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会兰

作品数:70 被引量:950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水利工程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土壤
  • 12篇坡面
  • 8篇坡面流
  • 7篇植被
  • 7篇水沙
  • 5篇植物
  • 5篇土壤呼吸
  • 4篇典型林分
  • 4篇针阔混交
  • 4篇针阔混交林
  • 4篇树干
  • 4篇水槽
  • 4篇水土
  • 4篇土地利用
  • 4篇林分
  • 4篇流域
  • 4篇阔叶
  • 4篇混交
  • 4篇混交林
  • 4篇降雨

机构

  • 70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园林绿...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广东省水利水...
  • 1篇山西水利职业...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 1篇江河水利水电...

作者

  • 70篇张会兰
  • 49篇王云琦
  • 40篇王玉杰
  • 13篇王彬
  • 9篇朱锦奇
  • 8篇李云鹏
  • 6篇郭平
  • 6篇胡波
  • 6篇刘春霞
  • 6篇于雷
  • 6篇孙素琪
  • 5篇唐晓芬
  • 5篇马超
  • 4篇张璇
  • 3篇赵冰清
  • 3篇李昂
  • 3篇梁丹
  • 3篇刘文剑
  • 3篇刘勇
  • 2篇杨军

传媒

  • 10篇北京林业大学...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环境科学研究
  • 4篇土壤通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环境科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林业科学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土壤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岩土力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14篇2015
  • 13篇2014
  • 9篇2013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缙云山典型树种树干液流径向变化及单株日蒸腾量估算被引量:9
2016年
为分析树干液流速率径向变化,准确估算单木蒸腾量,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方法于2015年7-9月对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2个典型树种(杉木、四川山矾)树干木质部3个深度(10mm,30mm,50mm)的液流速率(V)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杉木树干液流速率径向分布规律为:V(30-50mm)〉V(10-30mm)〉V(0-10mm),V(30-50mm)是V(0-10mm)的1.65倍,V(10-30mm)是V(0-10mm)的1.12倍。四川山矾树干液流速率径向分布规律为:V(10-30mm)〉V(0-10mm)≈V(30-50mm),V(10-30mm)约为V(0-10mm)和V(30-50mm)的2.6倍;各深度处的液流速率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树干木质部不同深度处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呈单峰或双峰走势;7月份液流速率值最大,树木蒸腾出现"午休"现象;液流启动及到达峰值的时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差异。7月份液流启动时间和到达峰值时间早于8,9月份。径向上液流速率最大的位置,液流启动时间最早,到达峰值时间最晚;运用3个深度的液流速率分区域计算得到的杉木日蒸腾量为7 274.815g,四川山矾日蒸腾量为12 481.494g;忽略树干液流径向差异,以单一深度处液流速率估算日蒸腾量,对杉木产生的误差为10.29%-22.60%,变异系数CV为37%-60%,对四川山矾产生的误差为42.41%-66.88%,变异系数CV为19%-26%。
张璇张会兰王玉杰王云琦刘春霞杨坪坪
关键词:液流速率
刚性植被空间配置模式对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2
2015年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不可入渗光滑下垫面径流冲刷试验,讨论了5种刚性植被空间配置模式(行状、品字状、上部密集型、下部密集型、随机型及裸坡对照)的坡面水动力学特性。试验共在10组流量(0.2,0.3,0.4,…,1.1L/s)下冲刷,结果表明:植被的配置对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影响显著。各刚性植被对坡面流流速抑制最大的是品字状的配置(平均流速0.689m/s),效果最差的是下部密集型的配置(平均流速0.568m/s)。坡面流阻力最大的是品字状配置(f=1.181)。各种配置类型下坡面流流态为过渡流-紊流态,配置模式不同对雷诺数影响远远小于流量对雷诺数影响。各配置模式下水深与流量的关系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99),流速随流量的变化关系为对数增加(R2>0.9),雷诺数与流量呈线性增加(R2>0.98),弗汝德数随流量的增加呈对数减少的趋势(R2>0.88)。
杨坪坪张会兰王玉杰王云琦王彬刘昀东
关键词:坡面流
根系逐渐破坏过程中固土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植物根系的固土效果会随根系破坏而发生变化,但其变化过程并不明确。以重庆缙云山的四川山矾为研究对象,以2 mm为根系径级,采用逐径级剪除根系法模仿根系逐渐遭到破坏的过程;同时测量根系的抗拉与抗拔强度,利用自制大盒直剪仪测量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并与Wu模型计算值作对比,系统研究根系逐渐破坏过程中的固土效果。结果表明,春季生四川山矾3年幼苗的植物根系抗拉强度随着根系直径的减小而减小。当根系直径小于2 mm时,根系拉拔强度要高于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当根系直径大于2 mm时,则根系抗拉强度更大。大盒直剪测量结果显示,根系破坏过程中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首先保持不变,当大于2 mm的根系开始与土壤分离时,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会快速下降。在一定范围内,根面积比越大,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越大,根系对土壤的加固作用越强。在根系逐渐破坏过程中,Wu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且高估值与根面积比呈正相关关系。
