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少华

作品数:19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地震
  • 4篇有限差分
  • 4篇伪谱
  • 3篇地震波
  • 3篇隐伏
  • 3篇震波
  • 3篇伪谱法
  • 2篇地形
  • 2篇地震波传播
  • 2篇地幔
  • 2篇断层
  • 2篇隐伏断层
  • 2篇抗震
  • 2篇抗震性
  • 2篇抗震性能
  • 2篇钢框
  • 2篇钢框架
  • 2篇波传播
  • 2篇波速
  • 1篇低速带

机构

  • 19篇中国地震局兰...
  • 6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建筑第八...

作者

  • 19篇李少华
  • 4篇王彦宾
  • 3篇刘琨
  • 2篇何少林
  • 2篇卢育霞
  • 2篇秦满忠
  • 2篇董林
  • 2篇曾文浩
  • 2篇夏坤
  • 2篇王良
  • 2篇洪敏
  • 2篇高永国
  • 2篇李少华
  • 1篇周中红
  • 1篇孙艳萍
  • 1篇梁子斌
  • 1篇王凤
  • 1篇刘旭宙
  • 1篇陈继锋
  • 1篇吴志坚

传媒

  • 5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高原地震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场地表征参数研究岷漳地区地震动相对变化趋势被引量:2
2018年
近地表场地条件所引起的地震动差别可以造成不同场地上建筑物震害的显著差异。为了在岷漳地区的震害预测和长期发展规划中考虑场地条件差异性,提出联合V(s30)和地形标度曲率作为场地表征参数来获得研究区地震动相对变化趋势图的方法。研究表明:土质山体〉土质河谷〉基岩山体〉基岩河谷是研究区地震动变化的基本规律,但因覆盖层厚度和地形条件的不同,具体场地的地震动变化也有不同。总体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程度主要与近地表V(s30)相关,V(s30)越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越小,地震频谱受频率标度地形曲率和覆盖层厚度共同影响,分别在相应的特征频率处放大。该研究可为区域地震动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区域长期发展规划和建筑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基于场地表征参数研究区域地震动相对变化趋势的方法也可应用于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等领域。
卢育霞王良王良刘琨刘琨李少华
关键词:地震动震害预测
二维非均匀介质地震波传播的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的应用研究
2015年
由于围陷波产生于低速带内物质与高速围岩的界面上,在带内传播时间较长,因此它的振幅和频率特征对断层带形态和带内物质性质敏感,对断层带围陷波的观测与分析能够提供断层带精细结构的重要信息。基于伪谱法和有限差分混合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沉积层对隐伏断裂带围陷波影响的研究,探讨了沉积层厚度与围陷波振幅之间的关系。
李少华王彦宾吴志坚
关键词:有限差分伪谱法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研究松软覆盖层对隐伏断层带围陷波的影响
<正>由于围陷波产生于低速带内物质与高速围岩的界面上,在带内传播时间较长,因此它的振幅和频率特征对断层带形态和带内物质性质敏感。对断层带围陷波的观测与分析能够提供断层带精细结构的重要信息。一些大的活动断裂带往往被上覆松软...
李少华王彦宾吴志坚
文献传递
基于台阵记录的土层山体场地效应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选取2008年5月25日至8月7日期间由甘肃省文县上城山地形效应台阵获取的12次汶川地震余震事件(MS≥4.0),在分析其地震动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参考场地谱比(RSSR)法和水平-竖向谱比(HVSR)法,研究了不同地震作用下上城山地形台阵的场地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高程和覆盖层的增加,记录台站地震动的PGA呈增大趋势,地震频谱形状由宽变窄;上城山台阵记录到的地震波在地形基阶频段(2—4 Hz)和浅部土层频段(7—9Hz)的幅值明显放大,RSSR曲线显示山顶NS向的土层频段谱比大于山体地形频段谱比;由于土层山体竖向地震动在中高频段放大,使得HVSR方法谱比结果在中高频段较RSSR方法所得结果明显偏低,而在山体基阶频段附近两种方法的谱比值接近.松散土层山体的台阵记录特征体现了地形和土层对地震动的联合作用,揭示了强震区起伏地形场地震害加重及地震滑坡集中发生的原因所在.
卢育霞刘琨刘琨魏来王良
利用前驱波研究地幔间断面的若干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地幔速度结构提供了地球内部热和化学状态及其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对于地幔间断面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特征和化学结构,并对确定地幔间断面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等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震学观测显示在410 km、660 km深度普遍存在速度间断面,并且在全球特定区域的上地幔(220 km、300~350 km、520 km、560 km)和下地幔(800~900 km、1100~1200 km、1800 km、2400 km)也有速度间断面的存在,不同区域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可能受到温度、含水量、矿物相变及俯冲板块的影响。利用前驱波来研究地幔间断面具有独特优势,前驱波相比参考震相较早到达观测台站,从而避免其他震相的干扰,可以更准确地研究较弱的速度间断面。文章收集整理近些年来地震学家利用前驱波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成果,包括长周期反射震相SS或PP的前驱波、深震震相sP、pP的前驱波和地球表面反射震相PKPPKP(P′P′)的前驱波等,并对不同前驱波的特点及地幔间断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利用前驱波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方法已较为成熟,及时收集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并了解地幔的物质组成、板块俯冲对地幔结构的影响及地幔对流模式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靳炎锡秦满忠李少华
