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 作品数:13 被引量:174 H指数:8 供职机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基于GYT双标图对西北内陆棉区国审棉花品种的分类评价 被引量:11 2021年 西北内陆棉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主产棉区,对该棉区历年国审棉花品种进行科学分类和综合评价有利于国审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棉花生产效率的提升。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对2003—2019年期间西北内陆棉区37个国审棉花品种的产量与霜前花率、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等性状的组合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品种分类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内陆棉区37个国审棉花品种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品种类型。其中,I型品种包括新陆早13号、中棉所49、新陆早21号、巴13222、新46、天云0769、Z1112、新石K18、J206-5、新石K21、禾棉A9-9、创棉508、H33-1-4、金科20、新K28、创棉512和J8031等17个品种,是产量与其余性状组合协调最好的品种类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最高。II型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一般,抗病性差,在当前生产上应用价值有限。III型品种的抗枯萎病性表现最好,但在其余性状上表现略差,综合生产应用价值有限,也许可作为抗病亲本应用。同时,根据各品种的理想指数筛选出创棉512、J8031、新K28、H33-1-4、金科20、新陆早13号和创棉508等综合表现优良的品种,也鉴别出新陆棉1号、新陆早33号、创棉501号和新陆早51号等综合表现相对略差的品种。本研究采用的GYT双标图分析方法是基于“产量-性状”组合水平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研究,产量-性状组合之间的相关关系更加简单,多数组合间表现显著正相关,更适用于品种的多性状直观选择和综合评价,通常比先前的GT双标图解释的变异比率高,双标图模型拟合度更好,结果更可靠。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方法对西北内陆棉区国审品种的分类研究揭示了该棉区国审棉花品种的分类特征和应用价值,为本区的国家棉花品种试验审定提供了借鉴,也为其他作物品种的类似研究提供了范例。 许乃银 赵素琴 张芳 付小琼 杨晓妮 乔银桃 孙世贤关键词:品种审定 多性状 我国优质杂交稻主要品种推广情况与展望 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最近十余年,是我国杂交稻优质化从修订审定指标引导到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的选育与推广进程,对于完善和指导未来的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试验材料与数据来自2009-2020年我国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推广面积统计汇总、品种审定试验结果及品种系谱资料。分析了各主要稻区优质杂交稻品种的推广应用总体情况,梳理了主要优质杂交稻品种利用的不育系、恢复系及各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还回顾了各稻区主栽品种更替历程。【结果】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品种推广面积持续快速增长,各主要稻区品种优质率显著提升,但高档优质稻品种仍然缺乏。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亲本来源比较单一,集中于15个骨干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我国各主要稻区主栽优质杂交稻品种总体上进行了1~2次大规模更替。【结论】过去12年来,得益于水稻科研育种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杂交稻优质化育种进程明显加快,各稻区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不断涌现,推广面积快速增加,生产主推优质品种比重显著提升。 曾波 龚俊义 张芳关键词:杂交稻 优质化 推广面积 亲本 国家春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10年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2年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客观、科学、公正评价农作物新品种的丰产性、生育期、综合性及遗传稳定性、适应性,客观评价农作物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及熟期类型等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其应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是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的基础工程,是加快提供优良品种、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保证,是提高科研育种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品种更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李秀萍 杜德志 张冬晓 谷铁城 张芳关键词:作物品种区域试验 春油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作物新品种 适宜种植区域 农业科技创新 利用SNP标记高密度遗传图谱进行花生出仁率QTL定位 被引量:4 2016年 为进一步明确出仁率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出仁率性状有显著差异的两亲本中花5号和ICGV 86699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以其表型数据结合栽培花生第一张基于SNP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3个单环境及联合环境下出仁率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8个QTL。各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98%-13.77%,LOD值介于2.59-7.36之间,其中6个为贡献率大于10.0%的主效QTL。Meta-QTL分析鉴定出7个在不同环境下都能稳定表达的一致性QTL。其中一致性QTL cqSPA4b在3个单环境和联合环境中都能检测到,一致性QTL cq SPB6a在3个单环境中能检测到,且平均贡献率为11.86%。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cq SPA5b与另外两个不同群体鉴定出的A5染色体上出仁率QTL区间相似。