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铁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肝炎
  • 3篇肝炎病毒
  • 3篇病毒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肝癌
  • 2篇肝炎病毒感染
  • 2篇病毒感染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疫苗
  • 1篇疫苗
  • 1篇主动脉
  • 1篇卡维地洛

机构

  • 4篇常德职业技术...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周四喜
  • 4篇宋铁
  • 2篇曾孟兰
  • 2篇庄景凡
  • 2篇王宪庆
  • 1篇佘金明
  • 1篇覃红艳
  • 1篇涂冰
  • 1篇袁茜
  • 1篇叶志香
  • 1篇陈炬光
  • 1篇肖潇
  • 1篇黄英
  • 1篇彭湃

传媒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原发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HC)临床特点,为PH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10例PHC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0%以上的患者以非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就诊,12.26%因并发症、合并症或转移症状就诊,3.55%因体检异常就诊;在有病理诊断的病例中,肝细胞癌占70.7%(29/41);HBV感染率为81.61%,男性高于女性(P<0.01);AFP阳性率为70.5%,HBV感染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HBV感染者(P<0.01);2.9%具有血吸虫病史,33.23%有嗜烟、酒史;4.52%具有PHC家族史。结论HBV感染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嗜酒、吸烟及血吸虫病等也可能是肝癌的风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所在;定期对健康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B超、AFP等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肝癌生存率的关键。
周四喜刘劲华庄景凡陈炬光佘金民王宪庆宋铁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甲胎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常德市原发性肝癌关系探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常德市居民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常德市居民PHC住院病历364例、消化系统非肝癌住院病历365例及健康体检者380例HBV感染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肝癌组HBV感染模式以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小三阳)多见,HBsAg、抗-HBc阳性次之。②肝癌组HBV总感染率与HBsAg携带率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05),两者的相对危险度(RR)均大于1,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接近或超过75%;抗-HBs阳性率肝癌组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05),相对危险度(RR)明显小于1。③PHC患者HBV感染率男性较高而女性较低(P<0.005);HBV感染者发病年龄较早而非感染者相对滞后(P<0.01)。结论常德市PHC与HBV感染关系密切,HBV感染是常德市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抗-HBs对PHC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所在,乙肝疫苗接种对PHC应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周四喜曾孟兰宋铁刘劲华谭传斌佘金明王宪庆涂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
我院2005级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2007年
目的 了解我院2005级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我院2005级参检新生入学血清HBsAg检测结果按不同生源进行统计分析;对新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HBsAg阳性学生集中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 3763名新生HBsAg携带率为6.59%,男生高于女生,高中生源组高于初中生源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73.91%的新生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HBV感染模式以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47.09%)和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33.50%)多见,受检学生近2/5为HBeAg阳性,具有强传染性。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是防止HBV感染的有效方法,早期接种和强化免疲效果更佳。为预防和控制乙肝在高校的传染,应进行各种有效干预。
周四喜曾孟兰宋铁肖潇叶志香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疫苗
卡维地洛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谷胱甘肽-S-转移酶Mu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谷胱甘肽-S-转移酶Mu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u1,GSTM1)表达的影响,探讨卡维地洛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卡维地洛治疗组(卡维地洛10mg/kg.d,连续灌胃6周)。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血管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大鼠主动脉GSTM1表达及活性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比较,卡维地洛治疗组血清SOD活性明显升高,血清MDA含量明显下降。GSTM1的表达及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显著降低,而卡维地洛显著增加了GSTM1的表达及活性。结论卡维地洛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加GSTM1表达,从而增强抗氧化作用,消除氧化应激有关。
周四喜袁茜黄英宋铁覃红艳庄景凡彭湃
关键词:卡维地洛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