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涛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电影
  • 1篇导演
  • 1篇电影产业
  • 1篇电影产业化
  • 1篇电影导演
  • 1篇幸存
  • 1篇幸存者
  • 1篇叙述者
  • 1篇运动员
  • 1篇运动员管理
  • 1篇中国电影
  • 1篇摄影
  • 1篇摄影机
  • 1篇实验电影
  • 1篇球队
  • 1篇足球
  • 1篇足球队
  • 1篇小成本制作
  • 1篇刘呐鸥
  • 1篇男人

机构

  • 3篇中国传媒大学
  • 2篇山东艺术学院
  • 1篇北京邮电大学

作者

  • 4篇李涛
  • 2篇孙鲁涛
  • 1篇刘泳

传媒

  • 1篇戏剧丛刊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传媒与教育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京市高等院校高水平男子足球队运动员管理现状分析
刘泳李涛
关键词:北京高校运动员管理
论《最蓝的眼睛》里故事的叙述者和幸存者
2017年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建构了两条叙述主线,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和叙述者克劳蒂亚。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克劳蒂亚不仅与祖辈、母亲有着亲缘的维系,她也是母爱呵护下的幸运儿,也因此她才能够表达,通过语言重塑破碎的黑人文化,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李涛
关键词:叙述者幸存者《最蓝的眼睛》
试析刘呐鸥的实验纪录片《持摄影机的男人》被引量:1
2013年
刘呐鸥拍摄于1933年的纪录片《持摄影机的男人》的视听语言具有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初创时期的电影语言先锋性。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电影美学观念,似乎提醒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电影研究还有很多值得再界定的地方。
孙鲁涛李涛
关键词:纪录片刘呐鸥
关于电影《花木兰》的几点思考
2013年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影产业化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打着国产大片旗帜的一些高投入大制作影片应运而生。观众对于这些形式大于内容,言之无物的电影讨伐与批评不绝于耳。习惯了小成本制作的中国电影导演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当艺术创作与新的技术手段遭遇,我们的创作者们的方向盘有些把控不住。我们学习好莱坞制作经验的同时却丢掉了美国电影中最宝贵的人文精神。中国电影惯有的探索反思和理性思辨的高度不见了。
孙鲁涛李涛
关键词:电影产业化《花木兰》小成本制作中国电影电影导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