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作品数:35 被引量:129 H指数:8 供职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医药卫生 更多>>
动物学实验的多元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动物学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巩固和验证动物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而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实验报告上,背离了设置课程的初衷。因此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对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优化,从而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李敏 张新玥 相伟芳 朱耿平 高雯芳关键词:动物学实验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可视化分析 2023年 【背景】近年来,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相应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和著作。然而目前尚缺乏对昆虫肠道微生物全面、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目的】了解国内外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历史、研究热点和新兴趋势。【方法】以昆虫肠道微生物为搜索主题对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检索,利用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和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1991‒2022年间该领域全球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外对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关注点和研究方向逐渐扩大。关键词聚类锚定了3个新兴研究领域:昆虫饮食(insect meal)、次生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和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结论】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发现提供了昆虫肠道微生物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可能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热点话题和探索新的方向。 任睿 高雯芳 李敏 潘丽娜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次生代谢物 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Ⅰ基因的进化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解周氏啮小蜂的嗅觉分子机制,从其触角中分离出一种气味结合蛋白I,根据转录数据得到该蛋白的基因CcOBP1,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分析密码子偏好性等研究该基因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周氏啮小蜂的CcOBP1基因长度为378 bp,编码12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含有信号肽,位于第17位和第18位氨基酸之间.CcOBP1 22条同源基因的平均Ka/Ks值为0.499 781,主要接受负选择.基于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可知,周氏啮小蜂的CcOBP1蛋白与一些寄主广泛的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和多胚跳小蜂)的气味结合蛋白亲缘关系密切,与寄主单一的对叶榕传粉榕小蜂亲缘关系较远.比较周氏啮小蜂与10种昆虫CcOBP1基因11条序列密码子的偏好性和同义分异,发现周氏啮小蜂的G+C含量在第3位密码子和编码区较高,即周氏啮小蜂CcOBP1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较高,同义分异也较高. 王凤竹 张新玥 范伟健 赵燕妮 朱耿平 李敏关键词:进化分析 基于Maxent和GARP模型的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分析 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该虫自1981年首次报道于云南昆明以来,先后在中国的10多个省市被发现。近年来该害虫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对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危害日趋严重。【方法】在本研究中,作者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的分布记录,根据日本双棘长蠹已有分布记录及其主要寄主植物国槐在我国的种植区域采用了Maxent和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对日本双棘长蠹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南方地区呈零星分布,而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集中。分布记录的报道时间呈现出由南向北和自东向西的局势,推测这种分布格局是由于其寄主植物所导致的:中国北方地区危害严重可能与国槐在中国北方的集中种植有关,寄主树苗在不同地区间的调运是其种群扩散主要原因。基于生态位模拟的结果显示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具有较大的适宜生态空间,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广,从北到南其适生区主要有:辽宁西部、北京、天津、宁夏、河北、山西南部、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重庆、浙江、江西、湖南以及四川和贵州西北部。【结论】这些地区间的树苗转运需要做好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日本双棘长蠹的扩散。 朱耿平 刘晨 李敏 刘强关键词:日本双棘长蠹 MAXENT GARP 日本双棘长蠹成虫对8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寻找新型的防治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 Lesne)的植物源引诱剂,分别测定了成虫对8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EAG测定结果表明:1.00 mol/L的愈创木酚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均能引起日本双棘长蠹较强的EAG反应(p≤0.05)."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1.00 mol/L的愈创木酚对日本双棘长蠹成虫的引诱效果最好,选择率达到57%;1.00 mol/L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日本双棘长蠹成虫具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其他挥发物对日本双棘长蠹均无明显的定向作用. 