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玉琴

作品数:30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叙事
  • 5篇诗学
  • 5篇文学
  • 4篇小说
  • 4篇写作
  • 3篇政治
  • 3篇诗歌
  • 2篇代文
  • 2篇叙事传统
  • 2篇盛唐
  • 2篇诗经
  • 2篇诗学理论
  • 2篇抒情
  • 2篇思潮
  • 2篇启蒙
  • 2篇文本
  • 2篇文化
  • 2篇文学思潮
  • 2篇先锋诗
  • 2篇现代文

机构

  • 23篇上海外国语大...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0篇姜玉琴
  • 2篇乔国强
  • 2篇丁帆
  • 1篇李玫
  • 1篇张晓晶
  • 1篇贾丽萍
  • 1篇乔世华
  • 1篇刘晓蕾
  • 1篇武善增
  • 1篇李玲
  • 1篇傅元峰

传媒

  • 4篇上海大学学报...
  • 3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南方文坛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齐鲁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文史哲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复旦外国语言...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国际比较文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历史的两种叙事——从90年代先锋诗人阵营内部的论争、分裂谈起被引量:1
2013年
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人的文学史意识空前高涨,有不少诗人都自备了详细的"创作活动年表";有的诗人明确提出要为文学史写作;更多的诗人由于不满学院派批评家的规范尺度和审美准则,在创作之余更是直接介入到理论批评的写作以及诗选集、诗论集的编纂、出版工作之中。90年代的当代先锋诗坛,诗人们上演了一场"自己的诗歌自己做主"的戏。诗人们这种直接参与到理论研究以及文学史写作中的热忱,大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当代先锋诗歌的研究格局。
姜玉琴
关键词:先锋诗人诗歌史
革命、政治和先锋派——论中国当代先锋主义文学思潮的转向
2013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先锋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即用"革命性"、"政治性"来阐释文学的先锋性。这个转向值得注意,它不但关系到对先锋派文学的理解,也关系到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的再评价问题,甚至还关系到文学如何发展的问题。在西方20世纪的文学传统中,由于有一个强大的艺术传统在暗中发挥作用,所以即使有些文学流派向政治敞开了心怀,也依旧改变不了文学的总体流向。但在中国政治性原本就大于文学性的文学语境中,如果完全用先锋派中的革命性、政治性来取代了先锋派中的艺术自律性的话,就会使当代文学重新成为政治、革命的附庸。
姜玉琴
关键词:政治先锋派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诗学美学基点论——建构历程的检讨与中西诗学内在美学架构
2000年
从《尚书》到《人间词话》 ,中国诗歌理论经历了上千年历史淘洗 ;新诗在中西两种不同诗歌理念的冲撞与交融中也差不多走过了一个世纪。面对中西这样两套极为丰富的文化系统 ,中国新诗非但没有建立起应有的理论秩序和准则 ,甚至对所发生过的诗歌现象也没有做出系统的、具有说服力的总结 ,致使中国新诗(理论与创作 )一直游离在两栖边缘的缝隙里 ,没有自身的基点与坐标。中国现代诗学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激流中确立并建构其价值体系 ,这是自五四以来新诗理论界共同达成的文化理念。流行已久的“嫁接论”和“移植论”这两种建构论观点均有缺陷。基于西方当代文学思想的复杂性和国内目前诗学的研究现状 。
姜玉琴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学意象
两种文化的隐喻──鲁迅的“狂人”与尼采的“超人”被引量:11
2001年
姜玉琴
关键词:民族立场国民劣根性古碑文化类型
《丰乳肥臀》中的“东方主义”写作策略被引量:1
2015年
所谓的东方主义,用最简单、通俗的话说就是,西方人视域中的东方人(中国人)。这就意味着东方人或者说中国人的本真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得和西方人心目中所构想出来的那个影像相吻合。这个影像的形态基本上可以用"东亚病夫"形容。"东亚病夫"这个词比较暧昧,
