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中伟

作品数:16 被引量:8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5篇心肌
  • 4篇心肌梗死
  • 4篇梗死
  • 4篇光学相干
  • 4篇光学相干断层
  • 4篇光学相干断层...
  • 4篇病变
  • 4篇成像
  • 3篇心肌梗死患者
  • 3篇血管
  • 3篇预后
  • 3篇支架贴壁不良
  • 3篇贴壁
  • 3篇介入
  • 2篇电图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动脉介入

机构

  • 1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孙中伟
  • 8篇慕朝伟
  • 7篇吴永健
  • 6篇俞梦越
  • 6篇唐熠达
  • 6篇杨跃进
  • 6篇钱杰
  • 6篇许亮
  • 5篇徐波
  • 4篇陈珏
  • 4篇叶绍东
  • 4篇王天杰
  • 4篇李琳
  • 4篇袁晋青
  • 4篇彭屹
  • 4篇乔树宾
  • 4篇杨伟宪
  • 3篇刘小宁
  • 3篇高展
  • 3篇邱洪

传媒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中国生物医学...
  • 3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方法评价重叠药物洗脱支架贴壁情况
2014年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方法评价介入术后即刻重叠药物洗脱支架(DES)贴壁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介入治疗中靶病变同时植入2枚或以上同种DES,存在重叠支架节段,且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的26例患者资料(DES共57枚,重叠支架节段31处),其中靶病变植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8例,植入紫杉醇洗脱支架(PES)6例,植入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12例。支架丝贴壁不良定义为支架丝与血管内壁分离,即OCT测量支架丝表面至内膜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支架丝及涂层厚度加OCT分辨率。比较重叠DES节段与相邻单层节段术后即刻贴壁情况,亚组分析比较三种不同DES间贴壁情况。结果术后即刻支架丝总贴壁不良率为(8.20±6.26)%,其中重叠DES节段贴壁不良率为(26.87±9.04)%,明显高于相邻单层节段(6.09±4.61)%(P<0.05)。亚组分析显示,SES单层支架节段和总贴壁不良率均高于PES和ZES((11.37±3.11)%比(5.69±2.97)%和(4.99±3.03)%,(16.49±3.74)%比(9.57±4.07)%和(7.86±3.22)%,P均<0.05)。结论 DES重叠节段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率明显高于相邻单层节段,重叠支架中SES贴壁不良率高于PES和ZES。
刘小宁杨跃进王天杰吴永健陈珏乔树宾袁晋青钱杰唐熠达杨伟宪俞梦越慕朝伟高展徐波孙中伟许亮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支架贴壁不良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方法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即刻贴壁不良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局部特征、支架因素及介入操作因素对介入术后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介入治疗前、后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50例患者资料。介入术前OCT检查评价冠脉病变局部特征(包括:血栓负荷、钙化程度、不稳定斑块即薄帽纤维粥样瘤(TCFA)、夹层、病变累及象限、病变长度、狭窄程度),术后即刻行OCT评价支架贴壁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分析支架丝30390个,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为(6.63±4.3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西罗莫司支架(β系数5.3%,P<0.001)、钙化(β系数1.9%,P=0.002)与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呈正相关。而后扩张压力(β系数-0.2%,P=0.021)与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西罗莫司支架、钙化程度重可增加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而术后球囊扩张可减少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的发生。
刘小宁杨跃进王天杰罗晓亮吴永健陈珏乔树宾袁晋青钱杰唐熠达杨伟宪俞梦越慕朝伟高展徐波孙中伟许亮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支架贴壁不良
应用切割球囊联合单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评价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自2012-01至2014-01我院心内科113例住院患者,共121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切割球囊对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分别进行预扩张处理后,再对主支血管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9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2.12±1.07)mm和(3.24±0.87)mm,分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1.44±0.73)mm和(1.82±0.6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手术成功率为100%。入选患者中11处(9.1%)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近端夹层,5处(4.1%)分叉病变出现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其中1处(0.8%)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闭塞。平均随访时间(8.3±3.1)个月,其中1例(0.8%)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无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对治疗分支血管存在明确病变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赵杰吴永健钱杰俞梦越滕思勇罗彤宋光远孙中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分叉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被引量:1
2018年
背景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是一种有致死风险的介入术后晚期并发症,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23例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相关的VLST靶病变。方法入选VLST患者23例(18例DES,5例BMS),介入治疗前于靶病变处行O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至发生VLST的持续时间BMS组明显长于DES组[(112.00±51.36)个月vs(41.39±19.64)个月,P<0.001]。BMS组新生内膜厚度大于DES组[(0.33±0.24)μm vs(0.26±0.22)μm,P<0.001]。23例VLST靶病变中,OCT明确观察到支架内新生内膜含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18例(78.26%),支架内再狭窄15例(65.22%)。新生内膜破裂15例(65.22%),DES组与B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6%vs 100%,P=0.07),破裂位于最小管腔面积处13例(56.52%)。存在无内膜覆盖支架丝17例(73.91%),DES组高于BMS组(88.89%vs 20%,P=0.008)。同时存在新生内膜破裂和无内膜覆盖支架丝8例(34.78%)。与无新生内膜破裂相比,有新生内膜破裂病变更易出现TIMI血流<3级(60.00%vs 12.50%,P=0.038)。结论本支架内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至内膜破裂在BMS和DES相关的VLST病变中均普遍存在,且DES早于BMS。新生内膜延迟愈合在DES相关的VLST靶病变中较为多见。
