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娣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杜氏盐藻
  • 3篇盐藻
  • 2篇暖池
  • 2篇贻贝
  • 2篇镉胁迫
  • 2篇翡翠贻贝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2篇西太平洋
  • 2篇西太平洋暖池
  • 2篇胁迫
  • 2篇金属
  • 2篇REE
  • 2篇CU
  • 1篇地层序列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指标
  • 1篇毒害
  • 1篇毒害有机污染...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李春娣
  • 8篇颜文
  • 5篇龙爱民
  • 5篇陈绍勇
  • 5篇马福俊
  • 4篇陈忠
  • 3篇陈木宏
  • 3篇汤贤赞
  • 2篇党爱翠
  • 2篇古森昌
  • 2篇郑范
  • 1篇施祺
  • 1篇赵美霞
  • 1篇张兰兰
  • 1篇余克服
  • 1篇王丽荣
  • 1篇高学鲁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矿物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暖池近3万年来的沉积序列及其环境特征—WP92-3柱样的REE记录被引量:11
2006年
WP92-3柱样采自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利用稀土元素(REE)特征参数研究了该柱样的沉积物来源和地层序列划分,并对其所揭示的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样品的REE分布模式揭示了该海域的沉积物源主要为海相自生沉积;基于REE指标的垂向深度变化特征可将该柱样划分为3个地层序列;∑REE,LREE/HREE和δCe几个指标对环境的温度变化以及地磁场的极性变换均有良好的响应,∑REE高值段基本对应于δ18O和SST所揭示的暖池低温期,而地磁场极性转变的时间正好对应着稀土指标(∑REE,LREE/HREE和δCe)快速大幅波动的层位。REE特征参数较好地记录了暖池区近3万年来的沉积和环境变化信息,是一组对气候环境演化具有潜在良好指示作用的地球化学指标。
颜文陈木宏李春娣汤贤赞陈忠郑范
关键词:环境特征西太平洋暖池
珊瑚礁古海洋环境研究
余克服陈木宏颜文翦知湣施祺王丽荣赵美霞张兰兰李春娣
该研究通过钻取典型珊瑚礁体及邻近海底的沉积柱状样品,建立了高精度的古海洋学替代性指标,比较分析了其古海洋学的变化特征、珊瑚礁发育特征、物质组成特征以及所表征的活动过程,探讨了珊瑚礁发育的主要机制及其对邻近海域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关键词:珊瑚礁古海洋
河口区毒害有机污染物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3年
李春娣颜文陈忠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生态效应生态平衡毒理污染控制水污染
杜氏盐藻对硫酸盐和镉的吸收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4
2008年
以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杜氏盐藻(Dunaliella tertiolecta)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硫酸盐与镉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在两种SO24-水平(0.3mmo.lL-1,3mmo.lL-1)条件下,相同浓度镉暴露时其总镉(TCd)含量基本相同,而0.3mmo.lL-1SO24-水平下,细胞内镉(ICd)的含量仅相当于3mmo.lL-1SO24-水平下的含量的40%左右,可能的机制是:在SO24-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细胞可以合成较高浓度的络合基团,从而使镉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大大增强;当镉暴露对杜氏盐藻的生长代谢产生抑制作用时,会诱导其对硫酸盐的吸收.因此,在进行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质量评价时,应当考虑S和Cd的相互作用.
马福俊龙爱民党爱翠李春娣高学鲁陈绍勇
关键词:杜氏盐藻硫酸盐镉胁迫
Cd胁迫对受驯杜氏盐藻生长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研究了经低浓度Zn和Cd驯化的杜氏盐藻(Dunaliella tertiolecta)在不同浓度Cd胁迫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并通过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了微藻细胞的Cd吸收量。结果表明经zn驯化的杜氏盐藻生长力和耐受力要强于Cd驯化藻,二者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9和26μmol/L;最大比生长率都出现在低浓度Cd胁迫组,分别为0.36和0.24。暴露实验结束后,各个浓度组收获藻细胞干重在13.46~51.90和9.90~54.33mg/L,藻细胞的Cd吸收量则分别在20.17~144.58和93.67~180.64μg/10^9 cells。Cd驯化杜氏藻相对更易吸收富集重金属,且金属Cd一旦进入细胞体就很难代谢去除。两种金属驯化藻体内的Cd吸收量与收获的生物量干重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李春娣马福俊龙爱民颜文陈绍勇
关键词:杜氏盐藻镉胁迫镉吸收
南永2井“红色与黑色沉积夹层”的成因与环境意义
颜文汤贤赞陈忠古森昌李春娣
南沙群岛南永2井珊瑚礁古地磁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黑色沉积夹层”的底界(99.69m)与布容正极性/松山反极性(B/M)转换、d18O曲线冷/暖(19/20)气候变换界限相对应,距今年龄约0.78Ma;“红色沉积夹层”...
