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晓骥

作品数:28 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7篇淋巴
  • 7篇化疗
  • 6篇血小板
  • 6篇血小板减少
  • 6篇淋巴瘤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细胞淋巴瘤
  • 5篇弥漫
  • 5篇弥漫性大B细...
  • 5篇免疫
  • 5篇急性
  • 4篇预后
  • 4篇疗效
  • 4篇免疫性
  • 3篇血液
  • 3篇粒细胞
  • 3篇化疗后
  • 3篇急性白血

机构

  • 19篇温州医科大学
  • 6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福建省肿瘤医...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城市...
  • 2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28篇林晓骥
  • 15篇姚荣欣
  • 14篇何牧卿
  • 5篇朱宝玲
  • 5篇郭文坚
  • 3篇林颖
  • 3篇何牧群
  • 3篇林海燕
  • 3篇林颖
  • 3篇孙妮
  • 3篇周晓海
  • 2篇周晓辉
  • 2篇阮萍
  • 2篇李晶
  • 2篇严杰
  • 2篇王务萍
  • 2篇林海玉
  • 2篇黄河
  • 2篇蔡丽梦
  • 1篇林颖

传媒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Chines...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7年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5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93例DLBCL患者和15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LBCL组织HDAC6蛋白表达情况,χ2检验和Kaplan-Meier法分析HDAC6的表达与各种临床因素和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在93例DLBCL组织中HDAC6高表达率为69.9%,显著高于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的20%(P<0.05)。在DLBCL中,高表达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2分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5),乳酸脱氢酶升高和β2-微球蛋白值升高比例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DAC6高表达组的5年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结论:HDAC6在DLBCL患者中呈高表达,高表达组患者有IPI评分低和肿瘤负荷轻的特点。HDAC6高表达是DLBCL的良好预后因素。
林晓骥钱紫君倪励斌孙妮周晓海童欢欢周舒萍姚荣欣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进行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组联合rhG-GS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联合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中性粒细胞高于治疗前(P<0.05),PCT、CRP、IL-6低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指标水平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有助于快速改善炎症反应,缩短症状改善时间。
郑洁杨素石杨茹潘益琳潘疆疆林晓骥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缺乏抗菌药物化疗炎症因子
P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P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32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志愿者18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2组CD4+T细胞和CD8+T细胞PD-1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PD-1表达与DLBCL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PD-1表达水平在DLBCL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DLBCL组中,Ann Arbor分期Ⅰ期~Ⅱ期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PD-1表达水平均低于Ⅲ期~Ⅳ期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DLBCL患者在化疗期间PD-1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有下降趋势。结论 DLBCL患者外周血PD-1表达水平升高,与临床分期和治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林晓骥孙妮周晓海黄河何牧卿姚荣欣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T淋巴细胞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2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常规组均予以常规化疗方案化疗,试验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每天100 mg;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时采集外周血及骨髓病理,检测血浆中VEGF和bFGF含量、骨髓病理中MVD。结果:试验组与常规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和70%,试验组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试验组与常规组血浆中VEGF、b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及常规组VEGF、bFGF水平仍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VEGF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而bFGF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患者治疗前MV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VD均下降,但试验组MVD更低于常规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化疗前的VEGF、MVD存在负相关。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缓解率,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浆VEGF水平及减少MVD而发挥其抗血管增殖活性,从而产生抗白血病作用。
朱宝玲何牧卿林晓骥李宝青郭文坚潘夏蕙林颖姚荣欣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沙利度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微血管密度
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致心功能衰竭1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女,22岁,学生。11年前于我院儿童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以正规治疗后一直处于缓解状态,3月前发现"左颌下肿块1月余,皮肤瘀点、瘀斑5 d",
