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剑

作品数:4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黄土高原
  • 4篇旱区
  • 4篇干旱
  • 4篇半干旱
  • 3篇土壤干燥
  • 3篇土壤干燥化
  • 3篇干燥化
  • 2篇苜蓿
  • 2篇黄土高原半干...
  • 2篇干旱区
  • 2篇半干旱偏旱区
  • 2篇半干旱区
  • 2篇草粮轮作
  • 1篇玉米
  • 1篇水分
  • 1篇土壤干层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紫花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4篇孙剑
  • 4篇王学春
  • 4篇李军
  • 3篇方新宇
  • 3篇王美艳
  • 3篇李军
  • 2篇任晶晶
  • 1篇胡伟
  • 1篇陈豫
  • 1篇李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与粮草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被引量:26
2009年
实地测定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和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深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和粮草轮作对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苜蓿连作1a、5a、8a和12a等4类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值为6.6%,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702.8mm,平均土壤干燥化速率147.1 mm/a,达到强烈干燥化程度,苜蓿连作5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000cm,苜蓿连作8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360cm,苜蓿草地合理利用年限为7a。(2)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并轮作4~7a和25a粮食作物等5类粮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介于6.74%~11.95%,土壤贮水量恢复值介于210.6~887.3mm,平均土壤水分恢复速率为80.8mm/a。轮作6a后粮田土壤干层轻度恢复程度以上深度达到1000cm。通过粮草轮作使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需要13a以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宜的粮草轮作模式为:7a苜蓿→13a粮食作物。
王美艳李军李军孙剑王学春方新宇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粮草轮作
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模拟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实地调查和EPIC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不同草粮轮作模式的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多年生苜蓿地和苜蓿翻耕后种植粮食作物农田0~10m土层土壤湿度调查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P<0.01),相对均方根误差在0.05~0.16,相对误差均低于10%;模拟与实测的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趋势一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地深层土壤干层恢复难度较大,在种植苜蓿期间应避免8~10m土层土壤湿度降到5.7%以下.苜蓿地适宜种植年限为4~6a,最长不应超过8a.苜蓿翻耕后适宜采用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轮作模式进行土壤水分恢复,32~33a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
王学春李军李军方新宇孙剑
关键词:黄土高原草粮轮作土壤水分EPIC模型
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粮食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被引量:35
2009年
该文测定和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以及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0~1000cm深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增加,3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深度达到760cm,6、7、10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深度均超过1000cm,6年生苜蓿地1000~1500cm土层仍为干燥层,土壤平均湿度为9.68%;采用草粮轮作能明显减小苜蓿草地干层的厚度和范围,0~1000cm土壤水分较10年生苜蓿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轮作2、6、8、12和18a粮田平均土壤水分恢复速率25.2mm/a,年均累积恢复土层厚度123.1cm,0~300cm土层水分恢复程度较高,且轮作年限愈长,土壤水分恢复效果越好,轮作18a粮食作物后0~660cm土层土壤水分恢复量达到了531.1mm;苜蓿草地适宜翻耕年限为5~6a,且6年生苜蓿草地0~1000cm土壤水分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需要23.8a,该地区适宜的苜蓿-粮食轮作模式为"5~6年生苜蓿→24年粮食作物"。
孙剑李军李军王美艳王学春方新宇
关键词:草粮轮作半干旱偏旱区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动态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为了寻求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大田作物及其合理的施肥水平,为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1960-2000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和春小麦产量变化和深层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连作条件下春玉米和春小麦产量均随降水量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产量波动性春玉米明显大于春小麦;(2)与连作春小麦相比,春玉米田0-7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土壤干燥化速度较快;(3)随肥力水平的提高和作物连作年限的延长,农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无肥、低肥、中肥、高肥处理下春玉米田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9年、第6年、第8年和第6年后分布于2-3,2-3,2-4,2-4m土层,春小麦田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11年、第8年、第6年和第8年后分布于2-3,2-3,2-3,2-4m土层,此后仅0-2m土层土壤湿度随降水量发生年际变化;(4)从产量稳定性、土壤干燥化程度和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固原旱地适宜于种植春小麦,适宜的施肥量范围为N60~90kg/hm2和P2O530~45kg/hm2。
胡伟李军李军孙剑陈豫王学春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粮食作物WINEPIC模型土壤干燥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