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景禹

作品数:54 被引量:221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细胞
  • 10篇表皮
  • 8篇电镜
  • 8篇针刺
  • 8篇微循环
  • 8篇微循环障碍
  • 8篇小鼠
  • 8篇免疫
  • 7篇再灌注
  • 7篇缺血
  • 7篇缺血再灌注
  • 7篇免疫电镜
  • 7篇灌注
  • 6篇皂苷
  • 6篇皮肤
  • 5篇丹参
  • 5篇增殖
  • 5篇三七皂苷
  • 5篇三七皂苷R1
  • 5篇细胞增殖

机构

  • 28篇北京大学
  • 24篇北京医科大学
  • 4篇北京体育学院
  • 4篇宁夏医学院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体育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 1篇庆应义塾大学

作者

  • 54篇樊景禹
  • 15篇刘育英
  • 14篇韩晶岩
  • 13篇王芳
  • 12篇王传社
  • 9篇曾庆江
  • 9篇胡白和
  • 8篇杨继英
  • 8篇孙凯
  • 6篇卢鼎厚
  • 6篇刘连祎
  • 6篇刘智
  • 5篇廖福龙
  • 5篇薛欣
  • 5篇赵新荣
  • 4篇屈竹青
  • 4篇黎晓新
  • 4篇韩红梅
  • 4篇霍正浩
  • 4篇徐想顺

传媒

  • 7篇北京医科大学...
  • 5篇解剖学报
  • 5篇体育科学
  • 4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国外医学(遗...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中国针灸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第九届中国体...

