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静 作品数:8 被引量:61 H指数:6 供职机构: 延安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分析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行神经电图检测,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均P<0.01);健康组上下肢的起始潜伏期均明显短于糖尿病组(均P<0.01),但糖尿病组上下肢的波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患者下肢NCV和SSR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上肢(34.8%vs 18.9%,55.7%vs 35.2%,均P<0.01);SSR总异常率显著高于NCV(45.5%vs 24.2%,P<0.01)。结论:NCV和SSR可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且SSR敏感性更高。 郭晓贤 郝美美 贺亚龙 马世红 范百亚 高焱 康静关键词: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宁心益智胶囊联合利培酮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宁心益智胶囊联合利培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生活功能和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急性脑梗死发作后认知功能、生活功能及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利培酮)和联合组(口服宁心益智胶囊和利培酮)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CSE评分和MoCA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和ADL评分和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SE评分和MoCA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和AD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的增长幅度更大(P<0.01),而两组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心益智胶囊联合利培酮有利于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高。 康静 郝美美 刘新峰 范百亚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铵对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延安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和14 d血清Hcy水平和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及7 d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C、TG、HDL及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7 d及14 d观察组患者血清TC、TG及LDL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患者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可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改善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 高焱 贺亚龙 马世红 康静 郭晓贤关键词: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甲钴胺 同型半胱氨酸 神经肌电图在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意义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主要探讨的是神经肌电图在Ⅱ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程进行分组,包括A组(病程〉10年)、B组(病程1-10年)和C组(病程〈1年)。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正中、尺神经、腓总神经的MCV(运动传导速度),SCV(感觉传导速度)以及胫神经H反射和尺神经f波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80例,其中A组57例,B组65例,C组58例。三组患者的正中神经(χ2=9.104,P=0.011)、尺神经(χ2=9.335,P=0.009)、腓总神经(χ2=9.898,P=0.007)的MCV异常比例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病程越长,异常率越高;三组患者的正中神经(χ2=13.44,P=0.001)、尺神经(χ2=13.56,P=0.001)、腓总神经(χ2=24.09,P=0.000)的SCV异常比例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病程越长,异常率越高;三组患者胫神经H反射异常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χ2=19.12,P=0.000),且病程越长,异常率越高。而尺神经F波异常比例并无统计学差异(χ2=3.152,P=0.207)。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越长,相应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CV、SCV中的异常比例,以及胫神经的H反射异常检出率越高。结合尺神经F波可早期客观检测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近端损害,提高早期诊断。 郭晓贤 高焱 范百亚 康静 贺亚龙 强彩芹关键词:神经肌电图 周围神经病变 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对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联合拉莫三嗪(LTG)对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例癫痫患者进行VPA+LTG治疗。记录并比较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发作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第9~12月单纯性部分发作型、全身性发作型、部分发作继发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型、复杂性部分发作型的发作频率,均低于治疗前的发作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73、32.748、33.541、66.942,P<0.05);患者血清IL-6、IL-2和TNF-α水平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7、6.280、5.744、8.214、3.817、3.765、3.720、4.761、4.208、4.753、4.318、5.138,P<0.05);不同发作类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患者治疗后出现转氨酶升高,1.49%患者发生皮疹现象。结论 VPA联合LTG对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症状较轻,临床上值得推广。 康静 白如玉 范百亚 李真 郭晓贤 高焱关键词:丙戊酸钠 拉莫三嗪 癫痫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白质疏松(LA)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伴LA患者135例,根据Wahlund改良LA分级量表(ARWMC)评分对脑白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组,分为轻度组(n=49)、中度组(n=34)、重度组(n=52),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治疗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三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ARWMC评分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4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LA是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生活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52,95%CI 1.586-6.443,P=0.001)。结论 ACI患者LA及其严重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密切相关,了解LA程度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康静 李晨曦 范百亚 强彩芹 高焱关键词:脑白质疏松 静脉溶栓 日常生活能力 LOGISTIC模型 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与静脉溶栓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术后即刻疗效和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尿激酶行责任血管动脉溶栓的患者39例为动脉溶栓组(IAT组),回顾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采用rt-PA行静脉溶栓的患者34例为静脉溶栓组(IVT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以及3 m后NIHS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IVT组和IAT组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治疗后即刻比较,两组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IVT组比较,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IAT组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IVT组34例患者中16例(47.1%)于3 m内死亡,IAT组39例患者中7例(17.9%)于3 m内死亡,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8)。IVT组并发出血4例(10.3%),IAT组3例(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6)。结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病死率、溶栓后即刻及3 m后神经功能评估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范百亚 康静 贺亚龙 马世红关键词:后循环 脑梗死 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苏沃雷生与艾司唑仑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比较苏沃雷生与艾司唑仑片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顽固性失眠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苏沃雷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效评定采用总有效率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价。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4%vs.55.6%,x^2=32.541,P=0.020)。治疗前,2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量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和总评分分别为(1.22±0.47)分vs.(1.81±0.59)分、(1.44±0.52)分vs.(1.90±0.50)分、(1.54±0.61)分vs.(2.01±0.72)分、(1.24±0.53)分vs.(1.72±0.65)分、(1.15±0.49)分vs.(1.55±0.62)分、(0.92±0.45)分vs.(1.71±0.58)分、(7.98±3.44)分vs.(10.26±3.38)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对照组仅入睡时间及总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7.8%vs.22.2%,x^2=11.533,P=0.700)。结论苏沃雷生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优于艾司唑仑片而不良反应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范百亚 康静 贺亚龙 郝美美 杜伟关键词:艾司唑仑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