关键词:地幔间断面前驱波反射波转换波俯冲带
高层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简化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钢框架是一种新型的抗震结构体系,为分析其抗震性能,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简化分析模型。在验证该简化模型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建立了某十层算例的整体模型,施加竖向荷载的同时施加水平倒三角形循环荷载作用,进而分析了该算例的滞回性能。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简化分析模型不仅可以较准确的模拟该结构体系的延性和抗侧刚度,还可以有效预测结构的变形分布和非线性性能。
洪敏秦瑞王凤高永国高中南李少华
关键词:偏心支撑钢框架高强钢简化模型抗震性能
青海共和及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5
2021年
文中收集了2009年1月—2019年1月青海、甘肃固定地震台网及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记录的青海共和及周边地区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分析了共和1990年4月26日MW6.4地震孕育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与该地区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共和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共和主震位于共和盆地正下方区域的低速异常体内,主震的SW侧为高速异常,该异常从地下向NE向上逆冲至近地表处,推测35.95°N处即为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共和主震发生在水平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由走向NWW、倾向SSW的隐伏断层的滑动造成。
罗仁昱陈继锋尹欣欣李少华
关键词:共和地震三维速度结构
剪切波速液化判别方法对粉砂及粉土适用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含细粒土体相对于纯净砂在自然界中分布更为广泛,其地震液化灾害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关于其液化判别,一直以来都只是在砂土方法的基础上,稍作调整。本文对比了美国NCEER推荐的基于标贯试验的Seed方法和基于剪切波速试验的Andrus和Stokoe方法,以历史地震数据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剪切波速方法对含细粒土体过于保守,并且细粒含量越高,对非液化点越不可靠。通过建立两个方法3组细粒含量下液化临界曲线上的剪切波速与标贯击数相关关系,得出临界剪切波速随细粒含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没有临界标贯击数那么迅速。剪切波速试验为小应变无损测试,对含细粒土土颗粒间胶结力较为敏感,而液化状态为大应变破坏阶段,土体胶结力基本丧失,因此对胶结较强的含细粒土体,剪切波速指标与液化难以建立唯一联系。另外,中国规范剪切波速液化判别方法存在误导,由于判别式已经用黏粒含量修正,因此,Vs0经验系数应统一只取砂土数值。
董林夏坤夏坤杨博
关键词:液化判别标准贯入试验
甘肃地区地震烈度影响场评价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0
2014年
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参数快速设计和显示出地震影响场,初步确定较为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范围,对于政府及时了解灾情和损失分布非常重要。收集、整理甘肃地区实际地震等震线图,将其与现有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生成的理论烈度图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与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研究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分布的影响。结论表明:不同震级档之间,实际与理论地震烈度分布之间规律不同;分区研究发现,除极震区外,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外圈等震线理论长短轴以及面积均大于实际,甘东南地区规律则与之相反。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的影响是明显的,海拔越高,烈度越高;山顶点处烈度高于周围地区;相对震中而言,坡度大的地方烈度衰减快,反之则烈度衰减慢。
孙艳萍陈文凯周中红张苏平何少林李少华
关键词:地形因子
二维非均匀介质地震波传播的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的应用研究
由于围陷波产生于低速带内物质与高速围岩的界面上,在带内传播时间较长,因此它的振幅和频率特征对断层带形态和带内物质性质敏感,对断层带围陷波的观测与分析能够提供断层带精细结构的重要信息.基于伪谱法和有限差分混合数值模拟方法,...
李少华王彦宾吴志坚
关键词:地震波传播伪谱法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