本研究结果为出仁率QTL的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周小静 董洋 张芳 任小平 陈玉宁 黄莉 陈伟刚 廖伯寿 雷永 晏立英 罗怀勇 姜慧芳关键词:花生 出仁率 QTL定位 基于基因组数据解析中国油菜品种演化历程及方向 被引量:7 2020年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的飞速发展,利用基因组数据大规模解析油菜遗传多样性,获得了一些重要结果。基于这些结果,本文对我国油菜品种发展历程及其遗传解析进行总结,重点概述了油菜品种生育期演化、系谱育种及杂交种系谱育种的遗传解析,加深人们对油菜起源、变异和进化的认识;并针对我国油菜生产现状,提出降低油菜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关建议,探讨了我国未来油菜品种改良发展方向。 张毅 伍向苹 张芳 罗莉霞 郭瑞星 涂金星关键词:甘蓝型油菜 育种目标 花生白绢病温室接种技术的建立和苗期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14 2017年 为探索温室条件下适宜花生白绢病人工接种的技术体系,对花生白绢病人工接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比较5种接种技术,发现带菌燕麦粒贴茎法和撒表土法的发病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花生白绢病温室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其中带菌燕麦粒撒表土法比贴茎法更易操作;不同量(1~5粒)的带菌燕麦粒撒表土法接种花生幼苗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但以接种4粒燕麦粒病害发展速度最快;15~35d苗龄的花生幼苗接种带菌燕麦粒后,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建立的接种技术白绢病发病快,发病率达到100%,最大病情指数为89.2。利用该技术在温室内对19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苗期白绢病抗病性鉴定,大部分材料中感或高感,仅中花16表现相对抗性。 晏立英 宋万朵 张芳 雷永 万丽云 淮东欣 康彦平 任小平 姜慧芳 廖伯寿关键词:花生 白绢病 接种技术 抗性鉴定 我国三熟制早熟油菜品种产量构成特点及育种对策 被引量:5 2023年 为提高三熟制地区油菜育种效率,本文研究了三熟制地区不同熟性油菜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2016-2020国家冬油菜品种区试中衡阳和宜春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研究了两个区域的油菜品种产量构成特点。结果发现,中熟组和早熟组株高、有效分枝数、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密度、全生育期、含油量及产量差异显著。中熟油菜每角粒数、密度、菌核病抗性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生育期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早熟油菜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密度、含油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菌核病发病率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认为育种策略中,两种油菜都应选育抗菌核病和适合高密度种植的品种,中熟油菜应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而早熟油菜要增加有效分枝数。 赵培森 张芳 苏海英 徐劲松 许本波 张学昆关键词:早熟油菜 熟期 通径分析 基于GEE的2018年我国冬油菜长江下游区域试验试点与品种评价 被引量:12 2020年 通过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分析了2017—2018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长江下游地区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各试点的试验代表力、鉴别力和区分能力。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4组试验平均环境效应占处理平方和的44.23%,基因型效应占19.24%,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占36.53%。中油600、越优1510、合油杂2705、秦油1703、16 HY 1、秦优42等6个参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比较优秀。上海市奉贤区、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芜湖市、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南京市等试点综合评价值较高,有较强的试点代表力、鉴别力和区分能力。 余泽恩 罗莉霞 张芳 洪美艳 张向向 郭瑞星关键词:国家区试 GGE双标图 稳产性 油菜耐渍性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张学昆 程勇 付三雄 邹锡玲 张芳 鲁明星 梁颖 李浩杰 卢碧林 陆光远 汤松 徐劲松 龙卫华 付桂萍 许本波 项目简介: 中国是世界油菜生产大国,油菜常年种植面积1.1亿亩,其中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占80%,在国务院划定的油菜籽生产保护区7000万亩中,稻油复种区占6000万亩。受秋季连续降水和土壤板结影响,渍害已经成为制约稻田油菜...关键词:关键词:油菜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近年来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分析 被引量:17 2021年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的发生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基于2008—2017年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及全国马铃薯品种分布等数据,对全国及各马铃薯产区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综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连年发生,年平均发生面积约197.47万hm^(2),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40.66%;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年平均产量损失占所有病害所致产量损失的63.54%,远高于其他病害,损失巨大;在我国马铃薯4大产区中,马铃薯晚疫病在北方一作区的年平均发生面积最大,约73.44万hm^(2),而在西南混作区造成的年平均产量损失最高,约14.29万t;晚疫病发生与马铃薯种植区域的重心在空间上呈现相似的迁移趋势;以费乌瑞它为代表的高感晚疫病品种在全国大面积种植,但近年来部分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面积大幅度提升,但仍太过依赖化学防治,应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李洁 闫硕 张芳 李小波 任彬元 胡同乐 国立耘 窦道龙 窦道龙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 时空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