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桥 作品数:9 被引量:52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脂肪干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提高游离脂肪移植成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对脂肪移植术后血管新生及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取乳房切除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同时制备游离脂肪颗粒。取健康4~6周龄雄性裸鼠80只,随机分为4组(n=20),分别于裸鼠背部皮下注射1 m L脂肪颗粒+0.3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0.3 m L生理盐水(ECs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组)、1 m L脂肪颗粒+1×10~6个HUVECs+1×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ECs组)。注射后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大体观察背部移植区色泽、形状。2、4、8、12周时背部移植区行超声影像学观察,取标本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组织学观察移植脂肪大体结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各组裸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移植后各时间点各组超声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移植脂肪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未见囊肿、钙化、实性占位等异常表现。移植后各时间点,ADSCs组及ADSCs+ECs组移植脂肪体积均高于ECs组及对照组(P<0.05);且8、12周时ADSCs组明显高于ADSCs+ECs组(P<0.05)。HE染色示移植后各组组织学形态变化趋势相似,但ADSCs组组织重塑速度快于其他各组。免疫荧光染色示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血管逐渐增加,各时间点ECs组、ADSCs组、ADSCs+ECs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周时ADSC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ECs组及ADSCs+ECs组(P<0.05);8、12周时ADSCs组及ADSCs+ECs组高于ECs组(P<0.05),ADSCs组及ADSCs+EC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可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且该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相关。 张俊慧 熊炳钧 邱娟娟 谭秋雯 张忆 杨济桥 吕青关键词:脂肪移植 血管内皮细胞 脂肪来源干细胞 裸鼠 Ⅱ期结肠癌的预后和预测标志物:基因表达谱是否起作用? 2013年 传统的临床和病理学危险因素对Ⅱ期结肠癌预后的预测价值是有限的,且其不能预测5-氟尿嘧啶化疗的效果。欲研究高复发风险患者能否从辅助化疗中获益,需要新的预后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杨济桥关键词:生物标志物 结肠癌 基因表达谱 预后 5-氟尿嘧啶 辅助化疗 枸橼酸和肝素封管液预防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Meta分析 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究在使用长期留置导管的透析患者中,枸橼酸封管液是否在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出血并发症、导管功能障碍等方面优于传统肝素封管液。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万方、维普、CNKI、CBM等数据库和相关杂志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并使用Revman5.0和STATA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终点指标包括导管相关感染、出血、溶栓治疗次数、功能障碍所致拔管、血栓形成、全因死亡率。结果共纳入15篇随机对照试验(1621例患者),其中8篇研究比较单纯枸橼酸封管液与肝素封管液的差异,其他7篇研究则关注枸橼酸和其他抗菌药物的复合配方封管液。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枸橼酸封管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概率较使用肝素封管的患者下降了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3,95%CI0.36—0.77.P〈0.01)。按照封管液配方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各类含抗菌药物的复合枸橼酸封管液(枸橼酸+庆大霉素、枸橼酸+牛磺罗定、枸橼酸+亚甲基蓝+羟苯甲酯+羟苯丙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均优于传统肝素封管液(P分别为O.01、0.04、0.01);单纯枸橼酸封管组的导管相关感染风险虽然低于肝素组(RR=0.68),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95%CI0.38—1.21,P=0.19)。枸橼酸组患者出血并发症显著少于肝素组(RR=O.53,95%CI0.34—0.84,P〈0.01),而两组在溶栓治疗次数(P=0.93)、功能障碍所致拔管(P=0.35)、血栓形成(P=O.64)、全因死亡率(P=0.35)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枸橼酸联用抗菌药物封管可降低长期留置导管相关感染风险,而单用枸橼酸封管与使用肝素封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枸橼酸封管液在控制出血并发症方面优于肝素,预防导管功能障碍的效果与肝素类似。 