统内部推行渗透着国民党官方意志的宣传剧本。这些剧本以王平陵《维他命》等征讨奸商剧为集中代表,企图通过"冒牌暴露"来为国民党当局推卸罪责。由于其创作原则从根本上与大众意志相悖,因而遭到了进步剧人的自觉抵制,没有在直面大众、日益职业化的"中青"舞台上上演。但"中青"对官派剧目的弃演,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裁撤。
段丽
关键词:国民党
1946:国民党官办剧团的解散与分化——以中万、中电、中青为例
2014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方面利用高额的娱乐捐,将包括官办剧团在内的职业剧团推入每演必亏的生存境地,致使巨额亏损成为中电、中青被裁撤的导火索;另一方面,大幅度调整官办演剧系统,只保留以中万为代表的军中演剧团队,以为戡乱宣传服务。这就证明:当抗击外侮的任务完成后,国民党话剧政策的专制性被再次强化。官办剧团必须先以裁撤为代价,才能换来新的组织形态再次接近市民社会。
段丽
关键词:国民党解散
宣传与示范——论抗战初期重庆官办剧团的巡回演剧
2015年
抗战初期,抗战宣传与民众教育的双重需要决定了某些特定的官办剧团需要担负起巡回演剧的重任。虽然中万、中电、中青并非"移动演剧单位",但作为重庆剧坛最具实力的官办剧团,它们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组织乡村巡演与城市巡演,以加强抗战宣传。此外,在城市巡演中,官办剧团还需要起到示范演出,帮扶当地剧团的作用。
段丽
关键词:巡演抗战宣传
失衡的隐患——论“抗战”时期官办剧团“百人大戏”的仪式性场面
2014年
抗战初期,国民党官办剧团常以"百人大戏"的形式演绎"抗战剧",其特点是通过一系列仪式性场面,引导观众与演员完成对战争苦难的集体体验,从而激发其"抗战"意识。由于早期的"抗战"剧本八股化问题严重,这就导致"百人大戏"虽然受到欢迎,但舞台意象浅薄,导演需要借助较高水准的舞台装置去塑造仪式性场面以迎合观众,从而埋下了演剧失衡的隐患。
段丽
曲折的跃进——中万、中电、中青三剧团职业化转型研究
2018年
抗战时期,中万、中电、中青的职业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过程,该过程体现了官办剧团在生存压力的推动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从而不断调整自身,亲近市民社会的曲折性。中万、中电、中青虽以职业剧团的身份活跃在1941—1945年的四届雾季公演,但其职业化转型的"大跃进"却集中在1942年第二届雾季公演前后。在此之前,三剧团虽积极改组,但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戏剧政策专制性的强化,剧团的职业化程度有限,且起伏不定。这种起伏波动与剧团最终的跃进正反映出这一时期市民话剧挣脱官方束缚,回归自我本体的真实轨迹。
段丽
关键词:职业化
质朴诚挚的诗篇——评梆子剧《小岗记忆》
2022年
从小戏《知音乐》《伯牙摔琴》,到十场历史剧《项羽和范增》、六场黄梅戏《黄梅春秋》再到八场梆子剧《小岗记忆》,吴彬先生在戏曲剧本创作中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且长短不限,剧种多样。梆子剧《小岗记忆》作为最新的一部剧作,倾注着作者高度自觉的历史责任感与真挚朴素的创作情感。回望作者的创作轨迹,最能与之形成呼应的应该是《黄梅春秋》。如果说《黄梅春秋》是写戏曲之史、艺人之史。
段丽
关键词:戏曲剧本创作情感历史责任感历史剧
外形动作的探寻——以1943年中万《虎符》公演为中心的考察
2021年
1943年,中国万岁剧团在重庆首演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在此之前,剧组继承了《棠棣之花》《屈原》的经验,希望能从戏曲动作中提炼出适宜剧作情调的形体韵律与外形动作。同时,又期待借助对斯坦尼体系的学习,在排演中将"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出体系""斯坦尼体系中国化"与"建立演剧的民族风格气派"的关系辨正清晰。但最终演员们在角色外形动作上流露出的乏力,还是暴露出重庆剧人面对斯坦尼体系、中国戏曲两者夹缠式学习时的困惑状态。大后方职业剧团对中国演剧的品格孕育,仍需风格化演出的高频率历练以及剧人专业化形体技术能力的整体提升。
段丽
关键词:虎符
知人善任 巧作气氛——论1945年洪深对《黄花岗》的导演
2016年
洪深导演的革命史剧《黄花岗》是抗战后期重庆剧坛规模最大的演出。为弥补剧本的情节凌乱、人物单薄等天生缺陷,洪深一方面极尽知人善任之能事,认真挑选演员,以演员演技的娴熟明朗来弥补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高超的导演技巧,为该剧营造悲壮雄浑的舞台氛围。这些手段有效地改善了《黄花岗》在演出上艺术完整性的不足,观众对此印象深刻。
段丽
关键词:导演
从《戏剧研究》看中国剧坛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接受被引量:2
2010年
由于在"教条化"倾向的影响下,中国剧界出现了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下简称斯坦尼体系)的盲目遵从,剧坛的有识之士一方面关注瓦赫坦高夫的演剧理论,以明晓斯坦尼体系自身的偏颇;另一方面,亦结合演剧实际对演剧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以力图拨正"教条化"倾向。1942年2月创刊的《新华日报》"戏剧研究"副刊,虽出版刊次有限,却在广大剧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下,以大量篇幅刊登了有关斯坦尼体系的译文、论文,体现了此时的中国剧界对斯坦尼体系的辩证接受。
段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