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睿

作品数:21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幼鼠
  • 6篇内脏痛
  • 6篇敏感性
  • 5篇儿童
  • 4篇蛋白
  • 3篇手足
  • 3篇手足口
  • 3篇手足口病
  • 3篇内脏高敏
  • 3篇内脏痛觉
  • 3篇疗效
  • 3篇母婴
  • 3篇高敏
  • 2篇婴儿
  • 2篇石散
  • 2篇痛觉
  • 2篇痛觉过敏
  • 2篇痛阈
  • 2篇内脏
  • 2篇佐治

机构

  • 16篇福建医科大学
  • 6篇福建省妇幼保...

作者

  • 21篇张睿
  • 9篇吴斌
  • 7篇林国威
  • 7篇林春
  • 6篇张伯秋
  • 5篇黄幼程
  • 4篇叶红
  • 4篇卓玲
  • 4篇陈鲁闽
  • 4篇陈兢芳
  • 4篇杨燕珍
  • 3篇林滨榕
  • 2篇高学杰
  • 1篇陈惠瑜
  • 1篇林希
  • 1篇刘桂华
  • 1篇李国凯
  • 1篇刘光华
  • 1篇陈素清
  • 1篇王景霞

传媒

  • 3篇海峡药学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中国儿童保健...
  • 2篇中国新生儿科...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福建中医药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期结直肠刺激对幼鼠内脏痛敏感性的影响及脊髓c-fos蛋白的表达
目的:采用行为学和电生理评价方法,探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并建立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模型。通过观察内脏高敏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探讨幼鼠出现内脏痛觉高敏的作用机制。...
张睿
文献传递
腹外斜肌放电测量在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为肠易激综合征模型是否成功探索一种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在SD大鼠新生期用结直肠扩张建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待大鼠第八周后,采用结直肠扩张方法诱发腹外斜肌放电,测量腹外斜肌放电的频率和幅度来评价内脏痛觉敏化是否存在。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ANOVA检验方法比较对照组与模型组腹外斜肌放电的频率和幅度,两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F=5.991,P<0.05)。结论腹外斜肌放电可以作为评价肠易激综合征模型是否成功的一项指标。
林国威张睿林春
关键词:腹外斜肌动作电位肠易激综合征SD大鼠
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佐治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HFMD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补液及一般对症治疗;治疗组除以上处理外增加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分别观察治疗效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开喉剑喷雾剂治疗HFMD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缩短疱疹愈合时间,缩短发热时间,且治疗期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张伯秋陈鲁闽张睿黄幼程
关键词:手足口病利巴韦林
206例学龄前期儿童腹痛评估及病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学龄前期儿童腹痛的评估方法,对学龄前期儿童腹痛的病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诊治的206例学龄前期腹痛患儿,运用Wong-Baker面部表情分级评分法和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评分法对腹痛进行评估,按腹痛的性质分为器质性腹痛组(127例)和功能性腹痛组(79例),对腹痛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器质性腹痛组患儿腹痛的Wong-Baker面部表情分级评分和FLACC评分均大于功能性腹痛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器质性腹痛组患儿,腹痛自我评估法和行为评估法的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功能性腹痛组患儿腹痛自我评估法评分大于行为评估法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器质性腹痛患儿中腹腔内疾病96例,占75.59%;腹腔外疾病31例,占24.41%。结论运用Wong-Baker面部表情分级评分法和FLACC评分法评估腹痛,有助于腹痛性质的判断;学龄前期儿童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病变、腹腔外病变均可引起器质性腹痛,功能性腹痛在学龄前期儿童腹痛中也占较大比例。
张睿叶红刘光华张伯秋陈鲁闽
关键词:儿童腹痛病因
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比较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比较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即腹壁撤退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为内脏痛觉敏化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SD大鼠出生后8~15天内每天给予一次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以后正常饲养至第八周,分别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法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方法评估大鼠受CRD刺激时的痛觉敏化程度。结果:AWR评分方法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在20~60 mmHg CRD时评分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痛阈为30.42±1.34 mmHg,模型组痛阈为13.13±1.34 mmHg,(P〈0.001);腹外斜肌放电测量,在20~60 mmHg CRD时模型组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两组痛阈分别为对照组37.5±4.53 mmHg,模型组25.0±3.27 mmHg,(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是否成功的筛选指标,相比之下,前者较为简便,后者较为客观。
林国威张睿林春
关键词:SD大鼠内脏高敏痛阈肌电
儿泻停颗粒治疗儿童抗生素药源性腹泻40例被引量:1
2015年
儿童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时,药源性腹泻的发生率约为11%~40%[1-2],它是指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甚至停用抗生素后2个月内发生的、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腹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异常增多,粪便可为水样或带有黏液、血性水便,或见有伪膜,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近2a来,笔者用儿泻停颗粒治疗儿童抗生素药源性腹泻4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张伯秋张睿黄幼程
关键词:蒙脱石散