赵宇亮 杨济桥 张凌 李峥 杨莹莹 唐怡 付平关键词:血液透析 枸橼酸 封管液 导管相关感染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预测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 2013年 非肿瘤性黏膜中的基因变异可能是预测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Ca)的有效标志物。Watanabe T等为建立相关基因表达与UC-Ca关系的预测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53例UC患者(其中10例为UC-Ca患者,43例为非UC—Ca患:苦)非肿瘤性直肠黏膜中的189个基因(其中40个基因为笔者前期芯片研究中认为对UC-Ca有预测价值的基因,另149个基因为报道的重要的癌基因)。研究结果: 杨济桥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变异 相关基因表达 非肿瘤性 直肠黏膜 儿童外科实习带教的难点与策略反思 被引量:5 2022年 文章旨在探讨儿童外科在临床实习带教中的难点与策略反思,提高儿童外科的总体实习带教水平。通过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外科多年临床实习带教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带教过程中多样化的带教方法,规范规范带教流程,为儿童外科实习带教提供思路。结果表明,儿童实习带教具有疾病复杂、群体特殊、带教不重视等难点,需要从临床实习前、临床实习中、临床实习后3个维度,重视入科宣教,将临床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实习考核,并注重教学反馈。因此,全方位、多维度做好实习带教可提高儿童外科的带教质量,培养健全的医学人才。 杨济桥 张梓桐 李浪关键词:儿童外科 教学方法 临床带教 实习生 教育 新型抗炎介质消退素的生物效应及机制 被引量:5 2014年 消退素是一类具有抗炎效果的内源性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可分为E类消退素、D类消退素、阿司匹林触发消退素等类型。消退素在多种组织器官的炎症中显示出较强的抗炎效果,同时还具有镇痛、抗纤维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而核因子-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B等通路可能介导上述生物效应。现就消退素的生物效应及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赵宇亮 张凌 杨济桥 付平关键词:抗炎 生物效应 新型抗炎介质消退素与肾脏疾病 被引量:3 2013年 消退素是最近发现具有较强抗炎作用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家族,可分为E类及阿司匹林触发型等。消退素能在肾组织中天然合成,外源性注射消退素D1可保护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肾损伤。消退素E1能有效对抗肾脏纤维化,抑制梗阻性肾病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研究提示消退素对肾移植排斥反应、内毒素相关肾损伤等具有一定治疗作用。本文就消退素在肾脏疾病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赵宇亮 杨济桥 张凌 付平关键词:肾脏病 抗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COPD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VIP等中英文数据库(文献更新日期截至2012年9月),查找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选择试验和评价质量后,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试验组急性加重频率低于对照组[RR=0.63,95%CI(0.50,0.79)]。按照人种不同进行亚组分析,高加索人种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RR=0.79,95%CI(0.47,1.31)];亚洲人种中试验组急性加重频率低于对照组[RR=0.58,95%CI(0.44,0.75)]。按照药物的种类及剂量进行亚组分析,服用罗红霉素的COPD患者急性加重频率低于对照组[RR=0.54,95%CI(0.32,0.91)]。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适为主,大多可以耐受。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降低COPD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可能成为预防COPD急性加重的有效药物。 何杰 杨济桥 童翔 付晓巍 李小燕 范红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META分析 脂肪来源干细胞在皮肤瘢痕防治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综述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皮肤瘢痕防治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对ADSCs预防、治疗皮肤瘢痕形成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效果、可能机制以及优化ADSCs效果的生物材料进行综述。结果体外、体内实验及临床研究提示ADSCs参与皮肤创伤愈合全过程,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调控p38/MA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或TGF-β1/Smads等通路抑制(肌)成纤维细胞活性,减少胶原沉积,从而预防、治疗皮肤瘢痕。生物工程材料,如猪脂肪源基质水凝胶、猪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以及人工合成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盐支架,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ADSCs防治皮肤瘢痕形成的效能。结论ADSCs在皮肤瘢痕防治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临床应用途径仍待进一步研究。 贺涛 杨济桥 刘鹏程 徐莉 吕青 谭秋雯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 皮肤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