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爱明

作品数:11 被引量:99H指数:8
供职机构:京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断层
  • 4篇地震
  • 4篇盆地
  • 3篇地震断层
  • 3篇走滑
  • 3篇活动断层
  • 2篇地磁
  • 2篇焉耆盆地
  • 2篇岩石
  • 2篇遥感
  • 2篇早白垩世
  • 2篇造山带
  • 2篇图像
  • 2篇古地磁
  • 2篇白垩世
  • 1篇岛上
  • 1篇地震概况
  • 1篇第四纪
  • 1篇断层模式
  • 1篇断层系

机构

  • 9篇静冈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兰...
  • 2篇神户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京都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11篇林爱明
  • 3篇杨振宇
  • 3篇狩野谦一
  • 3篇丸山正
  • 3篇郭建明
  • 3篇孙知明
  • 3篇傅碧宏
  • 2篇杨天水
  • 1篇饶刚
  • 1篇卢振恒
  • 1篇完山正
  • 1篇闫兵

传媒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新疆地质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8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6
  • 1篇199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累积变位地形及基岩变位推测六甲活断层系的活动历史
2000年
丸山正林爱明
关键词:活断层活动历史地震
焉耆盆地活动断层的晚第四纪右行走滑被引量:13
2003年
本研究对天山东南侧山间盆地——焉耆盆地的晚第四纪右行走滑活动断层的位移和滑动速率进行了测量.详细的卫星图像分析和野外调查表明活动断层(开都河断层带)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缘,具典型的走滑断层特征.发育在晚更新世—全新世冲积扇中的水系记录了3~250 m的右行错断和位移的累积.冲积扇中的断层陡坎高1 m到25 m,沿断层带走向左行雁列状断层崖呈现,向NE和SW倾.基于河道的错断,14C数据和断层岩组构的分析可以得出:①活动断层的平均右行走滑速率为8 mm/a,垂直分量的速率为1 mm/a,(②典型的单次地震断裂事件产生的错断量为3~7 m,③大地震事件(Ms>7)的平均重复间隔约为500年,④开都河断层带最新的地震断裂事件发生在过去2 500 a间.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相关联的天山是一个逆冲构造占主导地位的造山带,而山间盆地中晚第四纪的走滑断层表明了这种造山机制中具有水平滑动.
林爱明傅碧宏狩野谦一丸山正郭建明
关键词:焉耆盆地活动断层晚第四纪右行走滑卫星图像
从水系的分布形态探讨沂沭断裂带的运动特征被引量:13
2013年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长达2 000km以上的大断裂带。该研究利用DEM数据和ETM,以及谷歌卫星影像来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周边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特征。三维卫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显示:(1)沿断裂带周边发育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主要受由F1—F44条主要断层所组成的沂沭断裂带构造所制约;(2)沿断裂带发育的水系不具有典型的走滑断层的系统化的同步转折和位错的变形特征;(3)沂沭断裂带东侧的F1和F2断裂是现今的活动断裂,而F3和F4断裂在第四纪基本没有明显的活动迹象;(4)F1和F2断裂以垂向运动为主,具有高角度的逆断层或正断层的运动特征。该研究结果显示沿断裂发育的水系地貌和几何分布特征可作为评价断裂的活动性和运动特征的地貌标志。
林爱明饶刚闫兵
关键词:沂沭断裂带
东祁连造山带陆相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9
2001年
对东祁连造山带早白垩世红层进行详细的古地磁学及岩石磁学研究, 系统热退磁研究结果表明: 紫红色砂岩的剩磁方向可分离出2~3个磁性分量, 其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今地磁场方向一致; 高温特征方向主要由赤铁矿携带, 19个采点的平均极位置为: λ=62.2°N, Φ =193.4°E, A95=3.2°, 其在99%置信水平下通过了褶皱检验, 且在95%的置信水平通过了倒转检验; 该极位置在95%置信水平下与Halim等人在该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对比同时代华北、华南、欧亚的古地磁结果表明: 兰州地区相对于华北、华南及欧亚白垩纪后不存在明显的南北向地壳缩短, 但却发生了20°左右的顺时针旋转, 造成这一旋转的原因很可能是印度/欧亚的碰撞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发生了大规模的左旋走滑所致.
杨天水杨振宇孙知明林爱明
关键词:古地磁早白垩世河口群造山带岩石磁学
焉耆盆地活动构造的遥感图像特征被引量:8
2003年
焉耆盆地是一个位于天山东南部的山间盆地 ,在遥感图像上 ,可以看到盆地西面的活动构造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清楚的线形构造 ,被错开的水系、冲沟等。经分析认为 ,这些活动构造主要由北边的活动褶皱和南边的右行走滑活动断裂组成。野外的实际调查与图像分析的结果十分吻合 ,表明遥感图像在研究活动构造方面是一个十分有力和快速的工具。活动断层的最大水平位移为 2 10m ,最大垂直位移为 2 0m ,主要以走滑作用为主。
郭建明傅碧宏林爱明狩野谦一完山正
关键词:焉耆盆地遥感图像走滑作用活动断层
断层岩与断层模式被引量:18
1996年
