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胜昆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认知诗学
  • 5篇诗学
  • 3篇教学
  • 2篇民族
  • 2篇民族地区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大学英语教学
  • 1篇狄金森
  • 1篇第二人称
  • 1篇短诗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学
  • 1篇叙事学解读
  • 1篇意象图示
  • 1篇隐喻
  • 1篇英美文学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教学
  • 1篇阅读教学
  • 1篇认知叙事学

机构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惠州学院

作者

  • 9篇孟胜昆
  • 1篇马若飞
  • 1篇邓敬

传媒

  • 2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科教文汇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学语文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亦真亦幻:玛格丽特《强奸幻想》的认知叙事学解读
2015年
玛格丽特·安特伍德的《强奸幻想》是关于"强奸"这一社会敏感话题的独特小说。小说为第一人称叙事,但是文中多处运用第二人代词"你",指代模糊,使小说的不可靠叙述和可靠叙述特点交替出现。文中通过认知叙事学分析小说从可靠叙事到不可靠叙事的过渡,指出玛格丽特实际上是反对激进的女性主义而不是倡导某种女性主义。玛格丽特认为男女间的不信任是妇女遭受暴力侵犯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两性的相互理解和对话。
孟胜昆马若飞
关键词:第二人称认知叙事学
认知诗学再思考被引量:2
2012年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孟胜昆
关键词:认知诗学意象图示
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民族性问题
2014年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多元文化国际教育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民族性问题实际上是民族性缺失的问题,体现在民族文化"失语"与教育西化共现、文化焦虑与功利主义并存。要解决民族性缺失的问题,必须坚持"民族性就是世界性"的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民族学生文化心理,消除其文化焦虑,融入民族文化理念。
孟胜昆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民族性跨文化
平静的博弈—石黑一雄《团圆饭》的认知诗学解读
认知诗学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文学研究范式,它横跨语言学、文学和认知科学,聚焦于文学语篇意义与体验的互动过程,是一种具有认知维度的阐释学理论。本文拟从语言认知和社会心理认知两个维度对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短篇...
孟胜昆
关键词:认知诗学文本世界归因
文献传递
美在否定的瞬间生成:《青山》的认知诗学解读
2011年
在《青山》中,诗人运用拟人将人的社会文化属性映射到冰冷的岩石之后,再否定拟人的事实,消解了读者的审美期待,但肯定了青山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否定前后的两种心理表征造成强有力的美学张力,也体现出诗人生态主义的文学观。
孟胜昆
关键词:认知诗学拟人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审美阐释被引量:1
2011年
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孟胜昆
关键词:认知诗学审美
阅读教学之一元深入与多元有界
2021年
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新课程目标关键在文本解读,一方面要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探索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其感知水平之外的深层奥秘;另一方面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多元解读要勇敢地进行有界限制。
邓敬孟胜昆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元有界
民族地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2014年
民族地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既有全国性的问题,又有自身独特的困境,主要是由民族地区传统的生存发展观念和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性格造成的。只有教育工作者深刻把握民族教育的内涵,在多元文化的民族教育中立足民族性,面向国际性,英美文学教学才能走出困境。
孟胜昆
关键词:民族地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以隐喻的认知解读探析陌生化美学的张力——以狄金森短诗《信仰》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传统的隐喻观容易使读者掉进审美惯性所布下的阐释陷阱。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认知,隐喻观则能避开陷阱,深入读者的认知机制,探求诗歌的主题意义,并从心理的角度揭示陌生化美学的张力本质。始发域INVENTION到目标域FAITH的非对称、选择性的映射使《信仰》的主题意义和陌生化张力得以彰显。映射前后两个目标域之间的比较和映衬不仅产生文本的层次感,还带来反讽的效果。张力与其说是一种语言力量的表征,不如说是一种读者心理态势的体现,本质上是我们日常经验与陌生化经验之间的对比、冲击而造成的心理感觉,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读者审美期待被消解前后的心理效果的对比上。
孟胜昆
关键词:隐喻认知诗学陌生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