郭翬王云琦王青兰王玉杰张会兰王彬朱锦奇李云鹏
关键词:拉拔强度
北京地区冬春PM_(2.5)和PM_(10)污染水平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被引量:342
2014年
北京2012~2013年的冬春多次出现雾霾天气,可吸人颗粒物(PM10)污染严重.而PM2.5作为PM10中粒径较小的部分,在PM10中所占比重越高,污染越严重.因此,本研究选取了能够覆盖北京所有区县的30个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监测点,对该地区的PM2.5和PM10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空间差异特征和时间性变化特征.普通克里格插值(OriginalKriging)法得到的北京地区冬、春季颗粒物浓度分布图显示,颗粒物浓度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地区逐渐递增,在中心城区处,西部高于东部,且局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颗粒物浓度月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1月最高,4月最低;逐日变化反映了PM2.5和PM10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日变化呈双峰趋势.本文选取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级)、降水量(mm)等气象因子,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各个气象因子对大气PM2.5和PM10浓度的影响.北京冬季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分别与气温、相对湿度正相关,与风速负相关,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赵晨曦王云琦王玉杰张会兰赵冰清
关键词:PM2PM10污染水平气象条件
重庆市冬季PM2.5及气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来源被引量:32
2015年
利用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监测站2013年冬季(2013年11月—2014年1月)的实测数据,分析PM2.5及相关气态污染物(SO2、NO2、O3)的时空特征,并采用轨迹聚类与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除ρ(O3)以外,其他3种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12月升高、1月降低的特征;污染物空间分布不均,其中ρ(PM2.5)和ρ(NO2)在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较高,ρ(SO2)南高北低,ρ(O3)城区低于郊区.ρ(SO2)、ρ(NO2)与ρ(PM2.5)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ρ(SO2)与ρ(PM2.5)的R(相关系数)在城、郊区分别为0.71、0.65,ρ(NO2)与ρ(PM2.5)在城、效区的R分别为0.73、0.56;而ρ(O3)与ρ(PM2.5)未表现出显著相关.ρ(SO2)、ρ(NO2)与ρ(PM2.5)的相关性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二次气溶胶的污染程度,ρ(O3)与ρ(PM2.5)的相关性受到PM2.5来源和污染程度的影响.轨迹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2013年冬季主要受东北方向气流影响;聚类分析表明,重庆市11月没有表现出明显的PM2.5外来输送特征,但12月和1月的PM2.5外来输送特征明显,并且不同方向的气流污染物浓度差异也较大.PSCF分析发现,重庆市冬季PM2.5、SO2、NO2、O3主要来源于本地和周围城市局地传输,同时还受南宁、贵阳、遵义、达州等地的影响.
梁丹王彬王云琦张会兰李昂张婉晴张璇
关键词:PM2.5气态污染物轨迹聚类
重庆酸雨区缙云山典型林分冠层酸雨淋洗特征被引量:8
2013年
选取重庆缙云山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观测酸性降水过程中林外雨、穿透雨及干流等林内水分转换分量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分析林分冠层对雨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中的离子当量浓度大小依次是SO42->Ca2+>NH4+>Mg2+>K+>Na+>NO3-;(2)降雨经过林冠层后pH值降低,干流的酸化程度增加最大;(3)降雨经林冠层后离子浓度明显增加(除灌木林),穿透雨中通量增加最大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为SO42-(2.19×1036.47×103eq·hm-2)和Ca2+(1.41×1033.39×103eq·hm-2),离子来源主要为大气沉降和植物分泌物或淋出;(4)同一离子在不同林分的干流和穿透雨中的通量变化不同,反映出不同林分冠层的离子交换性差异。在针阔混交林中,林下降雨净淋溶量大小顺序为SO42->Ca2+>NO3->K+>NH4+>Mg2+>Na+;常绿阔叶林为SO42->Ca2+>K+>NO3->NH4+>Mg2+>Na+;毛竹林为Ca2+>SO42->K+>NO3->NH4+>Na+>Mg2+;灌木林为Ca2+>NO3->K+>Na+>Mg2+>NH4+>SO42-。
唐晓芬王云琦王玉杰张会兰郭平胡波
关键词:穿透雨树干茎流养分含量
