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玲

作品数:565 被引量:2,653H指数:29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0篇期刊文章
  • 113篇会议论文
  • 28篇专利
  • 1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394篇农业科学
  • 142篇生物学
  • 27篇文化科学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20篇实蝇
  • 105篇小实蝇
  • 100篇红火蚁
  • 91篇种群
  • 90篇桔小实蝇
  • 46篇潜蝇
  • 46篇害虫
  • 46篇斑潜蝇
  • 42篇美洲斑潜蝇
  • 38篇天敌
  • 34篇入侵
  • 25篇抗药
  • 25篇抗药性
  • 25篇寄生
  • 24篇生命表
  • 23篇产卵
  • 22篇寄主
  • 21篇稻虱
  • 21篇褐稻虱
  • 20篇植物

机构

  • 549篇华南农业大学
  • 21篇仲恺农业技术...
  • 17篇惠州学院
  • 13篇广东省农业科...
  • 12篇广东省昆虫研...
  • 1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广西农业科学...
  • 10篇海南出入境检...
  • 9篇广西大学
  • 9篇仲恺农业工程...
  • 8篇佛山科学技术...
  • 6篇安徽农业大学
  • 6篇海南大学
  • 6篇湖南科技大学
  • 6篇浙江省农业科...
  • 6篇广东省粮食科...
  • 4篇中国热带农业...
  • 4篇石河子大学
  • 4篇广东出入境检...

作者

  • 557篇曾玲
  • 268篇梁广文
  • 249篇陆永跃
  • 82篇许益镌
  • 32篇钟平生
  • 27篇林进添
  • 24篇黄俊
  • 20篇张茂新
  • 19篇冼继东
  • 17篇张维球
  • 15篇宾淑英
  • 15篇王磊
  • 15篇陈科伟
  • 14篇庞雄飞
  • 14篇黄寿山
  • 14篇何晓芳
  • 13篇章玉苹
  • 13篇刘光华
  • 12篇潘志萍
  • 12篇曾鑫年

