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阳

作品数:11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三叉神经
  • 3篇血管减压
  • 3篇微血管
  • 3篇微血管减压
  • 3篇痉挛
  • 2篇电生理
  • 2篇电生理监测
  • 2篇血管减压术
  • 2篇三叉神经痛
  • 2篇神经痛
  • 2篇微血管减压术
  • 2篇疗效
  • 2篇面肌
  • 2篇面肌痉挛
  • 2篇脑胶质瘤
  • 2篇经痛
  • 2篇肌痉挛
  • 2篇减压术
  • 2篇胶质

机构

  • 1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南华大学

作者

  • 11篇张阳
  • 11篇张勇
  • 6篇罗唯师
  • 6篇罗国轩
  • 4篇孙晓辉
  • 4篇林劲芝
  • 3篇王墨
  • 2篇朱明华
  • 2篇彭若愚
  • 1篇胡燕霞
  • 1篇吴明坤
  • 1篇罗成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听神经鞘瘤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鞘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5年2月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305例听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发生感染的37例患者和未发生感染的268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后气管切开、手术情况、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激素使用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住院时间、年龄≥60岁、存在术后脑脊液漏、合并基础疾病、未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激素以及手术持续时间长患者发生感染现象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有基础疾病、手术持续时间、使用激素等为听神经鞘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7例颅内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株,占56.25%;革兰阳性菌11例,占34.38%;真菌3株,占9.38%。结论影响听神经鞘瘤术后颅内感染因素主要有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有基础疾病、手术持续时间、使用激素等,围术期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控制,以最大限度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现象发生。
罗唯师罗国轩张阳孙晓辉张勇
关键词:听神经鞘瘤颅内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9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HF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MVD治疗,观察组在MVD中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记录观察组患者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波形消失时处于哪个手术阶段,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波形中的V波下降超过50%情况;对比手术后1 d、手术后3个月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后1 d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SR波形在探查桥小脑角时消失6例(15.00%),在神经减压时消失33例(82.50%),1例手术结束时仍未消失(2.50%);BAEP波形V波下降超过50%有5例;手术后1 d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手术后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两组患者面瘫、耳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听力受损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MVD治疗HFS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并发症发生率少,安全性高,较单用MVD治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王墨吴明坤张阳罗国轩罗成张勇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临床疗效
体外药敏试验指导恶性脑胶质瘤化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体外药敏试验指导恶性脑胶质瘤化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60例行恶性脑胶质瘤化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照组无药敏试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化疗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的化疗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药敏试验对恶性脑胶质瘤的化疗药物选择和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患者的预后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罗唯师罗国轩张阳孙晓辉张勇
关键词:体外药敏试验恶性脑胶质瘤化疗
B mi-1基因过度表达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意义
2016年
目的探讨B mi-1基因过度表达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06—2014-06在我院诊疗被确诊为脑胶质瘤患者脑组织切片65例份,称为实验组;根据病理分级又将实验组分为高级别胶质瘤组和低级别胶质瘤组,简称为实验高组和实验低组。同时间段正常脑组织切片45例份为对照组。应用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测定B mi-1基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B mi-1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 mi-1mRNA在实验组呈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高组与低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胶质瘤的病理分级越高表达阳性率也越高。结论 B mi-1基因表达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与预后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
罗唯师罗国轩张阳孙晓辉张勇
关键词:脑胶质瘤基因表达
三叉神经8分区电刺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利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正常三叉神经根进行监测,研究其感觉和运动纤维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患者20例患者进行研究。术中首先将三叉神经根分为8个区域,Ⅰ为外侧区,Ⅱ为外上区,Ⅲ为中上区,Ⅳ为内上区,Ⅴ为内侧区,Ⅵ为内下区,Ⅶ为中下区,Ⅷ为外下区,然后采用直径1mm的双极刺激器,分别予0.2mA的电刺激,在眶上孔(V1)、眶下孔(V2)、颏孔(V3)记录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在咬肌(MM)和颞肌(TM)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根据CNAP和CMAP出现的规律来判断三叉神经根内感觉和运动纤维的分布规律。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电刺激三叉神经根均能在外周记录到稳定的CNAP和CMAP波形;三叉神经根Ⅰ、Ⅱ、Ⅷ区内CNAPV1、CNAPV2、CNAPV3和CMAPMM、CMAPTM均较少出现,而于Ⅳ、Ⅴ、Ⅵ区出现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刺激感觉主根纤维主要记录到CNAP,刺激运动主根纤维记录到CMAP的同时可记录到V1、V2、V3-支或多支的CNAP。结论(1)根据电生理监测结果,三叉神经运动与感觉纤维存在吻合纤维。(2)借助三叉神经8分区方法可以判断运动纤维位于神经的内侧区域,感觉纤维位于中部及外侧区域。
