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旭东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孢囊
  • 4篇孢囊线虫
  • 4篇线虫
  • 4篇禾谷
  • 4篇禾谷孢囊线虫
  • 3篇小麦
  • 2篇侵染
  • 1篇致病型
  • 1篇生活史
  • 1篇田间
  • 1篇侵染规律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小麦根
  • 1篇小麦根系
  • 1篇小麦生长
  • 1篇小麦种
  • 1篇小麦种质
  • 1篇麦种
  • 1篇抗性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梁旭东
  • 3篇王暄
  • 3篇李红梅
  • 3篇胡小斌
  • 2篇张龙
  • 1篇向桂林
  • 1篇迟元凯
  • 1篇宋志强
  • 1篇管廷龙
  • 1篇亓竹冉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禾谷孢囊线虫的田间侵染规律及垂直分布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为了解禾谷孢囊线虫(CCN)在小麦田间的侵染规律和分布动态,在2010-2012年的两个冬小麦生育周期里,定点调查CCN(Heterodera avenae)江苏沛县群体的田间生活史及不同虫态的数量。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季节中CCN只能完成一代生活史;小麦越冬前有少量二龄幼虫(J2)孵化,能侵入根系,但不能正常发育;返青期小麦的根围土壤中出现J2孵化高峰,大量侵入根系后,至抽穗期完成发育,在根系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雌虫,在根内及土中可见少量雄虫;小麦成熟收获期,白色雌虫开始变褐形成孢囊,落入土中越夏。从田间垂直分布调查结果看,田间孢囊主要分布在土表下0~10cm土层,孢囊线虫孵化的J2也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中,并且在返青期出现高峰,这与CCN的田间侵染规律相吻合。
向桂林宋志强梁旭东胡小斌亓竹冉王暄李红梅
关键词:禾谷孢囊线虫生活史
禾谷孢囊线虫初始密度对其繁殖及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014年
为明确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初始密度(Pi)与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关系,在2011-2013年的两个冬小麦生育周期里,通过网室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禾谷孢囊线虫初始密度对其繁殖及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的繁殖系数(Rf)随Pi的增加而减少,当Pi为0.5个卵·mL-1土时,Rf达到8.7;当Pi为64个卵·mL-1土时,Rf仅为2.8。小麦株高、茎叶干重、根干重及产量均与Pi呈显著负相关。当Pi≥8个卵·mL-1土时,小麦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产量显著下降,因此田间禾谷孢囊线虫的初始密度高于该值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梁旭东张龙管廷龙胡小斌王暄李红梅
关键词: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繁殖
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和小麦种质资源抗性的鉴定以及损失阈值的研究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危害禾谷类作物的一种经济重要性病原线虫,现已在我国16个省市的小麦产区有发生分布,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安全。明确禾谷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致病型,筛选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小...
梁旭东
关键词:禾谷孢囊线虫种质资源
文献传递
禾谷孢囊线虫与不同小麦根系的互作表型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明确高抗品种‘华麦1号’的抗禾谷孢囊线虫机制,以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比较了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侵入根系前对抗病品种‘华麦1号’与感病品种‘豫麦34’和‘矮抗58’的根尖趋性差异,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观察了线虫侵入3个品种后的发育进程。结果表明,J2对3个品种的根尖均表现明显的趋性,对‘矮抗58’的趋性最强,而对‘华麦1号’的最弱,接种4h和6h时‘华麦1号’与‘矮抗58’根尖吸引的线虫总量差异显著(P<0.05);组织染色观察到J2对3个品种的根系均有一定数量的侵入,但高抗品种‘华麦1号’根系侵入的幼虫量和后期形成的白雌虫量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豫麦34’和‘矮抗58’。结果证实,‘华麦1号’的抗性机制主要表现为减少线虫的有效侵入量、抑制侵入后的线虫生长发育。
胡小斌梁旭东张龙迟元凯王暄李红梅
关键词:禾谷孢囊线虫抗性侵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