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哲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LASIK手术偏心切削病例的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分析因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波前引导LASIK)偏心切削引发视觉质量下降的病例中,其高阶像差分布特征和偏心切削程度的评价.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初次LASIK术后(包括传统LASIK和波前引导LASIK)出现重影和星芒等视觉症状的患者40例(48眼),术后复诊3个月以上[复诊期限:波前引导组平均为9个月(4至26个月),传统组平均为24个月(5个月至6年)],屈光度稳定在±1.00 D以内者,除外过矫、欠矫和眼表及眼内疾患导致的视力下降,行WaveScan(3.62版)波前像差仪检查.本研究选取了这部分患者中初次LASIK术后主导像差为彗差(垂直彗差或水平彗差)的26例(28眼),分析检测所得高阶像差结果,并测定术中偏心的切削中心相对瞳孔中心在水平方向(X轴)、垂直方向(Y轴)和矢量的偏移.将波前像差引导LASIK组的术前与术后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配对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波前像差引导LASIK组术后与传统LASIK组术后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波前引导组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由(0.425±0.192)μm增加至术后的(1.262±0.590)μm,增加了1.96倍.总彗差RMS值由(0.190±0.114)μm增加至术后的(0.686±0.315)μm,增加了 2.61倍.水平彗差RMS值由(0.118±0.061)μm增加至术后的(0.257±0.237)μm,增加了1.17倍;垂直彗差RMS值由(0.130±0.122)μm增加至术后的(0.587±0.329)μm,增加了3.51倍.初次LASIK术后的水平彗差明显小于垂直彗差(Z=-2.803,P=0.004).传统组的总高阶像差、总慧差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慧差占总高阶像差的比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8,P=0.007).偏心切削量水平方向(X轴)位移右眼为(0.65±0.38)mm,左眼为(0.90±0.35)mm;垂直方向(Y轴)位移右眼为(0.80±0.30)
- 樊容邸玉兰邱岩翟国光屈哲李耀宇
- 关键词:高阶像差
- 波前像差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切削深度比较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手术时角膜切削深度与传统手术切削深度的比较。方法:应用波前像差仪对648例近视度数-2.00~-10.00DS,散光0.00~-2.50DC的患者进行检查并设计手术,得出最大切削深度值。并与相应的常规LASIK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结果:无散光患者,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切削深度与常规手术之间基本没有差异。散光对切削深度有一定影响,屈光度越小,散光对切削深度的影响越大,屈光度越大,散光对切削深度的影响反而越小。光学区越大,则切削深度就越深,此时散光的变化对切削深度的影响也越明显。结论:波前像差手术对角膜切削深度的影响主要与光学区大小和散光大小有关。
- 翟国光李耀宇邱岩邸玉兰屈哲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手术波前像差
- LASIK手术中眼球旋转的观察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LASIK手术中患者发生眼球旋转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203例(394眼)患者术前应用VISX波前像差仪进行虹膜照相检查,LASIK手术中利用VISXS4-IR系统进行虹膜定位检查,观察手术时与检查时的眼球旋转方向和角度。结果:虹膜定位的捕捉成功率为92.6%,394眼中共有346眼在术中发生了旋转。双眼均主要为外旋,其中,右眼中,36.5%发生了内旋、63.5%发生了外旋;左眼中,36.3%的发生了内旋、63.7%发生了外旋。右眼眼球旋转的最小角度为0.1°,最大角度为8.9°;左眼眼球旋转的最小角度为0.1°,最大角度为9.6°。平均眼球的旋转角度为(2.78±2.10)°。旋转大于5°的眼球为18.5%。结论:LASIK手术时,随着从坐位到仰卧位的改变,患者普遍存在着低中度的眼球旋转问题。该问题会对患者的术后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精确地进行虹膜定位,将有助于提高散光和高阶像差患者的手术效果。
- 李耀宇邱岩邸玉兰翟国光屈哲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手术眼球旋转虹膜定位