关键词:
关键词:海洋地质
Cu暴露条件下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内金属和类金属硫蛋白的变化被引量:17
2007年
通过室内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富集Cu及其MTLP(metallothionein like protein)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Cu浓度暴露条件下(12.7μg/L和63.5μg/L),贻贝消化腺内Cu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2.045和7.028μg·(g·d)^-1,富集系数分别为2074和1619.实验测定了所有样本的溶解态Cu与总Cu含量,2个暴露组二者的比值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低浓度组先降低随后上升到与对照样本几乎相同的水平,而高浓度组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不同污染程度生物体内金属消化机制进程存在差异.利用Brdicka极谱法测定了贻贝消化腺内MTLP的含量,对照组贻贝消化腺的MTLP平均含量为(0.551±0.037)ms/g;12.7μg/L Cu暴露组MTLP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范围是0.407~0.699ms/g,而63.5μg/L Cu暴露组在暴露初始MTLP水平就显著增加(P〈0.001),变化范围由初始0.942mg/g降至0.826mg/g.分析结果表明贻贝消化腺内的MTLP水平随着水体及生物体内的金属含量升高而增加,并与体内Cu浓度成明显的负指数增长关系(P〈0.0001).
李春娣颜文龙爱民马福俊陈绍勇
关键词:翡翠贻贝CU类金属硫蛋白
西太平洋暖池温区中心REE记录的沉积序列及特征气候事件被引量:6
2005年
WP92-5柱样采自西太平洋暖池温区中心.利用稀土元素(REE)特征参数对该柱样的地层序列划分及其所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特征古气候事件进行了探索研究.样品的REE分布模式说明该海域的沉积物源主要为海相自生沉积;根据REE指标的垂向分布特征可将该柱样划分为4个地层序列,与通过氧同位素、古地磁及古生物等方法所获得的地层序列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暖池区沉积物的REE含量和∑Ce对环境的温度变化较为敏感,WP92-5柱样的∑REE指标对最初发现于高纬度区的YD和H冷事件同样有较好的响应,但与本柱样的磁化率和古生物对这几次特征冷事件的记录比较,∑REE的响应总体上有所超前.研究结果表明,REE特征参数较好地记录了暖池区3万多年来的沉积和气候变化信息,是一组对气候环境演化具有潜在良好指示作用的地球化学指标.
李春娣颜文陈木宏陈忠汤贤赞古森昌郑范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REE地球化学指标气候环境演化地层序列沉积物源
珠江口浮游动物对营养盐与重金属污染物的吸收与去除
陈绍勇龙爱民李春娣马福俊党爱翠
该项目由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吸收,不同金属暴露体系对浮游动物吸收转化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1)研究了经低浓度Zn和Cd驯化的杜氏盐藻(Dunaliella ter...
关键词:
关键词:浮游动物营养盐重金属污染物珠江口
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对Cu^(2+)和Ag^+的吸收
2006年
通过对桡足类动物红纺锤水蚤(Acartiaerythraea)分别在Cu2+、Ag+、Cu2++Ag+混合溶液中的暴露实验,测定了其对Cu2+、Ag+的吸收速率常数、排出速率常数,并对Cu2+和Ag+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单金属暴露的条件下,红纺锤水蚤对Cu2+、Ag+的吸收速度分别为1.09×104L·g-·1d-1、3.31×104L·g-·1d-1,排出速率常数分别为0.096d-1、0.1056d-1.而在Cu2++Ag+的混合暴露体系中,红纺锤水蚤对Cu2+、Ag+的吸收速率分别下降到9.17×103L·g-·1d-1、2.87×104L·g-1-d-1,Cu2+和Ag+的排出速度常数则分别降到0.084d-1和0.1008d-1.动态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Cu2+和Ag+存在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与暴露在单金属溶液中的红纺锤水蚤相比较,在暴露于Cu2+、Ag+混合体系中动物体内的非极性部分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说明其在食物链中对于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有效性将明显增加.
龙爱民陈绍勇马福俊颜文李春娣
关键词:吸收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