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中立

作品数:51 被引量:283H指数:9
供职机构:珠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成像
  • 14篇造影
  • 13篇造影术
  • 13篇磁共振
  • 12篇血管
  • 12篇血管造影
  • 12篇血管造影术
  • 11篇16层螺旋
  • 10篇16层螺旋C...
  • 9篇X线
  • 9篇X线计算
  • 9篇X线计算机
  • 6篇血管成像
  • 6篇脑血
  • 6篇脑血管
  • 6篇减影
  • 5篇体层摄影
  • 5篇体层摄影术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动脉

机构

  • 20篇暨南大学第三...
  • 19篇珠海市人民医...
  • 7篇暨南大学
  • 7篇中山大学
  • 3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珠海市妇幼保...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作者

  • 47篇杜中立
  • 22篇彭秀斌
  • 21篇陈海东
  • 19篇毛俊
  • 15篇刘玉涛
  • 9篇孙放
  • 8篇陈敏
  • 7篇肖万宏
  • 6篇何虹
  • 6篇林丽娟
  • 6篇洪国斌
  • 4篇王艳萍
  • 4篇梁建超
  • 4篇黄世奎
  • 4篇张洁
  • 3篇朱红春
  • 3篇古凌静
  • 3篇杨建豪
  • 3篇罗云辉
  • 3篇袁小梅