林颖姚荣欣何牧卿郭文坚林晓骥
关键词:大剂量甲氨喋呤心功能衰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颌下肿块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研究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100 mg/d。取患者血浆,使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VEGF、VEGFR、bFGF以及MV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VEGFR与MVD分别为(212.8±36.2)pg/ml、(1765.4±338.1)pg/ml、(8.31±1.55)n/HP,与对照组的(289.0±31.7)pg/ml、(1359.9±392.8)pg/ml、(14.21±2.74)n/H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bFGF分别为(2.10±0.19)pg/ml与(2.12±0.29)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与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通过抑制患者体内VEGF的表达与减少MVD而达到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何牧卿何牧群林晓骥
关键词:沙利度胺急性白血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微血管密度
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癌症临终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疗法对癌症临终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癌症临终患者家属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实施干预,对照组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家属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L)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前,两组HAMA、HAMD和PSQ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和PSQI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AMA、HAMD和PSQI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明显改善癌症临终患者家属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负面心理情绪。
吴倩倩林晓骥蔡丽梦潘军郑雪儿朱鑫浩李长瑾何牧卿林海燕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癌症患者心理状态
3种方案治疗重症ITP短期疗效和成本-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评价3种方案治疗重症ITP的治疗效果,探讨3种方案治疗ITP的药物经济学效果,为治疗ITP提供参考。方法:对76例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IVIG组、rhIL-11+DXM组及DXM组,观察3组治疗方案的短期疗效,运用成本效果分析对3种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IVIG组、rhIL-11+DXM组及DXM组第7天总有效率分别为95.23%、91.30%和84.37%,P>0.05;IVIG组和rhIL-11+DXM组在治疗第5天时血小板计数及有效率均高于DXM组,P<0.05;IVIG组血小板上升至30×109/L所需时间明显短于rhIL-11+DXM组和DXM组,而rhIL-11+DXM组所需时间小于DXM组,P<0.05;IVIG组、rhIL-11+DXM组和DXM组C/E分别为220.18、61.95和41.05;以DXM组为参照,IVIG组和rhIL-11+DXM组ΔC/ΔE分别为1450.58和297.58。结论:3组在治疗重症ITP短期总有效率高。IVIG组提升血小板计数最迅速,但价格最昂贵,DXM组治疗最经济,rhIL-11+DXM组介于两者之间。
林晓骥姚荣欣何牧卿郭文坚朱宝玲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
等臂双着丝粒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中的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等臂双着丝粒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1ymphoid blast crisis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BLC)中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例CML—BLC患者采用24h骨髓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拷贝数变化。用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SNP结果。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cation,MLPA)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基因如CDKN2A/2B和PAX5等的缺失或扩增。结果SNP证实例1的衍生9号有缺失及扩增,与FISH结果相符合。例1和例2的FISH分析可见BCR/ABL融合信号在等臂Ph染色体上,距离远近不同,排列方式为脚对脚(例2)和头对头(例1)。结论CML—BLC中等臂双Ph染色体预示对格列卫治疗抵抗,而用达沙替尼治疗有效。
李倩林晓骥林颖姚荣欣黄武梅翰冬宫剑陈慧藤宁燕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长链非编码RNA-CRNDE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LncRNA-CRNDE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SYBR GreenⅠ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检测69例初发DLBCL患者和2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患者外周血中LncRNA-CRNDE的表达量,分析LncRNA-CRNDE的表达量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69例DLBCL患者外周血中LncRNA-CRNDE的表达量明显高于RLH组(P<0.01);(2)DLBCL组患者治疗后LncRNA-CRNDE的表达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3)DLBCL患者中LncRNA-CRNDE的表达与患者B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及化疗敏感性有关(P<0.01);(4)DLBCL患者中高表达LncRNA-CRNDE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1);(5)Cox回归分析显示,LncRNA-CRNDE的表达及化疗敏感性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LncRNA-CRNDE高表达与DLBCL预后不良相关,LncRNA-CRNDE未来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杨向绸何牧卿姚荣欣林晓骥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长链非编码RNA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