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模型的建立及电生理学评价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索建立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模型的适宜条件和幼鼠内脏痛觉的电生理学评价方法,探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8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在出生第8天开始予CI,1次/d,连续7d;对照组不予CI。随后2组大鼠常规饲养至6周龄时进行内脏敏感性测定。采用腹外斜肌放电法测量其结直肠在不同扩张压力下的腹外斜肌放电幅度,评估幼鼠的内脏痛觉敏感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随着结直肠扩张(CRD)压力的增加,2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逐渐增加。在4、6kPa的CRD压力下,实验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5);当CRD为2kPa低扩张压刺激和8、10kPa高扩张压刺激时,2组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2组幼鼠降结肠未见明显病理组织损伤。结论新生期进行持续的CI可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高敏感性,同时无明显组织学改变,为研究儿童腹痛相关性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较理想动物模型;与行为学评价方法相比,电生理评价方法可定量检测,能较为客观的反映动物内脏痛觉的致敏效应。
卓玲吴斌张睿林国威陈兢芳林春
关键词:肌电幼鼠
93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与临床特征及耐药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儿童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临床特征及耐药特性, 为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经粪便或血培养确诊鼠伤寒患儿的临床信息, 并对样本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MLST分型及药敏试验。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例患儿分离出鼠伤寒沙门菌, 有效病例93例。其中92例来自粪便培养, 1例来自血培养;男53例(56.99%), 女40例(43.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2.0(8.5, 22.0)月龄, 7月至10月是发病高峰。按MLST分型将患儿分为ST34型(58例)、ST19型(22例)及其他型(13例)。不同MLST分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后引起呼吸道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57, P<0.001), ST34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者更常伴有呼吸道症状(Cramer V=0.421, P<0.001)。药敏试验:不同MLST分型对氨苄西林(χ^(2)=8.774, P=0.0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χ^(2)=6.713, P=0.022)、环丙沙星(χ^(2)=20.780, P<0.001)、磺胺甲唑(χ^(2)=15.364, P=0.001)、氨苄西林舒巴坦(χ^(2)=17.626, P=0.001)及左氧氟沙星(χ^(2)=25.648, P<0.001)的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头孢曲松(χ^(2)=1.027, P=0.621)、头孢他啶(χ^(2)=7.637, P=0.059)、头孢吡肟(χ^(2)=6.099, P=0.116)及头孢哌酮舒巴坦(χ^(2)=2.405, P=0.649)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结论婴幼儿是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主要人群, 7月至10月是发病高峰, 鼠伤寒沙门菌MLST分型以ST34型为主且更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应参照药物敏感性选择抗生素, 无药敏试验结果可经验性选择三代头孢菌素。
张睿张睿陈惠瑜
关键词: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抗生素耐药性
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幼鼠腹外斜肌放电及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新生期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观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表达,探讨新生期MS引起幼鼠内脏痛觉高敏的机制。【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为MS组并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压迫(colorectal distention,CRD),A1B2组为MS组,6周龄未给予CRD,A2B1组为对照组并在6周龄接受CRD,A2B2组为对照组,6周龄未给予CRD。A1B1组、A2B1组6周龄时进行CRD刺激下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检测;A1B1组、A2B1组幼鼠CRD接受刺激后2h和A1B2组、A2B2组幼鼠一起处死,留取L6至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阳性(FLI)细胞灰度积分值半定量分析。【结果】CRD压力为0、15、30、45、60、75mmHg时,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分别为(14.20±1.57)、(26.25±2.93)、(33.84±4.73)、(42.87±5.36)、(47.02±4.86)、(43.16±6.16)μV,A2B1组分别为(13.23±1.47)、(14.62±1.95)、(23.31±5.95)、(33.27±6.70)、(40.90±3.23)、(43.79±8.89)μV;随CRD增加,A1B1、A2B1两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增加;CRD为15、30、45、60mmHg扩张压刺激下,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著高于A2B1组(P<0.01)。A1B1、A2B1、A1B2、A2B2组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积分值分别为88.21±7.28、98.38±6.67、111.32±12.11、127.31±1.78,新生期MS和幼鼠6周龄时CRD均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积分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F=14.303、56.608,P<0.01)。【结论】新生期MS可导致幼鼠脊髓初级中枢敏化,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能显著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且没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吴斌林滨榕卓玲陈兢芳杨燕珍张睿
关键词:母婴分离FOS蛋白
幼鼠慢性内脏高敏感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年慢性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 3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8∶00-11∶00),连续13 d;B组为出生后第2-21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8∶00-11∶00),连续20 d;C组不予任何处理,与母鼠同笼。随后,3组大鼠常规饲养。6周龄时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肌电痛阈测定评估其内脏敏感性。结果与C组比较,A组、B组幼鼠AWR评分、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明显升高,痛阈明显降低;A组和B组组间幼鼠AWR评分、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及痛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幼鼠间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及粪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的新生期母婴分离可建立一种没有明显肠道动力学改变的幼鼠慢性内脏痛模型。
林滨榕吴斌卓玲陈竞芳张睿
关键词:母婴护理内脏疼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