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德奎

作品数:13 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植被
  • 4篇植物
  • 4篇荒漠
  • 3篇区系
  • 3篇区系分析
  • 3篇种子植物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梭梭
  • 2篇土壤
  • 2篇种子
  • 2篇种子萌发
  • 2篇萌发
  • 2篇固沙
  • 2篇河西走廊
  • 1篇地带性
  • 1篇地带性植被
  • 1篇地理分布
  • 1篇优势种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储量

机构

  • 13篇甘肃省治沙研...
  • 2篇兰州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13篇张德奎
  • 9篇马全林
  • 6篇王继和
  • 5篇刘有军
  • 3篇靳虎甲
  • 2篇赵明
  • 2篇丁峰
  • 2篇樊宝丽
  • 2篇孙涛
  • 2篇郭志中
  • 2篇魏怀东
  • 2篇李爱德
  • 2篇袁宏波
  • 2篇陈芳
  • 1篇孙利鹏
  • 1篇安富博
  • 1篇郑庆钟
  • 1篇俄有浩
  • 1篇张晓琴
  • 1篇李得禄

传媒

  • 2篇草业科学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地球科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1997
  • 1篇199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逆转植被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被引量:63
2006年
使用便携式防沙风速廓线测量仪和阶梯式集沙仪测定了单个植物的阻风作用以及不同恢复阶段植被内的近地面风速、输沙量;同时调查了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的组成、覆盖度,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油蒿、沙蒿、柠条和花棒的个体空间构型分别是:沙蒿、花棒株型为疏散丛生型;柠条株型为中间丛生型;油蒿株型为紧密丛生型;近地面0~50cm层的阻风阻沙作用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油蒿〉沙蒿〉柠条〉花棒。演替更新过程中,柠条、花棒、沙蒿逐渐衰退,到顶级群落阶段已完全从群落中退出,油蒿形成单一优势种顶级群落。由于优势种群的变化,从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相对稳定阶段(顶级群落阶段)的演替更新过程中,近地面粗糙度从0.003cm、6.039cm增加到17.726cm;在流动沙丘2m高度风速为6.5m·s^-1时,相对稳定阶段没有出现风蚀,发展阶段输沙量只达到1.83g·cm^-1·h^-1,占到初始阶段的3.2%。在3m高度风速相同时,发展阶段近地面风速较初始阶段降低了54.29%,沙结皮厚度达到1~3mm,所占面积比例达到91%,已经基本实现防风固沙;相对稳定阶段近地面风速较初始阶段降低了83.68%,沙结皮厚度达到5~6mm,所占面积比例达到98%,完全实现防风固沙。
王继和马全林刘虎俊杨自辉张德奎
关键词:封育植被恢复荒漠植被
干旱区沙漠化逆转过程植被–土壤碳储量的恢复演变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碳汇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之一,也是生态修复关注的重要方面。以地带性植被区为对照,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石羊河中游选择流动沙丘及造林恢复5年、15年和25年沙化土地样地,研究了沙漠化逆转过程沙地生态系统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恢复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沙植被碳储量随沙漠化逆转过程先增加后降低,造林恢复25年平均固碳速率仅达到0.05 Mg/hm2?a。尽管沙漠化逆转过程的不同恢复阶段地上植被碳储量大,但是造林恢复5年、15年和25年沙化土地地下植被总碳储量也仅占到地带性植被的22.6%、54.9%和45.3%。0~1 m土壤和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均随沙漠化逆转过程持续增加,造林恢复25年平均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48 Mg/hm2?a和0.53 Mg/hm2?a,远远高于固沙植被的固碳速率,而且0~5 cm表层土壤是有机碳储量为增长最快的层次。土壤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均在87.5%以上,是沙漠化逆转不同恢复阶段沙化土地和地带性植被区的主要碳库。上述结果证明,固沙造林加速了沙漠化逆转过程,快速提高了沙化土地植被和表层土壤的碳储量,是固定大气CO2于沙地植被和土壤中的有效途径。但是,造林恢复25年沙化土地碳储量与地带性植被间依然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地下植被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还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
马全林徐丽恒陈芳张德奎王新友靳虎甲刘有军
关键词:沙化土地固沙造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地带性植被
甘肃省荒漠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及其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228属,其区系特征为单种属和寡种属多,优势现象明显,植物区系具有温带荒漠性和古老性;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包含9个分布区类型和13个变型,温带成分(包括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旧大陆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温带亚洲分布)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属的33.76%;地中海区-西亚-中亚分布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总属的28.98%,特有成分比较低,中国特有成分仅4属,只占总属数的1.57%,起源古老,多为本土发生.
刘有军王继和马全林张德奎俄有浩张晓琴
关键词:植物学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被引量:15
