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晓芳

作品数:7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3篇奈保尔
  • 2篇生态
  • 2篇生态伦理
  • 2篇他者
  • 2篇流亡
  • 2篇伦理
  • 1篇意蕴
  • 1篇知识分子
  • 1篇殖民
  • 1篇身份追寻
  • 1篇生态批评
  • 1篇生态自我
  • 1篇女性
  • 1篇女性群体
  • 1篇主义视角
  • 1篇自然主义
  • 1篇自然主义倾向
  • 1篇无根
  • 1篇象征意蕴
  • 1篇写真

机构

  • 7篇泰州学院

作者

  • 7篇徐晓芳

传媒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语文建设
  • 1篇韶关学院学报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济南职业学院...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游击队员》的象征意蕴
2014年
V.S.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移民作家。《游击队员》是奈保尔的一部重要作品,反映了加勒比海某岛国独立后混乱无序的后殖民状态,揭露了黑人革命运动的本质,暗示了其革命领袖者边缘人的地位。小说多处运用象征手法,使其展现出深刻的隐喻意义和丰富的人物心理内涵。
徐晓芳
关键词:V.S.奈保尔悲剧
《河湾》:后殖民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写真集
2014年
在小说《河湾》中,后殖民时期代表作家奈保尔塑造了一群后殖民社会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丧失文化身份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或自我放逐,或模仿宗主国文化,在"失根"状态中苦苦煎熬。《河湾》反映了奈保尔对后殖民时期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和关怀。
徐晓芳
关键词:流亡模仿
真实的世界:《游击队员》的自然主义倾向
2015年
V.S.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移民作家和旅行作家。《游击队员》是奈保尔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游击队员》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体现出多重主题的写作特点。
徐晓芳
关键词:奈保尔
从生态伦理学解读威尔逊作品《生命的未来》
2015年
威尔逊,美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在文学创作上也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在随笔《生命的未来》中,将他的生态保护思想建立在亲生命性的情感基础之上。从西方生态伦理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生态伦理思想来自于他的社会生物学主张:人类的思想产生于大脑;大脑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它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自身基因的保存与复制;由大脑产生的非理性情感是基因自我保存与复制的强大手段之一。
徐晓芳
关键词:生态伦理
《生命的未来》:威尔逊的生态伦理探索与困境
2016年
威尔逊在随笔《生命的未来》中充分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提出人类天生具有热爱生命的非理性情感,这是生态保护的生理学基础。然而,威尔逊的思想也存在三大困境:一是他的基因决定论会导致很多荒谬的结论;二是模糊处理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三是他的生态伦理观和基因自私论是彻底相悖的。
徐晓芳
关键词:生态伦理生态批评生态自我
边缘人的流亡——奈保尔的文化身份追寻
2013年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移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追寻和文化认同一直是奈保尔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寻求身份的一生,也是知识分子不同心理阶段的一个体现:对自己贫瘠故乡的否定,追求身份的流亡,模仿,最终还是成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徐晓芳
关键词:奈保尔无根他者
《米格尔街》的女性群体形象解读被引量:2
2014年
V.S.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描绘了在英国殖民时代特立尼达米格尔大街上一群小人物可悲可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奈保尔也向读者展示了殖民时期当地女性悲惨的生活。女性丧失了话语权,承受着殖民者和男性暴力的双重压迫,使得她们成为了"属下的属下""他者的他者"。
徐晓芳
关键词:殖民女性他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