年份

  • 5篇2008
  • 10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5篇1995
  • 4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 3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6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七中主要皂苷类成分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对LPS引起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原理
<正>目的:人参皂苷 Rb1、人参皂苷 Rg1和三七皂苷 R1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本研究观察了三七皂苷主要成份人参皂苷 Rb1(Rb1)、人参皂苷 Rg1(Rg1)以及三七皂苷 R1(R1)对 LPS 连续静脉给药引起...
孙凯王传社郭俊方素萍王芳刘育英刘连祎杨继英樊景禹韩晶岩
文献传递
显示缝隙连接的免疫金银法及其应用
1993年
本文报道在未经固定的冰冻切片上显示缝隙连接的免疫金银法,探讨了影响方法特异性与敏感性的各种因素,并用该法研究了大鼠心肌、肝脏和表皮缝隙连接的组织特异性。
徐宇瑾樊景禹安林
关键词:免疫金银法心肌肝脏
弱酸弱硷对小鼠皮肤导电性的影响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研究了弱酸、弱碱对小鼠离体皮肤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能使细胞内pH值下降的弱酸(二氧化碳)或弱酸盐(醋酸钠)可使皮肤导电性下降,而能婕细胞内pH增高的弱碱(氯化铵)则能使皮肤导电性增加。讨论了这些结果与表皮缝隙连接偶连状态间的可能连系。
樊景禹席时元卫之湄
关键词:弱酸弱碱皮肤导电性
外源性儿茶酚胺对小鼠表皮缝隙连接影响的定量电镜研究
1995年
通过导电性测量和定量电镜方法证明,给予外源性肾上腺素(2μg/g体重)或异丙肾上腺素(Iμg/g体重)而使皮肤导电性增加的实验条件下,表皮缝隙连接的面数密度明显增加。
樊景禹刘智卫之湄徐宇瑾
关键词:儿茶酚胺类超微结构
复方丹参滴丸及其主要成分丹酚总酸A、B对光化学引起细静脉血栓的抑制作用及其原理(摘要)
一、目的丹参素钠、丹酚总酸、丹酚酸A、丹酚酸B是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的主要成分,国内外学者对丹参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复方丹参滴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复方丹参滴丸对缺血再...
刘育英刘连祎王芳曾庆江孙凯方淑萍杨继英王传社胡白和安丽华赵新荣常昕樊景禹韩晶岩
儿茶酚胺对小鼠皮肤导电性的影响被引量:1
1993年
研究了外源性儿茶酚胺对小鼠皮肤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均可使皮肤导电性明显增加,而苯肾上腺素则能使皮肤导电性下降。
樊景禹卫之湄刘智宋良文徐宇瑾
关键词:儿茶酚胺皮肤导电性
大鼠表皮角化细胞Cx43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研究大鼠前肢表皮角化细胞Cx43的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的拓扑学分布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 ,利用Cx4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免疫组化法 ,分析单位面积表皮细胞中Cx43表达的长度 (LA)和PCNA阳性细胞核的百分率。结果 :在水平方向上 5mm范围内 ,表皮细胞Cx43的表达随部位而异 ,且在距离始端大约 3.0~ 4.5mm处Cx43表达丰富。同时 ,在水平方向上 10mm范围内 ,角化细胞的增殖活性随部位而异 ,且增殖活性类似的角化细胞各自聚集成群 ,其直径大小约为 10 -3 m数量级 ;并在距离始端约 3.0~ 4.0mm处是角化细胞增殖活性低的位置。结论
韩红梅樊景禹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CX43
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的多环节改善作用被引量:10
2008年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创伤、扩血管药物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器官移植和休克复苏治疗后再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I/R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是包括过氧化物产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细胞粘附增多、血浆白蛋白漏出、肥大细胞脱颗粒、炎性因子释放等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对微循环障碍某一环节进行干预的传统疗法,并没有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丹参作为活血中药,临床上广泛地用于心脑肝肾等脏器血瘀的治疗。近年来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可以多环节地改善微循环障碍,在预防和治疗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的多环节改善作用。
韩晶岩樊景禹郭治昕刘育英
关键词:丹参缺血再灌注器官损伤细胞黏附肥大细胞脱颗粒
三七总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对光化学反应诱导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栓的抑制作用——三七主要成分抑制细静脉血栓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三七总皂苷(PNS)、三七皂苷R1(R1)、人参皂苷Rb1(Rb1)、人参皂苷Rg1(Rg1)是三七的主要水溶性成份。含有PNS、R1、Rb1、Rg1的中药复方制剂复方丹参滴丸(CP)能抑制光化学反应诱导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是有关PNS、R1、Rb1、Rg1对血栓形成的在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PNS、R1、Rb1、Rg1对光化学反应(PR)诱导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麻醉的雄性SD大鼠(200~250g)的肠系膜展开至观察板上,经大鼠股静脉注入血啉甲醚(HMME,1mg/ kg),用倒置荧光显微镜100瓦汞灯作光源经蓝光滤光片照射在选定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上。在照射开始时,设定显示器的时间为0分,在血栓达到细静脉管径的1/2时停止照射,通过连接在显微镜上的CCD连续观察并记录30min内细静脉血栓出现的时间、血栓到达细静脉直径一半的时间、血栓与照射的血管面积比。一部分大鼠在光化学反应前10min,经颈静脉分别一次性注入PNS、R1、Rb1、Rg1(各10mg/kg.BW)、或阿斯匹林(ASP,200mg/kg.BW)提前60min灌胃。结果:光化学反应组在照射13.67±2.67s后细静脉开始出现血栓,血栓与血管径的面积比迅速增加。PNS、R1、Rb1、Rg1、ASP可以延长由照射开始到血栓出现的时间,减少血栓的面积。结论:PNS、R1、Rb1、Rg1可以抑制光化学反应后细静脉血栓的形成,其效果与ASP近似。
王芳刘育英刘涟祎曾庆江樊景禹王传社韩晶岩
关键词:三七皂苷光化学反应
养血清脑颗粒对双侧颈动脉结扎-再通引起的蒙古沙鼠脑皮层微循环障碍和脑灌流量的改善作用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Cerebralcare Granule,CG)对双侧颈动脉结扎再通引起的蒙古沙鼠脑皮层微循环障碍和脑灌流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蒙古沙鼠双侧颈动脉缺血再灌注(is—chemia/erperfusion,I/R)模型,在正立显微镜微循环观察系统下,观察脑皮层细静脉管径、细静脉红细胞流速、dihydrorhodamine 123(DHR)萤先强度和血浆白蛋白漏出的变化,记录脑表面血流量。一部分沙鼠在缺血前90min灌胃给予CG0.8 g/kg。结果:I/R 30min后,粘附于细静脉壁的白细胞数量、细静脉过氧化物、血浆白蛋白漏出显著增加,脑血流量降低。CG可以显著地抑制上述变化。结论:CG前给药可以抑制双侧颈动脉结扎再通引起的脑微循环障碍和脑灌流量,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过氧化物产生有关。
徐想顺王芳刘育英廖福龙樊景禹新见英幸马治中王传社韩晶岩
关键词:I/R损伤脑微循环障碍白细胞黏附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