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波

作品数:115 被引量:44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哲学宗教
  • 47篇医药卫生
  • 27篇政治法律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暴力犯
  • 14篇冲动性
  • 13篇罪犯
  • 12篇戒毒
  • 12篇犯罪
  • 11篇循证
  • 7篇中介
  • 7篇中介作用
  • 7篇成瘾
  • 6篇诈骗
  • 6篇共情
  • 6篇海洛因
  • 6篇冰毒
  • 6篇成瘾者
  • 5篇信效度
  • 5篇信效度检验
  • 5篇诈骗犯
  • 5篇事件相关电位
  • 5篇特质
  • 5篇强制隔离戒毒

机构

  • 110篇中国政法大学
  • 8篇中国刑事警察...
  • 4篇西南大学
  • 4篇浙江师范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遵义医学院
  • 3篇北京市监狱管...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遵义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邮电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作者

  • 112篇杨波
  • 42篇张卓
  • 21篇赵辉
  • 18篇肖玉琴
  • 13篇张峰
  • 12篇宋平
  • 8篇郭笑
  • 7篇张乐雅
  • 6篇黄秀
  • 5篇王强龙
  • 4篇刘宁
  • 3篇王绍坤
  • 3篇朱千
  • 3篇应柳华
  • 3篇刘旭
  • 3篇孔安康
  • 3篇刘笑
  • 3篇杜妍
  • 2篇安莎莎
  • 2篇吴明霞

