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保昆

作品数:32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5篇地震
  • 6篇震源
  • 5篇ISC
  • 4篇地震观测
  • 4篇地震观测报告
  • 4篇余震
  • 4篇震源机制
  • 3篇地震动
  • 3篇地震台
  • 3篇地震台网
  • 3篇震级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台网
  • 3篇强地震
  • 3篇强余震
  • 3篇巨震
  • 3篇反应谱
  • 3篇大地震
  • 2篇地震报告
  • 2篇地震定位

机构

  • 19篇中国地震局地...
  • 15篇中国地震台网...
  • 9篇河北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震局
  • 3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作者

  • 32篇李保昆
  • 12篇陈培善
  • 10篇白彤霞
  • 6篇冯向东
  • 6篇刁桂苓
  • 5篇邹立晔
  • 3篇刘瑞丰
  • 3篇万永革
  • 2篇徐锡伟
  • 2篇尤惠川
  • 1篇张志中
  • 1篇任枭
  • 1篇黄瑾
  • 1篇潘华
  • 1篇苗春兰
  • 1篇马延路
  • 1篇张素欣
  • 1篇梁静
  • 1篇黄辅琼
  • 1篇吴忠良

传媒

  • 6篇地震地磁观测...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地震监测...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6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50年察隅8.6级巨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正>1950年8月15日西藏发生8.6级巨大地震。经重新测定这次巨震序列的震源参数,推断出西藏察隅M8.6主震的震源断层,结合余震分布、极震区分布、震源机制、地震条带和活动断层相互验证了震源断层的科学合理性。
李保昆刁桂苓尤惠川冯向东邹立晔
文献传递
中国强地震动速度衰减研究被引量:13
1999年
在研究构造环境应力场特征的过程中,发现构造环境剪应力场量值、对峰值地震动速度PGV有很大影响.用公式定量地把、值引入到PGV的预测方程中,得到了新的预测方程CLB97V;并用观测资料证明了所得方程在震中距=5──250km范围内,对美国大地震和中国大地震均适用.本文还考虑了大、中、小地震的速度具有不同的优势频率:大震较低,小震较高,因此,小震的PGV衰减较快.这样,CLB97V不仅适用于大震,也适用于中、小地震.如果考虑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构造区域具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应力场以后,预测方程可以适用于世界各地.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
关键词:工程地震强震地震动
地震矩张量反演在地震观测报告中的应用被引量:3
1999年
针对我国地震工作的实际需要,从1995年起,《中国地震台网目录和地震矩张量解》(原《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刊登了国内较大地震(MS≥5.5)和全球大震(MS≥6.0)的地震矩张量解和震源机制解。同时在《中国地震年报》上也刊登国内及邻区较大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和震源机制解。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本文对有关参数进行了说明。
刘瑞丰陈培善任克新党京平李保昆
关键词:地震矩张量震源机制地震观测报告地震预报
地震定位方法综述及对中国邻区地震的初定位尝试
<正>地震定位是一系列地震科研工作的基础,同时,定位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下简述几种应用广泛或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定位方法。1 Geiger法修定震源参数 1910年Geiger...
李保昆陈培善
文献传递
重新修定1964-2010年ISC的观测报告被引量:1
2017年
"重新修定ISC的观测报告(1964-2010)"是ISC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ISC最新的定位方法和技术ISCloc是该项目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它包含四个特点:使用所有的可基于ak135走时模型预测的震相数据;可通过领域算法(NA)得到合适的初始点;在线性迭代最小二乘法时考虑了走时误差的互相关性;测定自由深度值前需满足一定的条件.ISCloc重新测定了1964-2010年间ISC先前所测的1100 000次以上的全球地震,以发震时刻、震中参数、地震波到时残差和震源深度为判据,从中选出需要重点进行人工分析和审核的地震180 000~200 000次.截至2015年底,已完成20世纪60年代地震的分析和审核,待全部地震汇编完成,估计要到2019-2020年.
李保昆
ISC地震观测报告的日常产出
2022年
以ISCloc为核心方法和技术,ISC统一分析处理全球的观测数据并定期出版地震观测报告。从资料收集、数据关联、定位方法和技术、数据分析与出版4个方面阐述ISC观测报告产出的主要过程。2008年后,ISC每年汇集300000—500000次以上地震,其中约20%的地震需要地震学家分析和审核,观测报告发布、出版时间比实际地震发生时间滞后约24个月。
李保昆
关键词:ISC地震观测报告
强地面运动衰减的经验关系综述被引量:10
1996年
建立强地面运动衰减的经验关系时,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参数,即地震动参数、震源参数、传播介质参数和场地条件参数。该文首先阐述了影响地面运动的几个主要因素;评述了近年来发展的几个衰减模型;最后介绍了一些不同地区的衰减关系。
李保昆除培善白彤霞
关键词:地震动
1947年西藏朗县东南M7.7大地震震源参数复核被引量:10
2014年
收集全球纪录的1947年7月29日,中国西藏朗县东南M 7.7大地震的观测数据,分别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国际地震中心ISC(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er)的定位方法及技术重新测定。所定震中在里龙断裂带附近,经过比较分析,首选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的定位方法测定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和当地的里龙断裂走向一致,修订的震源位置也在该断裂上,表明里龙断裂可能是其发震断裂。
李保昆刁桂苓邹立晔徐锡伟冯向东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
反应谱对构造环境应力场的依赖性
<正>场地的加速度反应谱SA和峰值加速度PGA是现在抗震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目前仍然是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数字化高精度强震观测数据的不断增多,特别是 1989年的 Loma Prieta地震(M7),1992年...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梁静
b值和地震复发周期被引量:50
2003年
针对过去计算b值的误差 ,提出了两条改进措施 :(1)采用统一的绝对震级标度 -矩震级标度MW ;(2 )舍弃缺失地震次数的点 ,然后用最小二乘拟合求得b值 ,使b值计算较准确 .据此 ,用 3种不同来源和不同精度的资料计算 ,得到的b值都接近于 1.我们固定b值为 0 .85 ,用 13年的现代地震观测资料 ,计算今后 5 0~ 10 0年内较大地震 (外推震级 1~ 2级 )的复发周期 ,结果表明 ,6级和 7级以上地震的复发周期与用近 10 0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计算得到的复发周期相当一致 ,可以说外推的结果是可靠的 .
陈培善白彤霞李保昆
关键词:B值震级地震复发周期地震危险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