林劲芝朱明华黄凯敏张阳张勇
关键词:三叉神经电刺激
三叉神经入脑桥区近场电位研究
2020年
目的通过分别刺激眶上、眶下及颏神经,在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TN)入脑桥区(root entry zone, REZ)记录近场电位(trigeminal evoked near field potential of REZ, TENFPREZ),研究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原发性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患者20例进行研究。术中首先通过神经导航技术定位眶上孔(眶上神经,V1)、眶下孔(眶下神经,V2)及颏孔(颏神经,V3)的体表位置,然后在上述骨孔旁插入相隔5 mm正负极针电极,参考电极置于FZ,术中分别予以时限0.1 ms、频率2.79 Hz、强度4~10 mA的电刺激,在TNREZ记录TENFPREZ。结果刺激眶上神经记录到V1-TENFPREZ(90%,18/20),潜伏期(2.59±0.52)ms,时限(1.61±0.44)ms,达峰时间(3.33±0.73)ms,波幅(37.52±17.29)μV;刺激颏神经记录到V3-TENFPREZ(15%,3/20),潜伏期(2.80±0.38)ms,时限(1.67±0.27)ms,达峰时间(3.53±0.48)ms,波幅(16.13±4.41)μV;刺激眶下神经不能记录到有效V2-TENFPREZ(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9,P=0.000)。结论刺激眶上及颏神经能在TN REZ记录到TENFPREZ且V1-TENFPREZ更能容易获得,为术中TN电生理监测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林劲芝张阳卢健军彭若愚计晓夏丽慧张勇
关键词:三叉神经
颞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2016年
患者,女,51岁,因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流涎7年于2014年9月1日入住我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07年6月上旬受凉后出现右眼闭合不全,右侧额纹变浅,右侧口角“漏水”,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右侧面神经炎”行针灸治疗1个月,无明显好转。随病程进展右侧面部瘫痪逐渐加重,伴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出汗减少、耳鸣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张阳张勇罗唯师黄凯敏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面神经功能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流涎眼轮匝肌
肉毒素对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侧方扩散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面部注射肉毒素治疗后,对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侧方扩散(LSR)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90例。根据手术前有无注射过肉毒素分为肉毒素组(18例)和非肉毒素组(72例)。观察肉毒素对术中LSR变化的影响及LSR变化对预后评估的作用。结果肉毒素组颧支LSR潜伏期平均为(11.4±2.1)ms,非肉毒素组为(9.3±1.4)m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下颌支LSR潜伏期为(8.9±1.7)mS,非肉毒素组为(8.2±1.4)/TIS(P〉0.05)。肉毒素组颧支LSR波幅为(116.1±61.1)μV,下颌支为(116.1±54.5)μV;非肉毒素组颧支为(125.5±55.8)μV,下颌支为(125.9±52.1)μV,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垫片后,肉毒素组颧支、下颌支LSR消失比例分别为16/18、17/18;非肉毒素组颧支消失率为90%(65/72),下颌支为96%(69/7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颧支LsR消失对预后判断的灵敏度为94%(15/16),非肉毒素组为98%(6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下颌支LSR及颧支和下颌支两支LSR同时消失对预后判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4%(16/17)、94%(15/16);非肉毒素组的分别为93%(64/69)、97%(59/61),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对术中LSR有影响,表现为颧支LSR潜伏期延长;下颌支或联合颧支LSR监测的方式,优于单纯监测颧支LSR。
黄凯敏张勇张阳林劲芝胡燕霞
关键词:面部单侧痉挛肉毒毒素类
瞬目反射监测在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在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中对于保护三叉神经眼支、减少术后角膜反射异常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射频热凝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角膜反射检查及瞬目反射监测,对比两种方法评估术后出现角膜反射异常的灵敏性及特异性。结果术中瞬目反射异常者7例,术中角膜反射异常者15例,术后出现角膜反射异常的患者2例。对于评估术后角膜反射异常,术中角膜反射灵敏性高于瞬目反射,但特异性明显低于瞬目反射。结论在射频热凝术中,瞬目反射监测优于角膜反射检查,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三叉神经第一支,减少术后角膜反射消失。
曹成安张勇罗唯师张阳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双靶点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双靶点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CT引导立体定向导航PRT治疗的PTN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靶点治疗组30例和单靶点治疗组30例,单靶点治疗组患者只进行1个靶点毁损,双靶点治疗组患者进行深、浅间隔3mm的2个靶点毁损。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年、2年,双靶点治疗组患者疗效优者所占比例(86.7%、70%1高于单靶点治疗组(60%、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双靶点治疗组患者疼痛复发率(O%、3.3%、6.7%)均低于单靶点治疗组(3.3%、10%、16.7%),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面部感觉减退,未出现角膜溃疡、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术后1周、3个月、1年及2年,2组患者的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靶点PRT治疗PTN,与单靶点比较可明显提高术后疼痛缓解效果,并且不显著增加术后面部麻木程度。
林劲芝张阳彭若愚罗国轩罗唯师王墨朱明华孙晓辉张勇
关键词:双靶点三叉神经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