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年年
- 作品数:16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沈阳市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小组互动模式的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临床研究
- 2022年
- 探究以目标导向性训练为基础,将悬吊训练与小组互动的训练模式相互结合,给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带来的影响,达到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康复疗效的目的。方法 为选择痉挛型偏瘫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三组,对照组(n=30例)、悬吊训练组(n=30例)以及悬吊小组式训练组(n=30例),给三个小组同样的康复治疗,悬吊训练组每周增加五次,每次时长30分钟的悬吊运动训练康复,悬吊小组式训练组也每周增加五次,每次时长30分钟的悬吊小组式运动训练治疗。对该入组的患儿,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主要测试GMFM中D、E两区)、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分别测试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ADL能力,对于康复训练前后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 三组患儿GMFM-D、GMFM-E和BBS评估显示,结果均比组内治疗前的评分有一定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悬吊训练组和悬吊小组式训练组的每项评估结果显示,均与对照组康复训练后的评分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悬吊小组式训练组在改善D、E两大功能区和平衡功能这几方面的优势亦优于悬吊训练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根据三组患儿的ADL进行评分,结果与组内治疗前的评分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对三组患儿治疗后ADL评分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小组互动模式对偏瘫儿童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郑晓枫林年年王春南张佳田杨
- 关键词:痉挛型偏瘫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一种儿童医疗用辅助注射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射辅助设备领域,一种儿童医疗用辅助注射装置,包括座椅和肩部固定组件,其中座椅侧面设有侧支柱,侧支柱的下端与座椅的乘坐面连接,肩部固定组件中安装板固定安装在侧支柱的顶端,腋窝支撑软垫设置在安装板的顶面,铰接...
- 王春雨王阳韩雪婷赵宁赵红伟汪婷婷李娜林年年田晓丽
- 定制体适能训练对脑瘫儿童整体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观察以心肺耐力为基础的运动处方设定对脑瘫儿童整体功能的改变。方法 随机选取本中心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30名,GMFCS分级Ⅱ级以上,根据心肺运动试验测试数据制定体适能运动处方,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及年龄、兴趣,使用减重支持系统、踏车、蹬踏训练系统、揽柱训练系统等设备,采用有氧耐力、静力性/动力性抗阻、腹式呼吸建立/强化等训练方法,增加针对力量、耐力、灵敏及柔韧等影响身体运动表现的要素进行体适能专项训练,进行为期3个月的体适能专项训练,观察患儿训练前后安静状态的代谢当量、最大摄氧量及GMFM66项的分数,对比训练前后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改善程度、峰值摄氧量以及代谢当量的情况。结果 经体适能训练的脑瘫儿童其峰值摄氧量有所提升,GMFM66项分数训练前后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安静坐位的代谢当量较训练前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适能训练通过改善呼吸方式、有氧耐力的方法,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效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心肺负荷,有效的改善了脑瘫儿童的运动表现,从整体代谢层面的变化带来了运动系统能力的提升,有探索推广价值。
- 林年年张倩倩郑晓枫王海燕薛博
- 关键词:脑瘫儿童心肺耐力体适能
- 针灸结合言语训练对于改善唐氏综合征患儿语言能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在针灸治疗基础上应用言语训练的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入院后予常规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言语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治疗3个月后比较语言发育商值的变化。结果应用言语训练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言语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能明显提高患儿的语言发育商,提高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
- 林年年张佳郭伶
- 关键词:唐氏综合征康复康复训练针灸言语训练
- 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1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干预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进行常规系统观察,给予营养、防病等指导;观察组(60例)采用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以及出生后12个月发育商(DQ)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观察两组脑瘫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前DQ、GMFM、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生后12个月,两组患儿DQ、GMFM、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纽安垫结合被动操疗法应用在脑瘫患儿中,可以提高患儿的发育水平,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王春雨王春南李洁林年年
- 关键词:脑瘫发育商
- 穴位埋线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步行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埋线康复组。在康复训练的前提下,对照组每周连续5天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予1次穴位埋线。于治疗的初中末期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进行比较。同时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肌力的测定及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量比较。结果:初评时两组患儿C、D、E区总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评时埋线康复组得分高于针刺康复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评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埋线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肌力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试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步行距离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埋线技术提高了患儿的肌力及肌肉控制能力,对步行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 王春南兰颖魏晓红林年年
- 关键词:穴位埋线脑性瘫痪
- 穴位埋线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步行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合埋线康复组。在康复训练的前提下,对照组每周连续5天的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予1次穴位埋线。于治疗的初中末期分别对粗大运动...
- 王春南兰颖魏晓红林年年
- 关键词:穴位埋线脑性瘫痪
- 综合康复护理对早产儿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通过全身运动(GMs)评估早期预测早产儿的神经发育结局并对评估结果异常的高危早产儿实施早期综合的康复护理干预及延续性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我院NICU病房收治的矫正胎龄46周前,经GMs评估为单调性扭动运动11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上述患儿于矫正胎龄49周后再次进行GMs评估为正常不安运动的,继续分组干预及实施延续性护理,并在3、6、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时应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Gesell评定量表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评定总分及百分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观察组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评定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百分位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Gesell评定结果两组患儿在适应能力和社交行为方面有差异,适应能力评分在12月龄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交行为评分在6月龄、12月龄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早产儿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患儿适应能力、社交行为及动作完成质量方面有一定临床效果。
- 韩雪婷林年年金鑫金妍
- 关键词:早产儿康复护理干预
- 穴位埋线治疗痉挛型脑瘫足下垂60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瘫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周连续5次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穴位埋线1次。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肌力和主动足背屈角度进行比较。结果:GMFM量表C、D、E区总得分,初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肌力及主动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提高肌力,纠正足下垂步态,进而明显提高其粗大运动能力。
- 兰颖王春南林年年张泽
- 关键词:穴位埋线脑性瘫痪足下垂
- 呼吸功能训练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康复中的效果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呼吸功能训练应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肺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年4月—2020年2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呼吸病房收治的MPP、RMPP患儿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训练等康复护理技术,应用肺部超声等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FEV1、FVC、FEV1/FVC%的实测值与预计值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肺超声显示炎症范围及液体量的增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儿咳嗽咳痰持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利于促进肺康复。
- 韩雪婷周婷林年年陈静侯美杰金妍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吸功能训练肺康复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