王建华 秦勤 汪敏捷 雷玲 刘晨 丁嘉文 李敏 刘强关键词:日本双棘长蠹 植物挥发物 引诱剂 驱避作用 EAG 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对红缘天牛幼虫致病力的研究 被引量:11 2013年 为了寻找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的最佳作用条件,测定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白僵菌作用于红缘天牛幼虫后,幼虫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1)31℃是白僵菌感染红缘天牛幼虫的最佳温度.该温度下,幼虫在5 d的校正死亡率高达77.78%,致死速率快,LT50仅为0.121 d,僵虫率为46.6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温度增高或降低,都会使致死速率和僵虫率降低;(2)相对湿度>90%时,白僵菌对红缘天牛幼虫的致死效果最好,此时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100%和63.33%,致死速率也最快,LT50为1.017 d,相对湿度降低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显著降低. 汪敏捷 雷玲 王建华 秦勤 刘晨 丁嘉文 李敏 刘强关键词:白僵菌 红缘天牛 温度 致病力 白蛾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CcOBP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探究白蛾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CcOBP3的结合特性,利用Bio Edit、SignalP3.0 Serve、HMMTop对CcOBP3的碱基序列进行了预测分析,用Swiss-Model对CcOBP3蛋白进行同源建模,从Pubchem下载美国白蛾的5种蛹挥发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正戊醛、十六烷、正十五烷、正十四烷)及3种植物挥发物(苊、3-蒈烯和丁酸丁酯)的结构,利用maestro10.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对CcOBP3碱基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CcOBP3具有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即相对分子质量小,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在N端有信号肽.通过Swiss-Model构建的CcOBP3的结构模型中有Arg32-Thr51 (α1)、Leu54-Asn63 (α2)、Pro69-Leu81 (α3)、Ala93-Ile102 (α4)、Ile108-Val116(α5)、Pro128-Glu142 (α6)6个α螺旋结构,拉氏构象和PROSA能量评价结果均表明模型构象合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CcOBP3与3-蒈烯的结合特性最好,与美国白蛾的挥发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正戊醛的结合特性也较好.推测CcOBP3的功能可能与引诱作用相关. CcOBP3与3-蒈烯主要通过范德华力、碳磷键、碳碳键等进行结合. 相伟芳 杨艺新 郭美琪 张新玥 李敏 潘丽娜关键词:白蛾周氏啮小蜂 气味结合蛋白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美国白蛾 槐绿虎天牛对国槐6种挥发物的EAG及行为反应 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开发防治槐绿虎天牛的生物诱剂,通过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测试,研究了国槐6种挥发物单方及11种组合配方对槐绿虎天牛的引诱活性.结果显示:(1)在6种不同体积分数的单一化合物中,除3-戊醇和己醛对槐绿虎天牛有忌避作用外,其他4种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引诱活性.正辛烷在体积分数为0.001 0%、沉香醇和1-庚烯在体积分数为0.010 0%、异戊二烯在体积分数为0.005 0%时,槐绿虎天牛的EAG反应相对值和嗅觉行为相对选择率均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其他单一化合物;(2)在11种组合配方中,槐绿虎天牛对配方A、D、B的EAG反应相对值较高,对配方J、C、B、E的嗅觉行为相对选择率最大,对配方A、G和I无明显的选择性甚至有忌避反应. 郄博蕊 刘强 李敏 张玲玲 王星霁 陈艳萍 曹丽娟关键词:挥发物 触角电位反应 引诱活性 白蛾周氏啮小蜂普通气味受体OR1的进化分析 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探究气味受体OR在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嗅觉识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其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序列中得到了一个普通气味受体OR1的基因全序列,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OR1基因全长为1 257 bp,编码418个氨基酸.将周氏啮小蜂的OR1氨基酸序列与18种膜翅目昆虫进行比对的结果表明,周氏啮小蜂的OR1氨基酸序列与短管赤眼蜂和丽蝇蛹集金小蜂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均较高,根据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也表明周氏啮小蜂与短管赤眼蜂和丽蝇蛹集金小蜂的亲缘关系接近.与寄主单一的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相比,周氏啮小蜂OR1的同义突变率较低,密码子偏好性也相对较低,主要接受负选择压力. 张新玥 王凤竹 范伟健 潘丽娜 朱耿平 林艳平 王静 李敏关键词:白蛾周氏啮小蜂 气味受体 进化分析 刺槐挥发性物质分析及美国白蛾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2 2018年 为开发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rea Drury)植物源驱避剂,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美国白蛾非寄主植物刺槐叶片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并进行触角电位活性测定。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刺槐挥发物共有16种,正二十七烷含量(19.72%)最高,其次依次是正二十五烷(12.36%)、植物醇(10.41%)、正二十三烷(10.39%)、α-亚麻酸(7.93%)和棕榈酸(6.70%)。美国白蛾雌蛾和雄蛾对烷烃类化合物正二十七烷、正二十五烷和正二十三烷的反应较弱,对植物醇、亚麻酸和棕榈酸反应相对强烈。雄蛾对浓度为10^(-1)(V/V)的亚麻酸反应最强,EAG反应值为1.69,其次是浓度为10^(-3)(V/V)的植物醇,EAG反应值为1.48;雌蛾对浓度为10^(-2)mg/mL的棕榈酸反应最强,EAG反应值为1.93,其次是浓度为10^(-4)(V/V)的植物醇和10^(-4)mg/mL的棕榈酸,EAG反应值分别为1.90和1.63。 白鹏华 相伟芳 刘宝生 李敏 于金萍关键词:美国白蛾 刺槐 挥发性物质 触角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