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新宇

作品数:132 被引量:526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6篇医药卫生
  • 3篇机械工程
  • 3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4篇动脉
  • 28篇手术
  • 27篇动脉瘤
  • 22篇颅内
  • 20篇血管
  • 18篇创伤
  • 17篇外科
  • 14篇蛋白
  • 13篇手术治疗
  • 13篇外科手术
  • 13篇细胞
  • 13篇脑损伤
  • 12篇颈动脉
  • 11篇出血
  • 10篇肿瘤
  • 10篇颅内动脉
  • 10篇颅内动脉瘤
  • 9篇动脉内
  • 9篇动脉内膜
  • 8篇预后

机构

  • 128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长治医学院附...
  • 3篇天津市人民医...
  • 3篇天津市第五中...
  • 3篇天津市神经病...
  • 3篇天津市泰达医...
  • 2篇天津市儿童医...
  • 2篇唐山工人医院
  • 2篇东京女子医科...
  • 2篇天津市西青医...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天津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32篇杨新宇
  • 71篇杨树源
  • 51篇张建宁
  • 25篇赵岩
  • 24篇岳树源
  • 18篇魏伟
  • 18篇张振
  • 12篇洪国良
  • 11篇雪亮
  • 9篇高南南
  • 9篇董文涛
  • 8篇张奇
  • 8篇颜荣
  • 8篇张利通
  • 8篇高峰
  • 7篇胡震
  • 7篇张琳
  • 6篇肖福顺
  • 6篇朱涛
  • 6篇王明璐

