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武
- 作品数:42 被引量:457H指数:10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CT导引下电化学治疗肝癌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电化学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CT导引下利用电化学对 6 7例肝癌患者进行了治疗。铂金电极针精确地插入肿瘤内 ,阳极位于肿块中央区 ,阴极分布四周 ,针间距 2 0~ 3 0cm。按照 1cm直径肿瘤 80~ 10 0C电量的治疗标准 ,取电压 6~ 10V ,电流 6 0~10 0mA。据肿瘤直径的大小 ,将 6 7例分为 3组 ,A组 :直径≤ 3cm(2 4例 ) ;B组 :直径 3~ 8cm(31例 ) ;C组 :直径≥ 8cm(12例 )。分别观察 3组的 1、2、3年生存率。结果 肿瘤体积与疗效呈负相关。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91 6 7%、87 5 0 %、70 83% ;B组分别为 70 97%、48 39%、2 9 0 3% ;C组分别为5 0 0 0 %、2 5 0 0 %、8 33%。结论 在CT导引下利用电化学治疗中、小肝癌效果显著 ,是 1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那些不能耐受手术又对化疗药不敏感的大肝癌患者 ,电化学疗法仍可作为 1种选择的治疗方法。
- 崔恒武陈爱华田建明王培军王敏杰左长京吴树春彭卫斌
- 关键词:电化学CT导引肝癌介入性放射学肝细胞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钝性脾损伤的CT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提高钝性脾损伤的CT诊断正确性及探讨CT分级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钝性脾损伤的CT表现,其中19例保守治疗成功,13例行手术治疗。根据CT表现分为4级。I级:局限性包膜破裂或小的包膜下血肿;Ⅱ级:小的外周撕裂或实质内血肿小于3厘米;Ⅲ级:撕裂延伸至脾门或实质内血肿大于3厘米;Ⅳ级:广泛性脾或血管撕裂。结果:CT显示包膜下血肿9例,实质内血肿17例,脾撕裂19例,脾周血肿18例,腹腔积血21例。19例保守治疗中,Ⅰ级8例,Ⅱ级7例;Ⅲ级4例。13例手术治疗中,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7例,Ⅳ级3例。结论:CT是诊断脾损伤的可靠方法,且CT的分级对临床处治有帮助。
- 崔恒武王培军田建明左长京吕桃珍王敏杰
- 关键词:钝性脾损伤CT
- 穿入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入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 ,并侵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顽固性癌性腹痛的止痛效果。方法 :93例晚期癌症患者 ,均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 ,并融合成团块状。全部病例均有严重的上腹部疼痛 ,采用过麻醉类止痛药治疗 ,34例还接受过放射治疗 ,止痛效果均不佳。应用CT引导下穿入淋巴结内酒精阻滞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即刻、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 10 0 %、10 0 %、10 0 %、97.9%、96.6%、92 .5 %。肿大淋巴结均有明显坏死。结论 :对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 ,融合成块 ,并侵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顽固性癌性腹痛患者 ,用传统的膈脚前阻滞疗法止痛效果有限 ,应采用穿入淋巴结内阻滞疗法 ,可取得较好的止痛及使肿大淋巴结缩小的双重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 王培军左长京崔恒武田建明吕桃珍杨继金王敏杰邵成伟李树平张火俊陈炜郝强
- 关键词:腹腔神经丛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癌性腹痛
- 低毫安(10mA)电化学疗法对体外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2003年
- 目的:探讨低毫安(10 mA)电化学疗法对体外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将等量肿瘤细胞置于细胞培养板.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按电量不同又分为四组:3C、5C、10C、20C(C为电量库仑)电化学治疗后6小时和24小时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率。结果:低毫安(10mA)电化学治疗后6小时检测结果:肝癌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无明显改变。治疗后24小时检测结果:治疗组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各期细胞比例随电量的增加处于G_0-G_1期的比例有逐渐增高趋势,而S期细胞比例有下降趋势。结论:低毫安电化学治疗在6小时内对肝癌细胞凋亡率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不明显,24小时后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变化明显。
- 崔恒武田建明王培军左长京王敏杰文军慧
- 关键词:电化学疗法肝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
- ^(18)F-FDG PET/CT对兔VX2肉瘤射频消融疗效的评价:以病理作对照
- 2015年
