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继发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报告被引量:4
- 2007年
- 张洋吴晓荫
- 关键词:肝硬化淋巴管扩张小肠
-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9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用氧化苦参碱400mg肌注,6月后观察其HBV-DNA定量,血清HA、LN、PCⅢ,及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变化。并设5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病人HBV—DNA水平的降低及阴转高于对照组,其HA、LN、PCⅢ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组织病理检查,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减轻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氧化苦参碱通过其抗病毒,稳定肝细胞膜,抑制贮脂细胞增生,减少ECM的形成,而起到有效的抗纤维化的作用。
- 吴晓荫张洋
-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 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一例
- 2003年
- 张洋吴晓荫
- 关键词:STEVENS-JOHNSON综合征病因
-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肝组织病理检查筛选 98例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病人 ,用氧化苦参碱 10 0mL静滴 ,6月后观察其HBV DNA定量 ,血清HA、LN、PCⅢ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设 5 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病人HBV 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 ,其HA、LN、PCⅢ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肝组织病理检查 ,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减轻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氧化苦参碱通过其抗病毒 ,稳定肝细胞膜 ,抑制贮脂细胞增生 ,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形成 。
- 吴晓荫张洋
-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肝纤维化慢性乙型肝炎
- 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鸟氨酰门冬氨酸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 2006年
- 郭翔飞王继军吴晓荫张洋郭文娟
- 关键词:门冬氨酸重型肝炎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病死率
- 拉米夫定联合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初步疗效观察
- 2004年
- 张洋王依宝
- 关键词:拉米夫定氧化苦参碱慢性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临床探讨
- 目的:探讨鲁南地区不同的乙型肝炎(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0例HBV DNA、HBeAg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异常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其HBV基因分型, 进入拉米夫定...
- 吴晓荫张洋
- 文献传递
- 拉米夫定对前C区变异乙肝的治疗与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前C区变异的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0例HbeA g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异常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其HBV基因分型,并给予拉米夫定治疗。于治疗后第1,3,6,9,12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定量变化,治疗9个月后再次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结果:前C区变异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B型6.25%,C型26.25%,D型52.5%,E型8.75%,CD混合型5%,F型1.25%。HbeA 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拉米夫定HBVYM DD突变株(Y IDD/YVDD)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C型。前C区变异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结论:前C区变异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C型、D型对拉米夫定疗效依次降低。
- 吴晓荫张洋
- 关键词: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HBV基因分型拉米夫定
- 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 2003年
- 张洋吴晓荫
- 关键词:STEVENS-JOHNSON综合征
- 鲁南地区HBV基因型和HBV核心启动子双点突变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
- 2012年
- 目的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按慢性HBV感染者111例的不同临床分型,对其中HCC、L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各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分布、临床分型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BCP区双突变,以及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在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24.3%、75.7%和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患者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HBV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组HBV以B基因型(40.3%)、C基因型(51.7%)占优势,≥30岁组以C基因型(67.2%)占优势,<30岁组B基因型构成比高于≥30岁组(29.6%,P<0.05);HC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3.0%和75.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和56.8%;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3.6%(42/66)。结论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LC、HCC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HCC患者BCP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 张洋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