传媒

  • 18篇中国临床心理...
  • 8篇中国健康心理...
  • 7篇心理科学进展
  • 6篇中国药物滥用...
  • 5篇中国药物依赖...
  • 5篇心理科学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3篇心理与行为研...
  • 3篇河南司法警官...
  • 3篇心理技术与应...
  • 3篇心理学进展
  • 3篇第十三届全国...
  • 2篇心理学报
  • 2篇应用心理学
  • 2篇第十六届全国...
  • 2篇第十八届全国...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医药导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10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2篇2019
  • 14篇2018
  • 10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精神病态暴力犯的团体心理矫治研究
精神病态是一种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反社会特质和行为方面的人格障碍,是与暴力和攻击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格障碍,其特点为自我中心、欺骗、冲动、缺乏共情、缺乏罪恶感等。与非精神病态罪犯相比,精神病态罪犯更易违反社会规则...
张乐雅杨波
关键词:暴力犯
文献传递
罪犯自恋人格与自我攻击: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2023年
以罪犯为研究对象,探讨自恋人格的两种亚型、人际信任与自我攻击的关系。采用病理性自恋问卷、一般信任量表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分量表对534名在押罪犯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3份。研究结果显示,显性自恋对自我攻击的负向预测作用边缘显著,隐性自恋对自我攻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在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下,对自我攻击分别存有负向和正向的间接影响。
周冰涛赵辉杨与凡杨波刘宇平
关键词:人际信任罪犯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冲动性和非理性信念的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冲动性与非理性信念的特点。方法:采用冲动性量表和非理性信念量表,调查200名在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冲动性和非理性信念。结果:(1)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认知冲动性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婚姻状况者在冲动性总分上差异显著。(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非理性信念及其各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龄段的戒毒人员在非理性信念和吸毒功效维度上差异显著,不同婚姻状况者在非理性信念和侥幸心理维度上差异显著。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性别与婚姻状况特点,可能显著影响成瘾与复吸,并为分类矫治提供依据。
赵辉张卓杨波
关键词:冲动性非理性信念
冷酷无情特质:一种易于暴力犯罪的人格倾向被引量:33
2014年
冷酷无情特质(callous unemotional trait,CU)是指对他人冷漠、缺乏罪责感、低共情的一种人格倾向,伴随有高频率和高破坏性的反社会行为甚至暴力犯罪。CU特质者在情感上表现为对负性情绪加工不敏感,缺乏共情;在认知上表现出追求奖赏、忽视惩罚;在生物学方面,CU特质者生理唤醒水平低、皮质醇水平低、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活动异常。未来研究的方向是修订发展本土化CU特质量表、探析CU特质者的性别差异、梳理CU与品行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为暴力犯循证矫正的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肖玉琴张卓宋平杨波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暴力犯罪
违法青少年童年期虐待对攻击性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正念特质、自我控制对违法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童年期虐待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性问卷对319名违法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1)童年期虐待、正念特质、自我控制与攻击性存在显著的两两相关;(2)正念特质和自我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并且正念特质-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童年期虐待既可以分别通过正念特质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正念特质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攻击性。
李雪谢琴红寇慧杨波
关键词:自我控制攻击性违法青少年
诈骗犯、暴力犯的黑暗三人格与创造力及标新立异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诈骗犯和暴力犯的黑暗三人格、创造力及标新立异的特点及差异,并探究黑暗三人格对创造性和标新立异的预测作用。方法:在北京市某监狱选取了108名成年男性诈骗犯和142名成年男性暴力犯,施测高夫创造力量表、短式黑暗三联征量表和标新立异量表。结果:(1)两类罪犯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黑暗三人格总分均与标新立异显著正相关(r=0.389,0.616,0.374,0.614;P<0.01),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黑暗三人格总分与创造力显著正相关(r=0.151,0.398,0.251;P<0.05或P<0.01),创造力与标新立异显著正相关(r=0.137,P<0.05);(2)回归分析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显著正向预测标新立异(B=0.192,B=0.775,B=0.297;P<0.001),仅自恋因子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创造力(B=0.347,P<0.001);(3)诈骗犯的创造力显著高于暴力犯(t=3.53,P<0.001),精神病态(t=-1.86,P=0.064)和标新立异程度(t=-1.75,P=0.087)低于暴力犯,均达到边缘显著水平。结论:黑暗三人格与创造力和标新立异关系密切,不同犯罪类型的罪犯具有不同的人格和特质特点。
刘笑张峰赵刚陈永生杨波张卓
关键词:诈骗犯暴力犯创造力标新立异
冷酷无情与攻击:不良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2023年
目的:探讨不良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在冷酷无情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攻击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冷漠无情特质量表和自编的不良同伴交往量表对585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冷酷无情特质、不良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四个变量之间均两两显著相关。冷酷无情特质不仅可以直接预测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β=0.21,P=0.001),还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中介效应量为0.31。结论:不良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在冷酷无情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谢琴红寇慧李雪毕泰勇杨波
关键词:道德推脱
未成年犯早期依恋、反社会人格与两类攻击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青少年早期依恋水平是反社会人格倾向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未成年犯罪人的攻击行为又很大程度因反社会人格倾向所致。研究表明:具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青少年其早期依恋显著低于无此倾向的青少年,并且其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非反社会人格倾向组;反社会人格倾向与青少年早期父母依恋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冲动性攻击、预谋性攻击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青少年早期父母依恋与两类攻击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青少年早期依恋、反社会人格对于其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父亲在儿童早期教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儿童日后的攻击行为的影响比母亲大,在今后的儿童教育中,父亲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规范自身的言行,以减少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鉴于两类攻击的不同生物学根源和表现形式,应该对未成年暴力犯予以分类,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辅导矫治。
程碧茜杨波
关键词:依恋
国外精神病态罪犯的脑机制研究述评被引量:13
2011年
精神病态是一种个体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质等方面的人格障碍,与非精神病态者相比,精神病态者更容易违反社会规则和法律,表现出更加残忍和极端的侵犯模式,犯罪的起始年龄更早,犯罪活动更为广泛和多样,累犯率非常高。国外关于精神病态罪犯脑机制的ERP研究表明精神病态罪犯注意朝向、语义和情感加工以及对错误加工的后期阶段存在缺陷。MRI和fMRI的研究表明,大脑结构异常以及额叶-边缘系统回路活动异常与精神病态行为有关。
王绍坤杨波
关键词:ERPFMRI
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青少年自主神经活动差异研究
目前,儿童与青少年的反社会、破坏性和暴力行为已经引起了公众和专业人士的巨大关注。关于反社会行为青少年自主神经活动的研究对于了解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路径以及对反社会行为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低静息心率被发现是与具有反社会行...
杨波王绍坤
关键词:心率
文献传递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