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波

作品数:30 被引量:323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环流
  • 8篇暴雨
  • 7篇局地
  • 6篇强对流
  • 6篇局地暴雨
  • 6篇廓线
  • 6篇风廓线
  • 5篇环流形势
  • 4篇地形
  • 4篇中尺度
  • 4篇降雪
  • 3篇中尺度分析
  • 3篇深秋
  • 3篇深秋季节
  • 3篇探空
  • 3篇强对流天气
  • 3篇切变
  • 3篇奥运
  • 3篇奥运场馆
  • 3篇暴雨天气

机构

  • 30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北京市气候中...

作者

  • 30篇杨波
  • 18篇魏东
  • 10篇孙继松
  • 7篇郭虎
  • 6篇吴庆梅
  • 4篇廖晓农
  • 4篇雷蕾
  • 4篇尤凤春
  • 3篇李靖
  • 3篇王国荣
  • 3篇时少英
  • 2篇王华
  • 2篇吴宏议
  • 2篇范水勇
  • 2篇郭锐
  • 2篇陈敏
  • 2篇王建捷
  • 1篇卞素芬
  • 1篇段丽
  • 1篇舒文军

传媒

  • 9篇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第26届中国...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四川地震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广东气象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暴雨灾害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第28届中国...
  • 1篇2011年全...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9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降水天气及其环流形势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使用MICAPS常规地面高空、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降水天气的总体特点、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几次主要降水过程的降水量分布和环流形势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该期间降水天气的总体特点为:降雨过程多、降水量异常偏多、降水的局地性和突发性较强、城区降水多出现于午后和凌晨。奥运期间平均的高空环流形势与常年接近,但从500hPa位势高度沿116°E的时间-纬度剖面图上在40°N一带存在槽脊间隔分布的"低高低高"的随时间演变规律,经向风分析表明8月8日至14日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的活动相当频繁,造成了一次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其中,8月8—14日共出现4次明显降水天气,其过程雨量分布特点明显不同,分别为部分地区型、带状分布型、城市中心型、波状分布型。其对应的环流系统属于造成夏季暴雨典型天气型中的副高西来槽型,但处于西来槽和副高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虽然四次主要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相近,但造成的降水分布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物理机制产生的中小尺度系统不同。
魏东杨波廖晓农舒文军李津
关键词:奥运会降水天气环流形势
北京地形和热岛效应对一次β中尺度暴雨的作用被引量:30
2012年
针对2010年7月9日北京地区一次典型的β中尺度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风廓线雷达数据以及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提供的精细化分析资料,研究了本次过程中地形、热岛效应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暴雨有明显的增强作用,降水过程中有地形雨带的生成;降水前城区热岛效应明显,由此造成的风场垂直切变和边界层辐合为β中尺度系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和加强条件,边界层辐合线的位置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降水在西部山前城区发生后低层偏东风与降水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正反馈,是β中尺度暴雨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吴庆梅杨波王国荣何娜
关键词:地形城市热岛正反馈
三种探空资料在各类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被引量:51
2011年
使用2007和2008年5-9月常规探空资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数据构建的特种探空资料以及BJ-RUC模式探空资料计算的常用热动力物理参量,比较了在冰雹、雷暴大风和短时暴雨等强天气中特种探空和常规探空的各参量之间的差异,探讨了特种探空在强对流天气判别中定量应用的可靠性,最后选取不同强对流天气个例,详细对比分析了三种探空的物理参量在不同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特种探空与常规探空的热动力物理参量在三种不同强天气中的表现基本一致。与常规探空相比,特种探空数据的时间分辨率高,各物理参量的变化特征表现更明显,能更详细地描述强天气发生前后大气状态的变化。(2)由特种探空计算的多种物理参量在不同强天气的酝酿、发展过程中差别明显,在强天气发生前3~6小时的变化趋势尤其明显,对于3类强天气的判别具有明确的短时临近预报意义。(3)与特种探空相比,模式探空的多数物理参量在强天气发生前后的变化趋势一致,低空垂直风切变最接近,而少数表征大气热力性质的物理参数的数值和转折时间仍有一定差别,尤其是模式对潜热释放过程的描述能力明显不足,几乎不能描述强对流云团发展过程中对流层中上层强烈的增温过程。因此,在使用模式探空参量制作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时,须辅以特种探空的实时探测数据计算的物理参量,对模式预报结果进行订正。
魏东孙继松雷蕾杨波时少英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风廓线强对流天气
北京快速更新循环预报系统(BJ-RUC)模式探空质量评估分析被引量:28
2010年
快速更新循环(Rapid Update Cycle)预报技术在国外已有多年研究并用于日常业务数年。北京市气象局2007年在国内建立了首家快速更新循环预报系统(BJ-RUC),并成功应用于奥运气象保障服务。使用单站(54511)实况探空,检验分析了BJ-RUC系统的探空预报性能。分析结果表明,BJ-RUC预报的模式探空与实况各要素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温度预报与实况相关性最好,风的预报次之,露点温度(尤其400 hPa以上)最差。对不同层次各要素的预报,中层最好,低层次之,高层较差。系统预报的温度、露点温度和南风分量偏大,风速和西风分量偏小。BJ-RUC对温度和中低层露点温度的预报系统误差明显,可以通过对初始场的订正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订正。初始时刻各要素与实况的相关性最好,各预报时效误差分布趋势与初始场的一致。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时效的增长预报误差增大。BJ-RUC对基本要素的预报误差使得系统对K指数预报平均偏大、CAPE偏小、高空垂直风切变偏小。但系统对K指数、CAPE和高低空垂直风切变等物理量的变化趋势预报较准确。无论基本要素,还是计算的物理参量,12小时时效内的预报误差较小、与实况的一致性较好,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魏东尤凤春范水勇杨波陈敏
