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松
-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黄、东海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 海水中的颗粒物是碳元素垂直转移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全球碳循环中有重要作用.黄、东海是典型的陆架边缘海,生物多样性丰富.此类海区的颗粒物质不仅为底栖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在水层—底栖系统耦合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颗粒物...
- 张岩松
- 关键词:沉降颗粒物沉降通量
- 文献传递
- 黄海夏季典型站位的底边界层动物被引量:1
- 2005年
- 2002年8月25~26日, 在黄海夏季冷水团区域内的抛锚站位(35°22′N, 121°59′E),使用柱状界面采样器进行了昼夜连续取样,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昼夜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以获得对黄海底边界层动物的初步认识.共记录底边界层动物21种, 隶属18科、19属.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2个重要类群, 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其丰度皆有明显的昼夜波动现象.以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代表的小型浮游动物也是底边界层动物中不容忽视的类群之一.采集到5个黄海区的新记录物种:美丽猛水蚤(Nitocra sp.)、跛足猛水蚤(Mesochra sp.)、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 sp.)、掌刺梭剑水蚤(Lubbockia squillimana)和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 显示出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的特殊性.
- 章飞军张岩松张晓凌郭学武梁振林
- 关键词:丰度
- 东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通量被引量:12
- 2006年
- 2002年9月在东海的长江口、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三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在对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和总颗粒碳(PC)元素分析基础上,采用颗粒物通量模型对沉降通量进行了研究。镜检发现细小无机颗粒物和大颗粒聚合体是三个站位沉降颗粒物的主要形式。大颗粒聚合体有住囊类、粪球聚合体、硅藻聚合体和混杂聚合体四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东海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沉降颗粒物中POC、PON和PC的百分含量均呈现随水深增加明显降低的趋势,但在长江口,这些成分的含量低且上下均匀。长江口观测到的是大风后的一个实例,存在强烈的再悬浮,各水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平均(±SE)高达(319.02±65.33)g/(m2.d),尽管如此,沉降颗粒物有机态C/N值却很高(18.0±0.9),明显受陆源颗粒物的影响。POC净沉降通量在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为961mg/(m2.d)(水深55m),在东海中陆架区为123mg/(m2.d)(水深88m),可见浙江近岸上升流区是POC向海底转移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垂直转移能力明显高于东海中陆架区。在上升流区域和中陆架区,POC的输出比率大约分别为48%—77%和15%—21%。浙江近岸上升流区和东海中陆架区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分别为66.50%和88.52%。研究显示,浙江近岸上升流区的水体底层颗粒物受底部平流的影响比东海中陆架区相对较强。
-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 关键词:沉降颗粒物颗粒有机物沉降通量
- 夏季黄海一断面底边界层动物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20 0 2年 8月 4日在黄海从青岛至济州岛断面的 4个站位上 ,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 ,对底边界层动物的多样性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底边界层动物 32种 ,其中桡足类 19种 ,端足类 3种 ,涟虫 3种 ,糠虾 2种 ,毛颚类 2种 ,枝角类 2种 ,磷虾 1种 ,可划分为中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和超底栖动物三个生物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 (Euterpina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norvegica)、戴氏猛水蚤 (Danielsseniasp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 (Acartiabifilosa)等。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两个主要类群。此外 ,桡足类幼体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也是底边界层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性分析显示 :底边界层动物在 4个调查站位的均匀度 (d)皆较高 (0 .72 8- 0 .915 ) ,但种类较少 (19- 33) ,故多样性指数 (H′)较低 (2 .2 4 8-2 .82 7)。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 ,中型浮游动物次之 ,大型浮游动物较低。各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在白天和夜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在细砂底质环境的 1 3站最低 ,在其他 3个具有粉砂 粘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 2 6 .6 %相似性?
- 章飞军张岩松张晓凌郭学武梁振林
- 关键词:动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
- 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与丰度被引量:3
- 2004年
- 20 0 2年 8月沿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黄海的 4个站位上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 ,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浅海底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 ,种类丰度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主要种类有尖额谐猛水蚤 (Euterpina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norvegica)、戴氏猛水蚤 (Danielsseniasp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 (Acartiabifilosa)等。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 ,在细砂底质环境的站位最低 ,在具有粉砂 黏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 2 6 5 5 %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个类型。BIOENV分析表明 ,水深、底层水温及底质类型是影响海洋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与丰度的重要因子。
- 章飞军张岩松张岩松郭学武张晓凌郭学武
- 关键词:生物类群丰度夏季
- 黄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被引量:6
- 2005年
- 2002年9月,在海州湾外侧(E1站)、黄海冷水团(E2站)和黄、东海毗邻水域(E3站)分别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研究其垂直通量。结果显示,E1、E2和E3站底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分别为215.44g/(m2·d)、165.51g/(m2·d)、873.91g/(m2·d),POC沉降通量分别为3.15g/(m2·d)、2.22g/(m2·d)、10.49g/(m2·d)。生源颗粒物是E1站位次表层POC的主要来源。E3站水体底层的大量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沉积物的再悬浮,再悬浮强烈程度及影响深度均高于E1站。通过模型计算出E2站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平均(±SD)为95.65(±2.14)%,底表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占总再悬浮通量的百分比(X值)为89.53%,显示秋季底部平流对黄海冷水团区再悬浮通量影响不大,但这种影响在夏季相对较强。E2站POC净沉降通量为192mg/(m2·d),生源颗粒物是此站位POC通量的主要贡献者。由于温跃层的长期存在,营养盐贫乏,生物生长受到抑制,导致黄海冷水团区秋季POC通量小于夏季。
-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 关键词:沉降颗粒物沉降通量颗粒有机碳再悬浮
- 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的研究被引量:34
- 2004年
- 20 0 2年 8月 ,沿穿过黄海冷水团的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 4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镜检发现无机颗粒物、生物粪球以及混杂聚合体是本断面沉降颗粒物主要类型。测定结果显示沉降颗粒物中的颗粒有机碳 (POC)、颗粒有机氮 (PON)、颗粒碳 (PC)、颗粒氮 (PN)和颗粒磷 (PP)的百分含量均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两个改进的模型对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进行了计算 ,显示黄海海域夏季底层沉降颗粒物再悬浮比率为 90 %— 96%,表明底层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物的再悬浮。两模型所得结果一致 ,证明用温跃层底部颗粒物沉降通量代表水体中颗粒物净沉降通量的假设是合理的。水体中颗粒物、POC及PON的净沉降通量 (±SE)分别为 ( 1 2 65± 3 5 5 )g/(m2 ·d)、( 0 2 9± 0 0 4 )g/(m2 ·d)和( 0 0 6± 0 0 1 )g/(m2 ·d)。
-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 关键词:沉降颗粒物沉降通量温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