姜玉琴
关键词:东方主义写作策略情感过滤性无能
阴阳文化与儒道诗学被引量:3
2008年
中国的儒、道诗学发源于阴阳文化传统,是一种与宇宙观念紧密相关的诗学形式。一般说来,阴阳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中国的诗学理论将看上去极为不同的两种文化类型相并存,即张扬阳刚之气的儒家与崇尚阴柔之美的道家构成了中国诗学传统的阴阳两极,并在整体上维护着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平衡发展;二、儒、道两家在历史史观与价值取向上截然相反,但在艺术观念方面却都是以"中和"、"和谐"为其至上的境界;三、儒、道两家在艺术上尽管都以"和谐"为上,可由于两者是在"道"的不同层面与范畴内谋求发展,所以在思想领域内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流。
姜玉琴
《诗经》文本与诗学原型被引量:6
2001年
先秦文学中存在着两个《诗经》文本 ,一个是被“误读”了的文献学文本 ,另一个是被“遮蔽”了的文学艺术性文本。因而 ,在此基础上所萌芽、发展起来的先秦诗学 ,实际有两条相应的线索可供使用与承继 ,即《诗经》文献学研究与《诗经》本体论研究。但无论是“五四”以后的学者 ,还是“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者 ,大都是把研究基点建立在《诗经》文献学基础上 ,或者说是把对《诗经》“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误读”现象 ,当成了唯一合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却简单化、庸俗化了孔子那条强调文学性《诗经》的重要研究途径 ,从而导致了本真面目的《诗经》与研究框架中的《诗经》。
姜玉琴
关键词:抒情孔子《诗经》
从唐诗看古代诗歌的“无我”创作范式
2017年
人们一向认为古代诗歌除了在形式上有所讲究之外,是不甚讲究其内在创作审美规则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规则似乎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可一时又觉得很难从中总结、提炼出来。本文通过对唐诗文本的考察,加之参考历代诗学家对唐代诗歌的认识与总结,认为以唐诗为代表的古代诗歌中的确存在有一个创作范式。这个范式大致可以命名为以"景"喻"情"的"无我"范式。把"我"隐喻到"景"中的创作范式出现在古诗中绝非偶然,它与古人那博大而雄浑的宇宙意识紧密相关。
姜玉琴
关键词:古代诗歌创作范式
本体论批评的形成——从孔子对《诗经》的编订与评价谈起
2009年
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学理论家的孔子,在对《诗》的理解与评价过程中充满着一种从实用到艺术,从功利到文本的二元对立性:一方面,认同诗言志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又极力肯定诗的"缘情"作用。前者是他顺应时代风气的表现,后者是他对诗歌的真实理解。但是在选诗与评诗的标准上,他还是以缘情与艺术性为上:首先,孔子是极力肯定诗的"缘情"作用,并把诗歌的抒情性置于首位的,应该说,这是孔子文体觉醒的最突出标志;其次,是以艺术成就的高低为准而不管其社会影响和地位。兴、观、群、怨的提出,标志着孔子对包括各种功能在内的诗歌文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即把诗歌从文体性质(抒情性)到功能特征(反映社会和情感)以及创作心理(不平则鸣)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时至今日的诗学体系建设也没有超出这个框架范畴。孔子文学艺术思想的出现,不但标志着中国本体论批评的觉醒与建立,而且还对中国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姜玉琴
关键词:孔子《诗经》中庸兴观群怨本体论
新时期诗学的探路者——吴思敬诗学理论初探
2007年
当代人评价当代人或许会有误差的存在,但由于都是历史的亲历者,所以又会有不同于后人的真实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认为吴思敬是新时期以来近三十年诗歌历史中最为重要的批评家之一。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诗歌历史,是一段飞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时至今日,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语境来整合、梳理这段并不太长,但却屡受组合、分化、再组合、再分化磨砺的诗歌历史。
姜玉琴
关键词:诗学理论当代人批评家分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