传媒

  • 39篇中华神经外科...
  • 9篇中华神经医学...
  • 8篇中华外科杂志
  • 8篇天津医药
  • 6篇中国医学创新
  • 5篇中国脑血管病...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国际神经病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现代神经疾病...
  • 2篇中华医学会神...
  • 1篇华夏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8篇2016
  • 1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1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术后迟发性脑缺血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比较并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或介入术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发生情况,探讨DC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CT血管造影(CT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236例,其中135例行开颅夹闭者为夹闭组,101例行介入栓塞者为介入组,比较组间性别、年龄、既往史、术前GCS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WFNS分级、动脉瘤位置、预后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夹闭组中36例发生DCI(26.7%),介入组中11例发生DCI(10.9%),夹闭组发生率高于介入组(P<0.01)。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夹闭组和介入组预后不良率分别为17.0%和25.7%(P>0.01),总体病死率为11.0%,前者病死率低于后者(5.9%vs.17.8%,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sher分级3~4级、术后肺感染、开颅手术夹闭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DCI是导致动脉瘤术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重要因素,介入手术较夹闭手术动脉瘤术后DCI发生率低,密切注意DC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动脉瘤术后患者的预后。
刘朋然靳张宁蔡新旺张振高南南王者杨新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缺血夹闭介入
利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筛选人脑创伤的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检测人创伤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利用含325个人凋亡相关类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分别检测6例创伤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6例创伤脑组织共同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类基因数为5个,均表达上调。结论基因芯片筛选出在以前的脑创伤文献中未曾报道过的凋亡相关类基因2个,对其干预有望成为脑创伤防治的新的分子生物学策略。
雷平杨树源张建宁杨新宇朱涛雪亮刘辉
关键词:基因芯片创伤脱噬作用
外科手术治疗174例脊髓髓内肿瘤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脊髓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IMSCTs)是椎管内肿瘤的常见类型,有关其最佳治疗方法存在争议,随着神经外科技术及设备的进展,手术治疗IMSCTs越来越安全,大部分IMSCTs的病例手术全切除肿瘤成为可能,文章回顾性分析了我们治疗IMSCTs的经验,探讨IMSCTs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肿瘤的解剖部位、组织类型、症状和体征、肿瘤切除率及手术效果等方面,回顾性分析过去20年间我科收治的174例IMSCTs病例。结果:本组中室管膜瘤为最常见肿瘤(占48.9%),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占35.6%)。入院时表现为运动障碍142例,感觉迟钝134例,自发性疼痛100例,括约肌障碍88例。60.9%的肿瘤做到全切除,17.2%次全切除,13.8%部分切除。室管膜瘤92.9%达到全切除,5.95%次全切除,1.2%部分切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41.1%全切除,35.1%次全切除,23.2%部分切除;6例恶性星形细胞瘤中,1例做到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其余肿瘤中,63%达到全切除,14.8%次全切除,23.2%部分切除。术后6个月全部病例症状体征分别与术前相比,60.4%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36.2%神经功能无改变,3.4%神经功能恶化。长期随访中,70.2%病情得到改善,19.5%无进展,4%恶化,6.9%肿瘤复发,6.3%病例死亡。结论:大多数脊髓髓内肿瘤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积极手术的预后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进,结果令人满意。恶性肿瘤及手术无法全切除的病例,放射治疗是必要手段。
杨树源杨新宇洪国良
关键词:脊髓髓内肿瘤手术预后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宫达森崔云魏伟杨新宇雪亮苏少波刘兵赵岩甄英伟江荣才岳树源张建宁
脊髓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3例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脊髓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脊髓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本组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22例,Ⅱ级46例,Ⅲ级31例,Ⅳ级12例,Ⅴ级2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未能全切除的47例均行放射治疗。结果脊髓胶质瘤全切除66例,次全切除25例,部分切除或活检22例。对105例行6~186个月随访,McCormick分级改善48例,无变化46例,加重8例,死亡3例。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脊髓胶质瘤,大多数病例可以做到次全切除或全切除,预后满意;不能全切除者可辅以放射治疗。
洪国良杨新宇岳树源杨树源
关键词:脊髓肿瘤神经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
使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对节段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被引量:2
2022年
本研究主要探讨使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对节段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 以及总结术前筛选适合接受血管重建的患者的经验。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15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全都接受复合手术治疗, 并且血管重建成功率为14/15, 术后1年随访时只有1人血管再次闭塞。因此, 颈内动脉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的复合手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来说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
彭超赵岩候长凯汪邦月吴玉璋宋云飞蔡仕飞杨新宇
关键词:颈内动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闭塞
32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头部伤,就诊时多病情危重且预后不良,过去统称为“重型颅脑损伤”。近年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两类,前者主要为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者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对DAI的研究也表明,两者在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预后都有很大差别。笔者通过对DAI和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提高对DAI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象为1993年~1996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例,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
徐育林杨新宇王明璐
关键词:颅脑损伤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分子基础和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处,因动脉瘤壁缺少平滑肌细胞而容易破裂,从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性SAH总体病死率约为50%。根据国内有关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我国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7%,高于欧美其他国家的发病率。
张振赵岩杨新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分子基础颅内未破裂动脉瘤HEMORRHAGE遗传学动脉瘤性SAH
Survivin基因敲减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的Survivin基因敲减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成年小鼠海马齿状回凋亡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C57BL/6小鼠1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阴性对照组和Survivin基因敲减组(敲减组),每组28只。制作小鼠TBI液压打击模型。阴性对照组TBI后立即立体定向注射含有阴性对照RNA的重组腺病毒;敲减组TBI后立即立体定向注射含有shRNA的重组腺病毒。假手术组给予除液压打击外的所有步骤;TBI组单纯接受液压打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敲减后Survivin基因在创伤脑组织中的表达,采用TUNEL免疫荧光检测小鼠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的情况。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Survivin基因敲减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TBI后3d,敲减组SurvivinmRNA表达量和蛋白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低(1.21±0.11VS.4.05±0.30;0.34±0.08vs.1.11±0.17)(P均〈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敲减组Survivin阳性细胞数量(267.45±38.41)低于阴性对照组(896.56±102.23)(P〈0.01);在TBI后3d,敲减组小鼠齿状回TUNEL阳性细胞数量(416.1±29.0)较阴性对照组(250.2±20.8)显著增加(P〈0.0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敲减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较阴性对照组长(P〈0.05),象限百分比较阴性对照组低(P〈0.01)。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Survivin基因敲减可以促进TBI后成年小鼠海马齿状回的凋亡,同时可以导致小鼠学习和记忆功能降低。
张振王海宁李佳康晓魁蔡新旺高南南杨树源张建宁杨新宇
关键词:脑损伤细胞凋亡记忆功能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是颅内的动脉和静脉通过瘘管直接连接并且缠绕交错形成的异常血管团.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BAVM是先天发育形成,起源于胚胎第4~8周时局部血管的异常分化,但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BAVM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脑出血,全球BAVM患者每年出血发生率为2% ~4%,出血后1年之内的再出血率约为6%,如果既往有出血的BAVM患者1年之内未再出血,那么之后的年出血率降至2%~4%.BAVM的临床症状还包括癫痫、头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畸形血管区域脑组织异常血流灌注有关.治疗BAVM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其破裂出血的风险以及缓解因颅内动静脉畸形异常血流灌注所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但是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的多形性和复杂性为去除这些不正常的组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董文涛杨新宇杨树源张建宁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静脉畸形临床症状再出血率神经功能障碍血流灌注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