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斌

作品数:91 被引量:2,210H指数:25
供职机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经济管理
  • 15篇天文地球
  • 11篇建筑科学
  • 8篇社会学
  • 7篇文化科学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历史地理
  • 4篇医药卫生
  • 4篇政治法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居住
  • 9篇地理
  • 8篇课程
  • 8篇城市
  • 6篇地理信息
  • 6篇文化
  • 5篇区位
  • 5篇教学
  • 5篇大数据
  • 4篇地理信息系统
  • 4篇信息系统
  • 4篇影响因素
  • 4篇住宅
  • 4篇满意度
  • 4篇就业
  • 4篇空间自相关
  • 3篇地图
  • 3篇宜居
  • 3篇疫情
  • 3篇思政

机构

  • 71篇北京联合大学
  • 31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首都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2篇中国科学院空...
  • 1篇北京信息科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作者

  • 89篇孟斌
  • 20篇王劲峰
  • 14篇张景秋
  • 10篇张文忠
  • 9篇湛东升
  • 8篇武继磊
  • 8篇刘旭华
  • 8篇朱海勇
  • 7篇何丹
  • 5篇张远索
  • 4篇刘纪远
  • 4篇郑晓瑛
  • 4篇李连发
  • 3篇刘旺
  • 3篇于慧丽
  • 3篇周爱华
  • 3篇韩卫国
  • 3篇徐成东
  • 3篇王海起
  • 3篇付晓

传媒

  • 10篇北京联合大学...
  • 7篇地理学报
  • 7篇地理研究
  • 7篇地理科学进展
  • 5篇地球信息科学...
  • 4篇资源开发与市...
  • 4篇城市问题
  • 4篇地理科学
  • 4篇地理空间信息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北京测绘
  • 1篇人口学刊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计算机工程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2篇2005
  • 4篇2004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被引量:55
2013年
制度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组织也变得更为复杂,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缓冲区、最近邻层次聚类和Ripley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不同社会属性居民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总体上,北京城市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圈层分异明显。在各圈层内部,不同人群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比例亦存在相对差异;职住空间错位程度表明距市中心15 km左右是城市就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主导地位转化的分界线;职住平衡度整体上呈现出由内圈层到外圈层递减的趋势,但高收入阶层和年轻白领的职住平衡度相对较低。②不同人群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平民居住和就业均呈散点状集聚;年轻打工族居住和就业集聚区域紧邻,主要集聚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区域;高收入阶层居住呈现"小集中、大分散"集聚特征,就业集聚区多集中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和西北部区域;年轻白领居住集聚区呈现城市西部条带状和东部散点状相结合特征,就业集聚区主要在中关村和CBD为中心的两条轴状区域。③不同人群居住和就业空间集聚的尺度特征较为相似,呈现随距离增加"先增后减"变化趋势,但距离阈值存在差异。表现为高收入群体居住空间可选范围较小,一般平民就业空间可选范围较小,而年轻白领居住和就业空间可选范围均较大。
湛东升孟斌
关键词:居住空间就业空间
北京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5
2011年
以2005年和2010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43.6分钟,通勤时间增长显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孟斌郑丽敏于慧丽
关键词:交通方式影响因素
中国区域政策中目标区域选取研究
论文从三部分对中国区域政策中目标区域选取进行研究.首先,在第一、二章集中分析了有关区域政策和目标区域选取的概念和理论,并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在区域政策问题上的研究历程和主要成果.这一部分从理论上论证研究目标区域选取的重要性和...
孟斌
从当代大学生特点谈高中生素质与能力的先期培养
2013年
当代学生的生理、心理双重早熟现象,给高中阶段的教育提出更大挑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特点入手,分析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欠缺方面,提出当今高中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教育工作者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现并帮助学生强化其主要兴趣点、强化学生责任感、加强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张远索孟斌陈媛媛周爱华朱海勇
关键词:大学生特点
数字化技术和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被引量:4
2016年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结合文化元素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表征,在文化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以北京三山五园研究为例,利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历史地图数字化技术,梳理GIS云技术发布数字化历史地图及建立应用系统的程序,阐述数字化技术方法对于首都北京城市空间形态、主题要素的研究意义,并对未来进一步建设公众参与的历史地图公共服务平台提出设想。
朱海勇孟斌张景秋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历史地图文化遗产
基于出租车用户出行的功能区识别被引量:13
2018年
出租车数据作为城市大数据重要来源,其上车行为和下车行为直接反映城市人群出行行为特征,帮助城市规划者发现城市人群出行规律和城市功能结构。但是出租车数据隐含多维度信息,一维或者二维模型不足以表达和挖掘其蕴含的多维信息,因此本文选择可以承载多维数据的张量模型对出租车OD(上车/下车)数据进行时空模式挖掘。本文将北京六环区域划分为500 m×500 m格网,采用北京市2012年11月1-16日的出租车OD数据,分别构建O点和D点张量,利用张量分解模型从日尺度、时段尺度揭示出租车用户出行时间模式,同时获取不同时段对应的出租车用户出行空间模式,并推测空间模式包含的语义属性。本文结合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提高空间模式语义属性推测的准确性,识别出租车用户出行功能区。结果表明:出租车用户出行时间符合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早高峰、日间、晚高峰以及夜间模式;对应8种时间模式,出租车用户出行包含8种空间模式,每一种空间模式都是对应时间模式下的上下车热点区域,因此空间模式的变化表明城市人群在不同的时间点,到达不同的场所,进行不同的活动,间接表达空间功能的动态变化;区域的功能不是单一静态的,而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是不同时段功能的组合。本文揭示出租车OD数据中隐含的出租车用户出行模式和空间功能动态变化,对利用人类行为时空模式研究区域空间功能结构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刘菊许珺蔡玲孟斌裴韬
关键词:张量分解功能区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被引量:5
2017年
针对GIS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群建设的方案,从而推动GIS专业课程的全面优化与整合,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
周爱华付晓何丹孟斌朱海勇陈静
关键词:课程群GIS专业教学资源库
城市地域界定方法探讨
<正>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口径是对城市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准备和重要基础,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能与世界接轨的城市概念和城市统计口径,使得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指标缺乏准确性,城市科学研究的科学基础相对薄弱。城市的物质形态...
孟斌
文献传递
北京市区居住环境的区位优势度分析被引量:104
2005年
首先选取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区位条件等因子作为北京市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的评价要素;然后构建评价模型,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居住环境进行区位优势度评价,并分析其空间特征;进一步又研究了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与住宅价格的空间关系,以及与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为,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空间变化趋势与商品房价格的空间分异以及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空间偏好具有相似性,即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高的地区商品房价格也相对较高,也是居民居住空间偏好地区。
张文忠刘旺孟斌
关键词:居住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区位条件住宅价格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被引量:464
2005年
利用中国1952~2000年各省区的人口、土地利用和人均GDP等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可利用土地、人口和GDP总量的空间中心计算表明,空间中心统计是一种简单有效刻画要素空间分布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不失为一种深入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的重要和有益的方法.对不同年度的Moran's I和Local Moran I的分析也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