传媒

  • 8篇放射学实践
  • 6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现代医用影像...
  • 3篇实用医学影像...
  • 3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影像诊断与介...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2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8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8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减影去骨成像(DP-B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P-BSCTA的117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50例(A组,无血管病变)未行DSA检查;67例(B组)行DSA检查。按去骨程度、血管显示与污染程度分别对A组双期图像进行评分(1~5分),并计算后处理时间。用双盲法比较B组DP-BSCTA与DSA。统计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A组:51个期相(51/100,51.00%)完全去骨(5分),其他辅以手工后完全去骨。软件双期去骨时间及辅以手工时间分别为(2.97±0.29)min、(2.22±0.96)min。45个(45/50,90.00%)动脉期及41个(41/50,82.00%)静脉期图像4~5分,37例(37/50,74.00%)双期评分均为4~5分。B组:阳性63例,其中动脉瘤29例,血管畸形11例,烟雾病3例,静脉窦血栓3例,动脉狭窄病变17例(34处);阴性4例。DP-BSCTA检出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两组剂量长度乘积平均(875.77±67.94)mGy.cm。结论 16层螺旋CT DP-BSCTA能快速去除颅骨,同时得到类似DSA的动、静脉期高质量图像,检出脑血管病变的能力与DSA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毛俊王建明陈海东彭秀斌杜中立程光森许卫国林丽娟邓志峰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
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常规MRI及DWI表现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诊断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形态、信号以及DWI表现特点。结果:18例脉络丛黄色肉芽肿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年龄60岁以上者17例(94%),病灶均位于侧脑室三角,其中16例为双侧发病,2例为单侧发病。MRI表现为病灶边界清晰,T1WI均呈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可见轻度强化,中心均无强化。14例(78%)DWI呈高信号。结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主要见于老年人,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绝大多数为双侧发病。DWI上病灶多呈高信号,DWI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朱红春黄飚杜中立陈敏毛俊王艳萍
关键词:侧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磁共振成像
不同弥散梯度模式对前列腺DWI成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对比3种不同弥散梯度模式下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图像质量,探讨最佳的弥散梯度模式。方法采用ALL、3in1、Tetra三种不同弥散梯度模式,前瞻性进行37例前列腺DWI检查,均采用小视野(b值50、800 s/mm^2),根据前列腺DWI图外周带有无高信号结节分为正常组(A组)和病变组(B组),分别对三种模式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并分别比较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ADC值。结果前列腺正常组20例,病变组17例。A、B两组Tetra模式的SNR和CNR均显著高于3in1模式和ALL模式(P<0.05);正常组ALL模式SNR和CNR高于3in1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ALL模式SNR和CNR与3in1模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ra模式图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模式(P<0.05);3in1模式评分低于ALL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模式ADC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etra模式是前列腺DWI成像较佳的弥散梯度模式。
刘玉涛张怡杜中立洪国斌陈敏张忠平詹润根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前列腺图像质量
16层螺旋CT动静脉双期脑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动静脉双期脑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30例MSCTA病例,行Test-Bolus测试确定脑动、静脉期延时扫描时间,按低剂量优维显(370mgI/ml)+生理盐水冲洗行MSCT双期扫描,评价CTA、CTV图像脑动、静脉血管显示及相互干扰程度。评分标准:按静脉或动脉基本无、淡薄、部分、大部分显影及等同强化分别评为5、4、3、2、1分。结果:Test-Bolus测试血管循环时间为8.15±2.29秒。全颅扫描时间为5.17±0.20秒。动脉期延时时间为15.37±1.92秒,静脉期延时时间为27.54±3.07秒,对比剂平均剂量为45.07±2.91ml,生理盐水为39.93±2.96ml。CTA期29例(96.7%)脑动脉1-5段分支显示清晰,脑动静脉最大强化差值为353.86±73.15HU,静脉干扰评分为:5分9例(30%),4分13例(43.3%),3分8例(26.7%)。CTV期27例(90.0%)脑静脉系统显影清晰,静动脉最大强化差值为299.51±90.09HU;动脉干扰评分为:5分4例(13.3%),4分18例(60%),3分6例(20%),2分2例(6.7%),双期均未见动静脉同等强化病例。结论:16层螺旋CT采用低剂量对比剂加生理盐水冲洗,结合小剂量测试,可得到大致类似DSA动、静脉期图像的CTA及CTV图像。
毛俊袁小梅陈海东林丽娟彭秀斌杜中立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三种减影方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3种不同软件减影法(Subtraction,Objecteditor及NeuroDSA)的图像质量与便捷性及临床应用差异。方法60例双期脑血管成像随机分成A组(同步扫描)与B组(非同步扫描);分别用3种软件减影,计算后处理时间及图像质量评分(1—8分),比较3种软件减影组内及组间的差异。其中行DSA检查15例,对比3种减影显示病变的差异并采用统计学t检验。结果3种软件减影时间,手工修饰时间及图像评分两组组内比较:Object editor减影时间[A组(2.52±0.37)min,B组(2.47±0.39)min]均最短(P〈0.05);Subtraction与NeuroDSA差异不显著。Subtraction减影手工修饰时间[A组(10.71±4.16)min,B组(14.34±3.75)miu]均最长(P〈0.05),动、静脉期图像评分(A组5.67±0.92,5.60±1.16;B组3.30±1.75,4.03±1.69)均最低(P〈0.05),Object editor与NeuroDSA差异不显著。3种减影组间比较:A组Subtraction减影动、静脉图像评分高于B组,手工修饰时间短于B组(P〈0.05),其余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对比15例DSA检查,Object editor与NeuroDSA减影均能显示诊断所有病变,准确性为100%。Subtraction减影漏诊8处病变,准确性为53%。结论同步扫描是Subtraction减影成功的关键,对Object editor,NeuroDSA减影无显著意义,后2种减影诊断血管病变能力相当,但NeuroDSA减影操作更自动化,推荐为16层螺旋CT脑血管减影首选。
毛俊陈海东王建明陈敏王艳萍肖万宏林丽娟彭秀斌杜中立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图像质量
Bolus tracking技术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应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选用不同阈值对血管质量的影响,评价其价值。方法:64例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分别用100、130、160和190HU的阈值,比较四组触发时间、实际触发值、升主动脉强化值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64例均完成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100HU组130HU组在触发时间和冠状动脉血管评价上无明显差异,但160HU和190HU组有明显差异,四组的实际触发值均有明显差异,而升主动脉强化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Bolus tracking技术可以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提供理想的扫描延迟时间,自动触发阈值选择在100-130HU为佳。
刘玉涛彭秀斌杜中立何竟陈海东何红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
1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与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CV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临床特征包括头痛、癫样抽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视乳头水肿、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发热等。②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头颅16层螺旋CT检查,正常4例,异常6例,10例均行头颅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全部显示1个或多个静脉窦充盈缺损。其中3例同时行MRV检查,3例进行DSA检查,均与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结果相符。结论对有头痛、呕吐伴或不伴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的青壮年患者及CT表现可疑CVT的病例,可以尽早作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以达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降低CVT病死率的目的。
卓文燕杜中立彭秀斌赵灵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
静脉留置针的选择对冠脉炫速双源CT成像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通过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探讨静脉留置针对炫速双源CT冠脉成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分别选用18G、20G、22G留置针穿刺,行CT冠脉成像,测量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右静脉开口平面及右心室腔CT值,并比较患者穿刺时疼痛感。结果120例患者均完成检查,18G与20G对比和18G与22G对比:左右冠状动脉强化值和右心室的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G与22G对比,所有监测点强化值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右冠状静脉断面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选用20G型号留置针能获得最佳的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图像,且患者的认可度较好。
李淑明王玉鸾杜中立刘玉涛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X线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
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关系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SSCP)方法检测5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癌肺组织和癌旁肺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第2外显子突变,并与其CT征象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52例肺癌患者癌组织中p16基因蛋白丢失率为53. 8% (28 /52),第2外显子缺失/突变率为23. 1% (12 /52);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在不同临床分期的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在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有细毛刺、棘突、胸膜凹陷及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的肺癌患者,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明显高于无以上征象者(P<0. 05);而在不同肿瘤大小、有无分叶、有无空洞、不同增强值方面,各组的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p16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肺癌患者CT征象有关。p16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检测指标。
彭秀斌罗云辉杜中立黄世奎何竞
关键词:CT征象周围型肺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16基因蛋白P16基因突变胸膜凹陷
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初步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通过自身对比双能量减影与数字减影图像质量,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20例三期双能量双源CT脑血管检查按减影法分成A组:双能量减影;B组:100kv Neuro DSA数字减影。计算2组图像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及减影时间,按去骨程度及血管显示与切割程度,采取双盲法分别对图像评分(1-5分)。比较2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减影时间A组短于B组(2.07±0.19min VS2.27±0.13min,P<0.05)。A组动、静脉期SNR(29.89±12.20,30.49±7.34)均高于B组(24.42±9.99,27.1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动、静脉期CNR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动、静脉期图像去骨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A组动脉期血管评分低于B组(3.95±0.97 vs 4.95±0.23,P<0.05),主要为部分颈内动脉管腔局部缺损。2组静脉期评分差异不显著。三期双能量扫描DLP平均为416.21±26.10 mGy·cm,较双期双能量扫描增加约10%。结论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的双期脑血管成像,增加少许辐射剂量,可同时利用双能量与数字减影的优点来相互弥补诊断,推荐临床急诊脑血管检查。
毛俊王建明陈海东肖万宏王艳萍陈敏杜中立何虹罗云辉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双能量减影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