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源
- 作品数:32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景观”的发现与变奏——现代性语境中的波德莱尔与中国
- 2021年
- 波德莱尔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带有独特的诗意,来自于他现代性体验的极致化。同时,中国意象和其他诗性意象结合在一起,彰显了波氏在现代时间的碎片中重建某种整体秩序的努力。而在中国方面,波氏对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中国新诗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戴望舒那里体现为对波氏的官能化符号进行的朦胧化和抽象化处理,而在卞之琳那里,则蕴含了现代性的机械时间中个体情感家园的毁灭,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乡土文明的追忆。
- 杜心源
- 关键词:波德莱尔中国意象中国新诗
- 重构“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地形图——评《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在考察当代中国研究外国文学历程的学术史著作中,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申丹、王邦维总主编的六卷7册《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以下简称《新》)是相当突出而且独特的。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其卷轶浩繁,有着“一网打尽”式的要为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留下一份“全史”的雄心,更重要的恐怕是其具有的“史论”的眼光,即放弃传统外国文学研究以国别或语种等客观边界进行分类的方法,
- 杜心源
-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新中国地形图学术史著作
- 视差之见——对侨易学的同一化问题的反思,兼答叶隽君被引量:1
- 2021年
- 侨易学方法虽然带有辩证的性质,但由于缺乏客观化的过程,故其辩证法是残缺的。导致这一缺陷的原因在于侨易学预设了目的性的"大道",并使其成为统摄一切的普遍性,仿佛"大道"实在性地蕴含于具体事物之中,这就造成了形而上学理念的同一化后果。为对抗该同一化,该文主要根据康德理论,提出在不同话语体系之间进行移动的"视差",指出只有超越话语范式,思考处于不同规则中的"他者",普遍性才是可能的。在这一基础上,该文重申了康德的"世界公民社会"观念,以期对侨易学"中坚思想民族"观念进行修正。
- 杜心源
- 关键词:大道同一化视差他者
- “震惊”的颠覆:新感觉派的“性感尤物”与城市空间被引量:2
- 2005年
- 本文从新感觉派作家笔下充满都市活力的“性感尤物”入手,对其都市感受进行了描述。新感觉派在“性感尤物”身上发现了不受主体的主观欲望控制的物质力量的“震惊”效应,而这样的文学形象的出现脱离了当时上海的具体环境是不可想象的,她们的反叛是对那些想在大都会找到明确、稳定的空间形式的漫游者的报复。在上海,由于浓烈的都市生活自我生成的密度,使其不可能被某种权威话语轻易穿透,新感觉派记录下了自己面对这个变化中的社会时产生的散碎精神感受。
- 杜心源
- 关键词:新感觉派作家文学形象当代文学研究
- 喉音的管辖——谢默斯·希尼诗歌中语言的民族身份问题被引量:3
- 2013年
- 在爱尔兰的后殖民语境中,谢默斯·希尼诗歌对语言的思考不限于技法和美学层面,也有着深刻的伦理和政治内涵。通过对方言的书写,他试图重建本质性的民族身份,但其后的诗歌实践逐渐超越了狭隘的地方性,转而将身份复杂化,开掘其多元的意涵,并在个人想象力中将身份问题转化为语言符号问题,但他最后仍未完全放弃民族主义的元叙事。在面对美学的、道德的和政治的多重压力时,希尼在语言策略上不断调整,在不同的层面抵制和质询外部现实,形成独特而深刻的内在超越之路。
- 杜心源
- 关键词:语言民族身份诗歌
- 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美学"转移——论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唯美-颓废文学的精神取向被引量:1
- 2005年
- 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唯美一颓废文人的写作中,启蒙化的“世界主义”观念与诉诸于感官层面的都市“当下性”呈现出互补和对立关系。启蒙话语中的现代性要求把个人和时代、未来相关联。上海唯美文人激进夸张的风格与此社会意识对他们的刺激有关。然而,他们虽然接受历史大叙事的指引,却又不自觉地被城市霓虹的魅惑所吸引,在写作中出现了民族国家意识和通商口岸物质现实的交锋,使得他们虚化本土现代性的现实历史要求,促成了以民族现代化为核心的启蒙现代性向关注个人体验的“美学”现代性的转移。
- 杜心源
- 关键词:美学启蒙现代性对立关系启蒙话语通商口岸当下性
- 流放者的寓言——论拉什迪近期小说创作被引量:4
- 2003年
- 拉什迪1989年后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摩尔人最后的叹息》是一出多元互补互动的文化理想被粗暴的话语权力所颠覆的悲剧,展示了开放、自由和沟通有无的"身份"与压制性的"中心"的对抗;《她脚下的大地》呈现的是主体如何修复自我和对原旨主义的质疑,拉什迪将对文化冲突的反思扩展到私人性的"爱"的领域,通过对原旨主义乌托邦的颠覆,开放出一种融合性的多元文本空间,从而使主体获得真正自由的"身份"。
- 杜心源沈培法
- 关键词:身份
- 现代“文学自我”探索中的“九叶诗派”被引量:1
- 2005年
- 在西方,文学自我的生成始终建立在肯定性的主体精神之上,而汉语语境中的文学自我则向来缺乏自足自律的生长土壤,始终默认并遵守着传统价值的运作法则。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九叶派”诗人们则在西方审美自律的远景影响下,消解了中国新诗主流阵营中僵硬的历史决定论,将正常生活中的历史经验深化为个人化语言的美学经验,有效地表达了对意识形态化自我的抗争,也保留了文学自我中的集体意识为有效的客观对应物。
- 杜心源
- 关键词:九叶诗派历史意识
- 从跨文化角度看台湾现代诗的精神取向
- 2000年
- 杜心源
- 关键词:文学研究现代诗诗歌
- 艺术作品之“言说”——海德格尔从哲学走向艺术作品之路
- 2007年
- 海德格尔从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的现象学分析入手,展开其对艺术作品的思考。从器具入手分析长期被忽略的作品的“物性”,提出要摒弃传统哲学对物的形而上学解释,从而以超越主客体二分的体验状态达到对事物的直接把握;同时以器具的统一性为基础,分析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揭示出“存在论-生存论”意义上的世界。
- 杜心源
- 关键词: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