刘小宁杨跃进王天杰吴永健陈珏乔树宾袁晋青钱杰唐熠达窦克非杨伟宪俞梦越慕朝伟徐波孙中伟许亮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介入治疗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的AMI患者33例,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PCI治疗效果。结果 33例左主干病变所致AMI患者男30例,女3例;平均年龄(60±13)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4例(42.4%),病变位于左主干远端及分叉部位28例(84.8%),左主干合并1~3支病变31例(93.9%),SYNTAX评分为(22±7)分,就诊时即出现心源性休克3例(9.1%),术中死亡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4例(12.1%)、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例,院内病死率3.0%(1/33),1例随访期间死亡,1年内病死率为6.1%(2/33)。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45.4%(15/33)。根据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总的MACCE发生情况分为2组,发生MACCE组15例,未发生MACCE组18例,发生MACCE组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比例低于未发生MACCE组[13.3%(2/15)比50.0%(9/18)],冠状动脉解剖SYNTAX评分高危(≥32分)比例高于未发生MACCE组[20.0%(3/15)比0.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主干病变所致AMI病情危重,易伴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等合并症。冠状动脉病变复杂及时行PCI治疗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基线SYNTAX评分≥32分和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与MACCE事件发生率高有关。
叶绍东祁雨孙中伟赵冬云李萍唐熠达李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左主干
血管内超声指导前向主动真腔寻径(IVUS-ATS):一种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创新技术被引量:16
2019年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难以攻克的最后堡垒。过去10余年,经过全球顶尖介入专家团队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专用器械的研发、更新和不断完善,国际广泛学术和技术交流,已经形成了前向技术为主,逆向技术为辅的CTO处理策略与流程(图1)。
杨跃进宋雷李向东钱杰窦克非慕朝伟崔锦钢赵杰高立建尹栋李昂孙中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内超声
QT间期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心电图中的QT间期主要反映了心室复极化的时程,而QT间期的变异蕴含了心室复极变化的重要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对研究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针对QT间期自动检测算法、QT离散度分析和QT变异性分析,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孙中伟彭屹
关键词:QT间期自动检测算法QT离散度分析
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首次用于人体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四年临床随访结果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n=30)和队列2(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李崇剑徐波宋雷俞梦越颜红兵邱洪慕朝伟崔锦钢管常东孙中伟乔树宾高润霖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ACEF评分对75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ACEF评分对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短期临床获益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月在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并行直接PCI患者104例,依据患者入院时ACEF评分分为低中危组18例,ACEF评分0.97~1.27(1.18±0.09)分,高危组86例,ACEF评分1.28~4.30(1.63±0.05)分。主要结局是30d全因病死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低中危组和高危组与结局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价ACEF评分系统预测30d及1年病死率。结果低中危组脑梗死、LVEF明显高于高危组[33.3%vs 8.1%,P=0.003;(64.8±6.3)%vs(50.8±8.6)%,P=0.001],年龄、身高、男性[(76.1±1.9)岁vs(78.3±3.6)岁,P=0.001;(1.6±0.1)mvs(1.7±0.1)m,P=0.048;38.9%vs67.4%,P=0.023]明显低于高危组。ACEF评分系统预测30d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69和0.68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危组30d和1年死亡风险与低中危组无显著差异(HR=1.251,95%CI:0.151~10.387,P=0.430;HR=0.836,95%CI:0.177~3.935,P=0.820)。结论基于临床变量的ACEF评分对于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缺乏进一步危险分层和评价预后的能力。
叶绍东李琳孙中伟胡小莹丰雷慕朝伟邱洪吴永健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血管成形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GRACE评分对75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系统对75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短期临床获益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1-11至2014-01之间,104例75岁以上以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GRACE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低中危组72例[GRACE评分112~154(136.5±10.6)分],高危组32例[GRACE评分155~202(167.8±12.3)分],比较两组间基线差异及结局,主要结局是1年全因死亡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RACE评分系统预测1年死亡率的价值。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低中危组和高危组与结局的相关性。结果:GRACE评分系统预测1年死亡的ROC检验曲线下面积0.788,敏感性70.0%,特异性84.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RACE评分高危组1年死亡风险明显高于低中危组(HR=5.75,95%CI:1.486~22.256,P=0.0113)。生存曲线分析示GRACE评分高危组1年死亡率明显高于低中危组(21.9%vs 4.2%,log-rank检验P=0.0039)。结论:针对老年急性STEMI患者,GRACE评分系统可以进一步区分低中危和高危人群并具有预测1年临床预后的作用。
叶绍东李琳王斯佳孙中伟邱洪胡小莹丰雷慕朝伟杨跃进吴永健
关键词:心肌梗死老年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