- 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手术疗效的比较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比较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IR-LASIK)手术与常规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DC的高度散光患者分别使用VISXS4-IR准分子激光机进行IR-LASIK手术(204例338眼)和常规LASIK手术(180例335眼),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残留散光度数进行比较,IR手术组检查了眼球旋转的角度。结果:IR-LASIK手术组术后2d裸眼视力(≥1.0者89.1%)明显优于常规LASIK手术组(≥1.0者83.6%,P<0.05),术后残留散光度数也明显小于常规LASIK手术组(0.56DCvs1.15DC,P<0.01)。IR-LASIK手术组波前像差检查的散光度数和轴位均与显然验光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所有患眼手术时均发生了眼球旋转。这可能是IR手术后疗效较好的重要原因。结论:IR-LASIK手术能够明显改善高度散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减轻术后的散光残留。
- 李耀宇翟国光邱岩邸玉兰屈哲黄耀辉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手术波前像差虹膜定位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切开术中角膜瓣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对1 370例(2 578只眼)LASIK手术患者的角膜瓣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法国产Moria M2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完成角膜瓣的制作,刀头分别为110#和90#。结果:共完成了2 575只眼手术,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60/2 578),其中角膜瓣出血36只眼,占1.4%(36/2 578),角膜上皮脱落9只眼,占0.35%(9/2 578),卡刀5只眼,占0.19%(5/2 578),瓣偏位4只眼,占0.16%(4/2 578),角膜瓣游离2只眼,占0.078%(2/2 578),纽扣瓣2只眼,占0.078%(2/2 578),不全瓣2只眼,占0.078%(2/2 578)。在上述并发症中,造成手术终止的有3例,占总并发症的5%(3/60)。后1 070例施行LASIK者与前300例比较,角膜瓣出血,角膜上皮脱落、卡刀、瓣偏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LASIK手术中发生角膜瓣的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多不影响完成手术,应了解此类并发症并掌握正确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 李耀宇邱岩邸玉兰翟国光屈哲
-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手术中并发症
- LASIK术中瞳孔中心移位的观察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LASIK手术中患者所发生的瞳孔中心移位的特点。方法:LASIK手术患者203例394眼术前应用VISX波前像差仪在暗室中进行虹膜照相检查,显示术前瞳孔直径。LASIK术中利用VISXS4-IR激光机进行虹膜定位检查,显示术中的瞳孔直径,以及瞳孔缩小后的中心移位情况。结果:在暗室中右眼平均瞳孔直径为6.9±2.1mm,左眼瞳孔直径为6.8±2.3mm;术中394眼瞳孔均缩小,右眼瞳孔平均为3.25±0.48(2.3~4.7)mm,左眼瞳孔平均为3.16±0.57(1.9~4.7)mm,术中左眼瞳孔直径较右眼明显偏小。术中394眼均发生了瞳孔中心移位,其中,85.2%右眼瞳孔中心向上方移位,平均移位距离为x=0.18mm,y=0.16mm;71.0%瞳孔中心向鼻上方移位。76.7%左眼瞳孔中心向上方移位,平均移位距离为x=-0.31mm,y=0.11mm;75.6%瞳孔中心向鼻上方移位。结论:LASIK手术时患者瞳孔较暗光时明显缩小,此时有一定程度的瞳孔中心移位。
- 李耀宇邱岩邱怀雨邸玉兰翟国光屈哲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手术瞳孔直径瞳孔中心移位LASIK术
- LASIK分区切削治疗高度近视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分区切削方法对角膜厚度偏薄的高度近视治疗,并对手术后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方法:应用LASIK手术方法对26例(41只眼)进行了分区切削手术(分区切削组),对照组为保留度数组(107例,183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分区切削组术后第2天裸眼视力平均0.86,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平均0.81;术后第2天平均屈光度(球镜等值)为+3.25 DS,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屈光度(球镜等值)为-1.05 DS。与保留度数组相比较,术后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P<0.01)。术后残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早期分区切削组有3例夜间偶尔出现眩光现象,其中2例3个月后消失。结论:对于角膜偏薄的高度近视患者,采用分区切削方法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术后可以完全消除近视度数并达到较好的裸眼视力。
- 邱岩李耀宇邸玉兰翟国光屈哲
- 关键词:高度近视角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