关键词:数值预报模式探空
北京地区深秋季节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本文使用加密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等新型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深秋季节(2007年10月2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特征,探讨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天气是在高空冷槽...
魏东杨波孙继松
关键词:强对流局地暴雨中尺度分析
文献传递
华北连续大雪过程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实况探空资料与地面探测资料,对2011 年2 月25~27 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 通过对其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的演变过程的详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此次降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
郭锐王华雷蕾杨波
关键词:大雪高空槽切变线动力诊断分析环流特征
东南风气流对夏季北京局地暴雨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北京地区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东南风,普查2006年8次局地暴雨过程中风廓线雷达探测的东南风,并详细分析2次典型局地暴雨过程的风廓线资料。结果表明:降水前和降水过程中东南风的大小、厚度与雨量存在相关关系;降水前东南风指数IE的大小和波动加强对局地暴雨的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初步从理论上解释了东南风对北京局地暴雨强度的影响:东南风加强并上传,导致了上升速度和水汽输送的层次快速增加,对暴雨的触发和加强都有一定作用。由于北京特殊的地形,东南风的存在使得局地暴雨容易在山前地区产生。
吴庆梅郭虎杨波孙继松
关键词:天气学风廓线雷达局地暴雨
用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资料构建探空资料的定量应用可靠性分析被引量:27
2011年
使用2007、2008年5~9月北京南郊观象台的微波辐射计探测的温湿度数据和风廓线仪探测的水平风数据构造特种探空资料,将其与常规探空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探讨了它们定性和定量应用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特种探空的各要素与常规探空具有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定性分析使用时可有效弥补常规探空时间分辨率低的不足。但是,在定量使用过程中,对不同要素需区别对待:(1)特种探空的温度和经向风、纬向风的一致性好、误差较小,具有较好的定量使用价值;由于微波辐射计探测的相对湿度误差较大,造成特种探空的露点温度与常规探空的一致性较差、偏大明显;定量使用时需要订正。(2)不同时次和不同高度各要素的表现不同,08时(北京时间,下同)和20时的一致性好于02时和14时,这可能与样本数的差异和要素的日变化特征等因素有关;露点温度和纬向风的平均误差随高度增加明显增大,温度和经向风的平均误差随高度增加变化不大。(3)由特种探空得到的热力、动力稳定度参量,除粗理查逊数外,其他参量与常规探空计算得到的参量具有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在定性使用上是有价值的。在定量使用时,需要视参量包含的温度、湿度、风等基本要素的误差程度而定。其中,与湿度相关的参量,如CAPE(对流有效位能)、Δθse(500 hPa与850 hPa的假相当位温θse之差)、K指数、湿度垂直梯度和温度露点差等参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而仅与温度廓线、低空风廓线相关的参量,如垂直温度梯度、0°C和-20°C层高度、低空垂直风切变等参量的绝对误差很小,具有很好的定量使用价值。
魏东孙继松雷蕾杨波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风廓线探空稳定度参数
2008年6月13日北京强对流天气分析及检验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8年6月13日傍晚北京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利用北京区域中心引进开发的快速更新循环系统(Rapid Update Cycle)输出产品,对...
尤凤春吴宏议魏东杨波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风廓线
文献传递
北京地区深秋季节一次对流性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被引量:22
2009年
使用加密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等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深秋季节(2007年10月2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特征,探讨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天气是在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锋系统相配合的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形和热岛效应共同作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造成的。前人对夏季暴雨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此次秋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低层偏东气流与北京西部山脉的相互作用使得气旋式涡度增加,产生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山脉迎风坡的降水增强。城市热岛形成的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水平温度梯度在迎风坡强迫产生的中尺度垂直切变是对流性局地强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吹向迎风坡的风速与降水强度之间存在正反馈过程,这也是局地降水增强的可能因素。此次秋季过程主要是较强冷空气与较好的水汽条件配合造成,而夏季强对流过程则多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弱冷空气入侵造成。
魏东杨波孙继松
关键词:强对流局地暴雨中尺度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