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夺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马克思“无产阶级发现”的内在逻辑
- 2016年
- 无产阶级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支点,是马克思的"第三大发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科学内涵的揭示,有其理论逻辑的演进过程,实现了由哲学逻辑出场,到人道主义本质呈现,再到唯物史观真正发现,最终的政治经济学科学论证的提升和转换。无产阶级既是人道主义的价值设定,又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构件,是价值主体与现实存在的统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发现,在科学分析与意识形态言说的统一中实现了价值与事实"合"的境界。
- 张夺罗理章
- 关键词:无产阶级人道主义唯物史观
- 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被引量:4
- 2016年
- 高校思政课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以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目标为出发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 张夺王桂敏
-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引量:1
- 2017年
-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新的科学论断,既肯定了自然的优先性,又强调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从而揭示了现代性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制度优势,诠释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培养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与生态责任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革命。
- 张夺
-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科尔施对列宁的批判谈起
- 2016年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面对的根本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特别是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和以卢卡奇、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尔施从自身理论立场出发,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尖锐地批判。科尔施的批判以及列宁的"回应",对于我们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张夺王桂敏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尔施列宁阶级性历史性
-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
-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深化,以及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着“中国公民社会”这一命题而进行的理论探讨也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说,争执多余一致。公民社会显然不是中国社会内生的一个概念,而是从...
- 张夺
- 关键词:公私观念公民社会政治价值民主法治
- 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关系视域下的社会道德困境分析
- 2016年
- 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道德的现实基础,规定着道德的本质。社会转型期道德困境的产生,根源于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多重利益格局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及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成为道德困境产生的现实根源,集中表现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平等主义之间的冲突。因此,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同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利益分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要求。
- 张夺金颜
-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利益分配道德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成人教育探析被引量:6
- 2017年
- 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信仰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疏离,指导思想一元与社会思潮多元相矛盾,价值认同与现实价值失范相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与价值内核,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和现实责任。因此,深入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遵循和路径选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张夺王桂敏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 传统公私观念的内在悖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2013年
- 传统社会中的公与私,无论体现在社会秩序还是在价值标准上,都缺乏理性思考和系统的理论架构,有其内在的悖论。"公"的绝对至上性与"私"的模糊性,使传统社会中政治权利主体与利益分配主体不明确,一方面造成公私领域的截然不分,另一方面又导致公私价值的绝对对立。在传统公私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只重义务不重权利的单向性社会关系,公私领域截然不分的一体化社会结构,以及重德治、轻法治的泛伦理化社会形式。
- 张夺王桂敏
- 关键词:传统社会公私观念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