长江涪江小河坝站水沙关系特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涪江流域是三峡入库水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基于涪江流域出口水文站1980~2018年的日径流、输沙率实测数据,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水沙序列、水沙关系特性,并量化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两类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尺度上,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年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以1997和2012年为转折年,呈典型的三阶段特性;月尺度上,径流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7、8、9月;日尺度上,径流和输沙的集中度指数分别为0.5、0.91,表明"大水大沙"现象日益突出。(2)基于长时期序列的水沙关系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界影响因子(a)呈显著上升趋势,河流输沙能力因子(b)呈显著下降趋势;基于洪水场次事件的水沙环路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顺时针和逆时针环路为两类主要的C-Q环路类型,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因素的增加和河流输沙能力的降低。(3)人类活动因素是影响涪江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径流和产沙量的贡献率占到86%和97%以上。以上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沙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夏绍钦张会兰郝佳欣杨军
关键词:水沙关系
基于SWAT模型的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对流域水沙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对流域产流产沙及其过程的影响,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罗玉沟流域为例,基于1986—2000年气象资料,以该流域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假设情景,通过SWAT模型模拟探讨土地利用结构对流域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1995年土地利用结构下的产流产沙量相比,极端情景下,林地和梯田可分别减少径流56.86%、11.97%,减少泥沙达80%以上;2)林地集中分布较分散分布的水沙量最大可分别减少4%、27%左右,但集中程度可能存在一个阈值,大于该阈值后流域产流产沙量无太大变化;3)相同面积比例的土地利用类型在流域中分布位置不同,流域出口的产沙量也较1995年有不同程度减少,最大可减少26.79%,产流量无明显差异,但流域内部产流产沙过程有所不同,林地分布在上游时,流域上中游的水沙量最低。因此,调整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时可适当提高林地集中程度;重视流域上游尤其是源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在流域产流产沙源头可采取减水减沙效果更好的植被措施,梯田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措施尽量布设在流域中下游。
朱楠马超王云琦张会兰朱锦奇
关键词:SWAT模型土地利用林地产沙量
黄河皇甫川流域水沙关系特性及关键驱动因素被引量:12
2019年
以黄河中游皇甫川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5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日悬移质输沙量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水沙关系曲线法两种方法,对研究区洪水悬移质泥沙的环路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1亿m^3,平均输沙量为0.31亿t,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0.033 1亿m^3/a和0.0101亿t/a;1979、2003年为水沙系列转折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性;多年水沙关系曲线可用幂指数拟合,水沙关系未出现明显偏离;植被恢复和水保工程对流域泥沙减少起到重要作用;典型洪水场次条件下水沙C-Q(Concentration- Discharge)环路表现为顺时针、逆时针、逆“8”字形、正“8”字形和线形5种类型,分别描述了次洪水泥沙输移的不同特征。
黎铭张会兰孟铖铖
关键词:皇甫川流域悬移质
WEPP模型在北京山区的适用性评价被引量:7
2015年
土壤侵蚀是目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如何防治及准确预测水土流失已成为研究土壤侵蚀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降雨事件及水文过程,WEPP模型的产生为土壤流失预测及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2001—2006年北京延庆径流小区的次降雨及25场次野外径流小区监测数据,对WEPP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与验证,评价了该模型在北京土石山区的适用性,对北京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及其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在北京山区褐土表土(0~10 cm)条件下,通过计算实测值和模拟值的最小累积误差法率定模型土壤参数,同时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和决定系数(R2)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模型有效水力传导系数、临界剪切力和细沟土壤可蚀性分别为1.400 mm/h、1.000 Pa和0.010 s/m时,模型模拟效果最佳,且径流量的模拟效果(E=0.730)优于侵蚀量的模拟效果(E=0.670)。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显示,关于降雨参数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最大30 min雨强(I30)与其呈极显著相关,对其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降雨量;而降雨历时与径流量和侵蚀量没有关系,对其直接影响最小。
歌丽巴王玉杰王云琦王彬张会兰潘欣
关键词:WEPP模型径流量侵蚀量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