传媒

  • 65篇环境昆虫学报
  • 58篇华南农业大学...
  • 31篇昆虫知识
  • 17篇昆虫学报
  • 16篇生态学报
  • 15篇应用生态学报
  • 15篇植物检疫
  • 14篇广东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安全学报
  • 10篇华中农业大学...
  • 9篇昆虫天敌
  • 9篇仲恺农业技术...
  • 8篇植物保护学报
  • 8篇植物保护
  • 6篇武夷科学
  • 6篇应用昆虫学报
  • 6篇2006年全...
  • 6篇第一届全国生...
  • 5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29篇2015
  • 28篇2014
  • 22篇2013
  • 51篇2012
  • 37篇2011
  • 36篇2010
  • 29篇2009
  • 48篇2008
  • 49篇2007
  • 39篇2006
  • 32篇2005
  • 33篇2004
  • 13篇2003
5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快速提取微孢子虫DNA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取微孢子虫DNA的方法,属于微孢子虫分子诊断、鉴定技术领域。使用碱性含钾离子的缓冲裂解液,通过煮沸法提取微孢子虫的DNA。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适用的微孢子虫范围广,且能够制备足量的核酸。
刘吉平曾玲曹阳
文献传递
前裂长管茧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前裂长管茧蜂是许多实蝇类害虫幼虫-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触角感受器进行超微观察,结果发现,前裂长管茧蜂雌蜂触角共发现7种感受器,分别为鳞型感器、Bhm毛、毛型感器、腔型感器、栓锥型感器、钟型感器及板型感器。其中,毛型感器具有3种形态(毛型感器Ⅰ、Ⅱ、Ⅲ),锥型感器具有2种形态(锥型感器Ⅰ、Ⅱ),但在雄蜂触角上没发现锥形感器Ⅱ。毛型感器和板型感器是前裂长管茧蜂触角上的主要感器,数量较多,分布较广。
白嘉诚陈科伟陈丽梁广文曾玲
关键词:前裂长管茧蜂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
单个蚁巢红火蚁对不同距离蚂蚁类群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新定殖单个蚁巢红火蚁入侵荒草地后对距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陷阱法和诱饵诱集法调查距红火蚁蚁巢不同距离的蚂蚁类群种类及其数量变化,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探讨新定殖红火蚁对距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数量动态变化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红火蚁入侵后与本地蚂蚁竞争激烈,红火蚁对距小蚁巢1m、大蚁巢1和3m处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在距红火蚁小蚁巢1m处,红火蚁工蚁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在红火蚁占较大比例的6月(45.02%)及占较小比例的8月(16.01%),蚂蚁个体数和优势度指数增加,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在距红火蚁大蚁巢1、3m处,红火蚁工蚁数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先降而后逐渐上升趋势,在红火蚁占较小比例的6月(48.36%,1m)、7月(34.06%,3m)和红火蚁占较大比例的9月(89.94%,1m;59.52%,3m),蚂蚁优势度指数增加,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还揭示了引起荒草地单个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数量变动的主要蚂蚁种类及其变化情况。【结论】两种入侵荒草地的红火蚁种群对距其蚁巢较近距离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在小蚁巢和大蚁巢近距离处,红火蚁工蚁占比例较大,本地蚂蚁物种数、个体数、蚂蚁类群优势度指数增加,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
吴碧球陆永跃曾玲黄焕光
关键词:红火蚁多样性
香蕉园内红火蚁种群时序动态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研究了香蕉园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年发生动态、日发生动态、红火蚁活动蚁巢数量的变化规律、蚁巢体积的变化以及蚁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香蕉园内红火蚁工蚁觅食数量全年的波动较大,5月和10月是红火蚁活动的两个高峰期,5月觅食活动最盛,1月觅食活动最弱。红火蚁在一天之中随温度的升高,觅食活动增强,但温度太高,会抑制其出巢觅食。春秋季节9:00~11:00和13:00~15:00、冬季13:00~15:00及夏季7:00~9:00和17:00~19:00时段较适宜其觅食。3月至6月份,蚁巢数量迅速增长,到6月份达全年的最大值,蚁巢体积也增长迅速,到9月份达全年最大值。对蚁群结构的季节性动态研究表明,春秋季节蚁群数量较大,冬季蚁群数量明显减少。红火蚁蚁群中以小型工蚁、工蚁幼虫和工蚁蛹所占比例较大,其它品级所占比例较小。
周爱明王正曾玲陆永跃
关键词:红火蚁蚁巢香蕉园
红火蚁疫情灭除技术示范被引量:17
2007年
在对红火蚁检疫、监测、防治技术及疫区管理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在深圳大工业区开展红火蚁疫情防除技术示范。1年中经2次全面防治、重点补治,示范区有效蚁巢减退94%以上,工蚁数量减少97%以上,为红火蚁疫情灭除工作积累了经验。
黄俊曾玲梁广文陆永跃许益镌高亿波张勤添张森泉杨洪志陈忠南李小妮吴仕豪王琳
关键词:红火蚁
热水处理对扶桑棉粉蚧的致死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研究了热水处理对扶桑绵粉蚧的杀灭作用,结果表明,在49℃、50℃、51℃、52℃和53℃时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死亡率达到100%的处理时间分别为240min、150min、60min、40min和6min。分析显示,热水温度和处理时间长度的复合作用导致了扶桑绵粉蚧的死亡。建立了热水温度(X1)、处理时间(X2)和扶桑棉粉蚧死亡率(Y)之间的模型方程为Y=-9.466+0.192X1-0.0000240X22+0.000218X1X2。给出了不同温度热水处理时扶桑绵粉蚧100%死亡的时间长度。
关鑫曾玲胡学难陆永跃马骏
关键词:热水处理
桔小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107
2004年
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温度、湿度和寄主天敌等因子对桔小实蝇生长发育的影响.采取检疫、清园、释放寄生蜂、诱杀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虫源和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林进添曾玲陆永跃梁广文许益镌
关键词: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温度寄主选择性水果害虫蔬菜害虫
蔬菜重要害虫控制的生态学机理
庞雄飞梁广文刘树生张茂新曾玲凌冰沈叔平黄寿山何余容刘银泉吴伟坚冼继东陆永跃田明义吕要斌
以种群系统控制为目标,创立了蔬菜害虫生态控制理论和一套相应的研究技术体系,提出了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系统的概念,并建立了新的生态控制因子作用评价方法;提出了以忌避作用为主的植物保护剂的概念;从作物系统的水平、作物-害虫-天敌...
关键词:
关键词:蔬菜害虫控制生态学
苦瓜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产卵和取食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对苦瓜藤叶提取物进行了萃取分离,并对所得5种萃取物和氯仿分离组分进行了选择性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苦瓜的氯仿萃取物对美洲斑潜蝇的产卵驱避作用和拒食作用最强,其IIPC值和拒食率分别为0.11和77.67%。进一步对氯仿萃取物进行组分分离,并进行生物测定,发现萃取物各组分对美洲斑潜蝇的产卵驱避作用和拒食作用差别很大,2组分、3组分显示出较好的产卵驱避作用,其IIPC值均为0,其次是70%乙醇冲洗液。70%乙醇冲洗液表现出强烈的拒食作用,其拒食率为43.48%,其次是2组分,其拒食率为34.79%。
任立云曾玲许益镌张跃韦达东
关键词:苦瓜干扰作用控制指数美洲斑潜蝇
荔枝蒂蛀虫对植物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被引量:7
2010年
为探寻荔枝蒂蛀虫的化学生态调控措施,试验测定了荔枝蒂蛀虫交配前后的雌、雄虫对4种植物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和嗅觉行为反应随该虫的交配前后的不同和植物挥发油种类的不同而差异显著。荔枝蒂蛀虫对植物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反应大小顺序是:柠檬油>薄荷油>飞机草挥发油>松节油。对荔枝蒂蛀虫驱避反应大小依次为薄荷油>飞机草挥发油>柠檬油>松节油。
王少山梁广文曾玲黄寿山
关键词:触角电位荔枝蒂蛀虫
共5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