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辉

作品数:20 被引量:66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叙事
  • 3篇无名
  • 3篇无名氏
  • 3篇革命叙事
  • 2篇动脉
  • 2篇心理
  • 2篇心理艺术
  • 2篇叙事模式
  • 2篇艺术
  • 2篇生命
  • 2篇题材
  • 2篇题材小说
  • 2篇左翼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文学经验
  • 2篇小说
  • 2篇美学
  • 2篇互文
  • 2篇互文性

机构

  • 12篇东莞理工学院
  • 8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8篇姜辉
  • 1篇李石
  • 1篇刘清霞

传媒

  • 2篇当代文坛
  • 1篇商业时代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晋阳学刊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东莞理工学院...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科教文汇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北方药学
  • 1篇时代文学(上...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苦难的代价——论十七年革命叙事中的成长模式
2014年
在十七年的革命文本中,"成长"无疑是一种值得瞩目的叙事现象。这类成长叙事通常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基本线索,叙述其"成长"的艰难,藉此表现革命英雄从"天真"走向"经验"的艰巨历程。其成长模式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意义在于:革命者的成长既是个体生命成长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成长寓言。
姜辉
关键词:生命
跨越时空的生命融通——略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无名氏创作的审美影响
2009年
对于无名氏的研究,人们通常只注意他的生命哲学或文体特色,而鲜有对其思想和创作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因此,从心理艺术、美学情致以及观念表达三个方面阐述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无名氏创作的影响便成为无名氏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姜辉
关键词:无名氏心理艺术
“红色经典”的叙事模式与左翼文学经验——20世纪20-60年代革命叙事的互文性考察
本篇论文以互文性作为理论视角,发掘“红色经典”叙事规范形成的历史规律性。论文主要选取左翼时期、解放区时期以及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文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力求以左翼文学文本与“红色经典”文学文本间的...
姜辉
牺牲的意义——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死亡美学被引量:1
2014年
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文本中,对死亡的言说大致有三种模式,即战场牺牲、狱中就义和以身殉公,其对死亡情境的叙述也与左翼文学构成了明显的互文性,并形成新的意义阐释空间。因此,在革命话语的价值体系和叙述机制中,革命的牺牲被寄寓了复杂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目的,而死亡意义也在被赋予历史的正义价值后,上升为被后世仿效的道德理性而获得了在更广阔的意义空间的延伸。
姜辉
关键词:十七年小说牺牲献祭
寻找失落的灵魂——浅论城市精神的文化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从表面到内在显示出的一种地域性的群体精神。城市精神之于一个城市的形象,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鲜明体现,并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目前城市形象的同质化,是由城市精神支撑的城市人文个性的丧失所造成的。因此,对于当今社会的城市形象塑造,必须考虑到城市"人"的最本质的持续的需求。
姜辉
关键词:城市形象文化
论周作人的诗歌理论被引量:1
2008年
学术界关于《蕙的风》评论甚为熟悉,但对周作人在诗歌理论上的建树及影响,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实际上,周作人在诗的"形式与借鉴融合"方面主张诗歌语言、形式的解放,关注诗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在重视"诗体大解放"之余,更关注诗歌的建设,注重对中西文学传统的借鉴与新变,而在"诗之情"方面则关注诗歌的言情特质,诗情的层次和特点;在"诗的读解"方面,则详细考察诗歌的读解基础、原则和具体化问题。总之,周作人不仅对整体的诗歌理论进行了深刻思考,同时也对新诗的初创、建设和深入做出了贡献。
姜辉黎保荣
关键词:诗歌理论诗情读解
“启蒙”的身份错位与“文艺大众化”问题
2015年
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作为传播行为的一对主客体,其交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为革命文本中的革命主体身份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答案,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建设,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此起彼伏、沉浮交错的。同时,"启蒙"活动主客体的每一次身份转换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转型的完成。而在整个历史运行过程中,知识分子与工农的角色置换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复杂纠缠发人深思,需要进行梳理与探讨。
姜辉
论台湾当代散文“自然写作”的解构与建构
2009年
台湾的自然写作体现了台湾作家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切与焦虑,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但是学界对于台湾当代散文的"自然写作",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生态视野切入,论述台湾当代散文"自然写作"的兴起与发展及其解构性与建构性。
姜辉
关键词:台湾当代散文自然写作解构性建构性
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被引量:29
2007年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从表面到内在显示出的地域性群体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鲜明体现,并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目前城市形象的同质化,是由城市精神支撑的城市人文个性的丧失所造成的。因此,对于当今社会的城市形象塑造,必须考虑到城市“人”的最本质的持续的需求。
姜辉
关键词:城市形象文化
政治美学视域下的“文革”叙事——以《班主任》、《芙蓉镇》和《棋王》为研究文本
2014年
政治美学立足于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背景,力求从政治—美学—文学的多维角度,在社会、文化等意义上,对新时期文学研究展开更多元的阐释。《班主任》、《荚蓉镇》和《棋王》作为新时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既有着对"文革"时代的控诉揭发和深刻反思,也有着某种自觉的对现实政治的脱离,但是它们都保留了"文革"时代的政治记忆。以政治美学的理论视角切入这三篇小说的"文革"叙事,不仅可以窥见"文革"政治运动对民众心理的影响,即国家权力通过可感知的审美形式——政治符号、政治行为、政治话语,对个体情感结构进行塑造;同时,也可看到国家政治权力运动如何强有力地影响着新时期作家的小说叙事,时代政治对经历过"文革"的作家有着抹不掉的情感记忆。
姜辉李石
关键词:政治美学《芙蓉镇》《棋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