2019年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建立植物群落与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因子间的对应关系,以明确乌兰布和沙漠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影响群落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被由51科161属318种植物组成,可划分为30个群落类型。海拔、降水量以及土壤水分、粒度和养分是影响沙漠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等主要植物群落生境对应较高沙粒含量,分布范围广;盐爪爪(Kalidium spp.)、马蔺(Iris lactea)、柽柳(Tamarix spp.)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生境对应较高的土壤水分、盐分和粘粒含量,属于小生境群落;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群落生境对应较高的降水量,分布于沙漠东部。因此,在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与固沙植被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壤生境的保护,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生境特点选择适宜的固沙植物及其恢复管理措施。
马全林张德奎张德奎郑庆钟袁宏波张锦春郑庆钟靳虎甲丁峰孙涛张锦春
关键词:沙漠植被排序环境因子
甘肃河西戈壁水文水质现状评价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对河西不同区域戈壁水文资料的调查和对采集水样水质的检测分析表明:河西走廊戈壁水质总体良好.从戈壁不同的分布区域水质分级来看:党河流域中下游戈壁、黑河流域中下游戈壁水质以Ⅰ类较好的水为主,未检测出Ⅲ、Ⅳ类水.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北山黑戈壁区域水质相对下降,均有Ⅲ类水检出.石羊河流域下游戈壁水质以Ⅱ类中等水为主,Ⅰ类较好的水比例降低,但是总体上水质良好.
孙涛刘世增刘世增纪永福方峨天唐进年方峨天张德奎丁峰安富博
关键词:水文水质戈壁河西走廊
甘肃省荒漠种子植物区系被引量:14
2007年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种子植物543种,隶属于228属,55科;为典型的温带荒漠植被,起源古老,与阿拉善地区植物区系关系密切;植物种类贫乏,区系优势现象十分明显;优势科10个,分别为藜科、豆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蓼科、石竹科、毛莨科、蒺藜科和柽柳科;表征科6个,分别为麻黄科、柽柳科、胡颓子科、蒺藜科、藜科和蓼科;该区地理成分多样,有9个分布类型,其中,温带分布型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33.76%;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变型在区系组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占总属的28.95%;中国特有成分较低,仅占全国特有属的1.56%。
刘有军王继和马全林张德奎
关键词:区系分析优势种地理分布
乡村振兴中的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发展探析
2023年
河西走廊沙漠化严重,绿洲生态环境脆弱。节水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成熟发展为荒漠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及其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通过立足本地生态和资源优势,增强生态意识,发掘优质资源,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以生态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系统性发展。
汪媛艳刘明成满多清贺访印张德奎付贵全李得禄
关键词: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生态环境生态产业
甘肃省荒漠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被引量:21
2008年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543种,隶属55科228属,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植物种类贫乏,部分植被表现出退化现象,为典型的温带荒漠植被;具有大科较少、小科较多的特点,优势现象十分明显,优势科10个(藜科、豆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蓼科、石竹科、毛茛科、蒺藜科和柽柳科),表征科6个(麻黄科、柽柳科、胡颓子科、蒺藜科、藜科和蓼科);该区地理成分多样,包含6个分布类型,其中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共23科,占总科、种数的41.82%和76.80%,其次为温带成分(包括热带至温带分布、亚热带至温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共有23科,占总科、种数的41.82%和19.53%,热带成分、热带至亚热带成分较少,共9科,占总科、种数的16.36%和3.67%;植物在生活型上以多年生草本、灌木为主,这些反映出植物的分布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特点。
刘有军王继和马全林张德奎
关键词:区系分析荒漠种子植物
民勤地区沙面蒸发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8
1996年
对土壤的水分状况、太阳辐射、气温、空气湿度、风速、植被盖度等因素与沙面蒸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李爱德王耀林赵明郭志中张德奎
关键词:土壤水分气象因素植被
露蕊乌头的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对不同家系和亲代处理的响应被引量:5
2010年
对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及河西走廊弃耕地上常见物种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的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及幼苗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亲代进行了去雄蕊和去花瓣处理延迟了子代幼苗的出土时间,同时,处理组的种子萌发率、幼苗返青率、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都显著降低,但出苗率显著增加,此外,这些性状受亲代处理与家系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表明露蕊乌头幼苗生长特性有很强的遗传变异,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2)即将进入繁殖期的幼苗主要性状不受家系的影响,表明母本对露蕊乌头苗期性状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并不相同。
樊宝丽马全林张德奎赵志刚安婧荣
关键词:萌发率出苗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