本文通过对断层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力学成因研究现状的综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断层岩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其结构特征直接反映所处环境的地质构造运动特性,所以通过研究断层岩的内部组构可以直接了解形变环境及其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2)断层岩的线理和面理结构既可以在韧塑性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脆性条件下形成,因此是否具有线理与面理结构不能作为断层岩分类的决定性基准;(3)断层岩母岩结晶体的大小直接影响断层岩粒度大小的变化,所以利用粒度大小对断层岩进行分类时必须考虑母岩的粒度;(4)通过把断层岩研究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流变学以及岩石力学等学科的研究相结合,解明断层的力学性质。
林爱明
关键词:断层岩岩石流变断层模式
桐柏—大别造山带内与脆性-韧性剪切带共生的假玄武玻璃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8
2002年
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大河镇剪切带中首次发现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假玄武玻璃。野外产状及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与碎裂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产出于以脆性破裂为主的断层浅部(<15km),而与糜棱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则产出于以韧性变形为主的断层深部(>15 km)。这两种类型的假玄武玻璃均含有熔解起源的自形微晶体,圆形或港湾状的碎片,流动结构和部分玻璃质基质。假玄武玻璃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现象说明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和隆起过程中同一断层剪切带内大地震重复发生。大河镇假玄武玻璃的研究可对大陆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地壳浅部的脆性变形领域到深部的塑性变形领域的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和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林爱明孙知明杨振宇
关键词:假玄武玻璃地震断层桐柏-大别造山带显微构造
海原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5
2001年
通过海原地区早白垩世 1 3个采点的古地磁研究 ,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 .在 95 %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 ,采样剖面获得的下白垩统李洼峡组和和尚铺组的磁性地层结果 ,显示多个正、反极性带 ,与早白垩世早期的极性特征相似 ,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 ,其特征剩磁方向为 :偏角D =1 2 .7° ,倾角I=5 0 .2° ,α95=6 .3° ;相应的极位置为 :经度 φ =2 1 8.0°E ,纬度λ =78.2°N ,dp=5 .7°,dm=8.4° ,古纬度 ρ =3 1 .0° .通过对比华北地块鄂尔多斯盆地的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 ,表明采样地区自早白垩世以来相对于华北鄂尔多斯盆地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和纬度方向上的位移 .这说明海原断裂东南段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左旋走滑运动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地区的影响已经很小 .
孙知明杨振宇杨天水林爱明
关键词:海原断裂早白垩世古地磁磁性地层
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时淡路岛上出现的地震断层的形态特征被引量:3
1995年
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时在淡路岛上出现的地表地震断层主要由三条地表破裂带组成:野岛地震断层、松帆地震断层和捕本地震断层。野岛地震断层从淡路岛北端的淡路町往西南延伸到一宫町的尾崎,长达18km。其北段沿着早期存在的野岛断层分布,而南段则作为新断层出现。野岛地震断层的北段主要由一些相互平行或次平行的右列剪切断层和许多左列张性裂隙组成,其南段则是由集中在十多米宽的大量不连续的地表破裂带所组成。野岛地震断层一般走向N30°~60°E、倾向SE。地貌错位和断层擦痕均显示出此断层为一具有道断层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沿一些主要露头测定的北段水平位移量一般为100~200cm,垂直位移量为50~100cm;而南段的水平、垂直位移量均只有几厘米至20cm。最大位移量在平林断层崖测得:水平180cm、垂直130cm、实际位移量215cm。松帆地震断层走向N40°~60°W,沿着淡路岛北端部的海岸线分布,长达约1Km。楠本地震断层沿早期存在的楠本断层出现,分布于淡路岛东北部的海岸边上,走向N35°~60°E、倾向NW。根据地表地震断层的形态及地貌错位特征,野岛地震断层可被分为四条断层段,并在形态上呈现有列。地质和地貌证据以及?
林爱明
关键词:地震断层
中国西北帕米尔东北缘的活动断裂研究(英文)被引量:11
2003年
在卫星遥感图像的详细地质解译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与地貌观察,对帕米尔东北缘山前与印度-亚欧大陆碰撞相关的活动断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指出,NW-NWW走向的断层主要表现为南倾逆冲断层,并伴随有强烈的右旋走滑分量.流经活动断层带的水系显示出右旋累积位错:小水系的水平位错量为4.0~20.0 m,大河流的水平位错量达8~12 km.沿断层带的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也显示出一致的水平位错,位错量为8~12 km.这些证据表明,帕米尔东南山前的NW—NWW走向的断层很可能开始于上新世末期至早更新世早期(2.2~Ma).研究结果首次厘定了帕米尔东北缘山前与向北逆冲州伴随的右旋走滑速率在第四纪期间达4.0~6.8 mm/a.根据与现代地震活动相关的活断层分析,推测帕米尔东北缘山前7级以上地震重复周期为1 000 a左右.
傅碧宏林爱明狩野谦一丸山正郭建明
关键词:活动断层右旋走滑卫星遥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