- 目的评价PET/CT在兔后肢VX2肉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后近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16只载瘤兔(共32个肿瘤)随机分为两组:RFA治疗组和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每组8只,16个肿瘤。在动物肿瘤模型制作后20天左右行射频治疗,治疗前1~3天、治疗后1周和4周进行PET/CT检查并于四周检查后处死,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1 RFA术前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5.306±1.246,RFA术后1周、4周坏死区SUVmax分别为2.169±0.681、1.987±0.611,外周炎性反应SUVmax分别为2.681±0.353、2.331±0.461,均明显低于RFA治疗前(P<0.05);RFA术后1周、4周残余瘤组织SUVmax(5.606±1.254、5.338±1.300)均明显高于炎性反应(P<0.05);216个病灶RFA治疗后,经病理证实残留灶12例(75%),完全失去活性病灶4例;术后1周和4周,PET/CT分别发现残留灶15例(94%)和13例(81%),PET/CT和病理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能够准确反应兔后肢VX2肉瘤射频消融术后的病理学变化,是评价RFA治疗早期疗效的一种理想方法。
- 董津邑朱海云崔恒武葛宇曦
-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射频消融疗效
- 肝癌骨转移的CT影像表现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研究肝癌骨转移的 CT表现 ,提高诊断正确率 ,并评价 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6例肝癌骨转移的 CT影像资料 ,其中有普通 X线脊柱摄影 6 5例 ,MR脊柱扫描 36例。结果 116例中 ,2处或 2处以上的骨转移灶 75例(6 4.6 6 % ) ,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椎、骨盆、肋骨、胸骨、头颅等。主要 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结论 CT能清楚显示转移灶骨破坏范围及对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情况 ,是诊断骨转移的有效方法 。
- 崔恒武田建明陈爱华王培军王敏杰萧毅
- 关键词:骨转移瘤肝癌CT
- 电化学疗法对体外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
- 2002年
- 目的 探讨电化学对体外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用电化学对培养的体外肝癌细胞SMMC7721进行治疗。将等量细胞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按电量不同又分为4组:3C、5C、10C、20C(C为电量库仑),每组3孔。治疗后6小时和24小时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率。每组结果取3孔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结果 电化学治疗后6小时流式检测结果:对照组凋亡率0.07%,而治疗组在电量为3C、5C、10C、20C时凋亡率分别为4.51%、16.46%、25.16%;、65.97%,治疗后24h:对照组凋亡率2.59%,治疗组分别为5.63%、22.98%、36.78%、83.9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显著(P<0.05),而G_0-G_1期细胞所占比例随电量增加有增高趋势,S期细胞比例有下降趋势。结论 电化学能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电量增加而增加;在治疗后6小时和24小时检测结果均提示,随电最增加G_0-G_1期细胞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而S期细胞比例有下降趋势。
- 崔恒武田建明王培军左长京王敏杰文军慧
-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电化学疗法肝癌细胞周期
- 电化学对体外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研究.(一)低毫安(10mA)电化学疗法对体外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目的 探讨低毫安(10mA)电化学疗法对体外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论 低毫安电化学治疗在6...
- 崔恒武
- 关键词:电化学疗法肝癌细胞细胞周期免疫功能
- 文献传递
- CT引导下电化学疗法治疗肝癌
- 恶性肿瘤的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ical therapy,EChT)或直流电疗法(Direct Current Therapy, DCT),是把电极直接插入肿瘤内,通电后利用两电极之间发生的电化学、电生理反应...
- 田建明左长京崔恒武
- 文献传递
- 脉冲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原理及其应用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阐述脉冲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原理及其应用。方法:通过对脉冲核磁共振实验仪结构及原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实际应用来验证其作用。结果:证明了脉冲核磁共振实验仪可以直观地了解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同时还可以了解掌握各种脉冲序列原理及图像重建的数学处理方法,以及各种伪影产生机理和脉冲参数设置对图像的影响,一维二维三维成像研究等。结论:脉冲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为从事MRI相关人员提供了对MR成像原理及基本技术一个最直观的认知途径。
- 甘泉曹国平王骏杜先懋殷瑞根王冬青刘欢欢崔恒武谢寰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