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伟

作品数:31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23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文学
  • 8篇小说
  • 5篇长篇
  • 4篇代文
  • 4篇当代文学
  • 4篇保护模块
  • 4篇长篇小说
  • 3篇中国当代文学
  • 3篇诗学
  • 2篇电损耗
  • 2篇新世纪文学
  • 2篇延时
  • 2篇输出功率
  • 2篇输出模块
  • 2篇数字式
  • 2篇前面板
  • 2篇自适
  • 2篇自适应
  • 2篇阻抗
  • 2篇作家

机构

  • 26篇吉林大学
  • 5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工商学院
  • 1篇宜春职业技术...

作者

  • 31篇唐伟
  • 4篇霍佳雨
  • 4篇高博
  • 3篇孟繁华
  • 2篇李凡
  • 2篇李志军
  • 2篇郭玉彬
  • 1篇孙正聿
  • 1篇吴霞
  • 1篇张翼飞

传媒

  • 3篇党政干部学刊
  • 3篇湖南工业大学...
  • 2篇南方文坛
  • 2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小说评论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化工学院...
  • 1篇海南广播电视...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三峡论坛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看到他们曾经看到的世界——评李浩的长篇小说《父亲简史》
2014年
以美学形态的叙事文本来塑造家族历史中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人物群像,并以此来重新考量"文化父亲"对于我们今天的价值和意义,已然成为当下不少小说作家的一种艺术追求,李浩及其长篇小说《父亲简史》便是如此。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重在于探寻其"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独特的审美意义。
孟繁华唐伟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长篇小说艺术形式
一种程控式高效率激光泵浦源模块
本发明的一种程控式高效率激光泵浦源模块属于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结构有有激光器模块(1)、功率控制模块(2)、模数转换模块(3)、温度控制模块(4)、单片机(5)、程控模块(6)和前面板(7);所述的功率控制模块(2)的主...
霍佳雨唐伟莫思铭高博郭玉彬李志军邵珠峰
文献传递
小说湖南与当代中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政治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危机,让劫后余生的中国改革势在必行。莫应丰与古华两位湖南作家分别以《将军吟》、《芙蓉镇》两部长篇小说传递了“改革”中国的早期先声:前者在社会主义政治危机层面回应...
唐伟
关键词:湘楚文化
文献传递
在“野”的旗手与恶作剧诗学——莫言的写作姿态与小说趣味
2013年
莫言的小说创作借"作为老百姓写作"之名,极力张扬作家主体性,在此名义下,不仅作家恶作剧的写作姿态充分合理化,其重口味的恶作剧故事情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某种标志性的文学招牌。莫言以其充沛的想象力与创作力,开创了一种个性鲜明的恶作剧诗学。
唐伟
关键词:野性恶作剧趣味
那一代人的“怕”与“爱”——论《雷雨》的情感伦理被引量:1
2015年
畸形的爱与非常态的怕,在《雷雨》的诗性悲剧构成中起到一种结构性作用,依话剧的剧情发展来看,两相融合交织而成的爱—怕情结,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枢纽。爱、嫉妒、怕等三重情感的混合交织,让蘩漪最后沦为了一名有着"复杂人性、充满魅惑性的魔鬼"。当怕和爱的纠缠失控之后,作为人之根本性的"药"的宗教救赎也就成为可能。
唐伟
关键词:《雷雨》
烟火人间,白水生香——鲁敏近期中短篇小说综论被引量:3
2013年
在《爱战无赢》《戒指》《博情书》等长篇小说之后,品读鲁敏的《伴宴》《不食》《死迷藏》《字纸》等中短篇近作。我们依然能隐约感觉到鲁敏对人间“暗疾”的某种偏好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伴宴》《不食》《死迷藏》《字纸》等小说,延续了鲁敏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精神走向:以某种特殊的生理“癣好”或乖戾的心理“暗疾”来隐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换言之,鲁敏的中短篇小说,不唯是简单地叩问光隆陆离的现代陡,或回归原初素朴的传统,而是触及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某种进退失据、两难两可的特殊体验。
张翼飞唐伟
关键词:中短篇小说烟火综论长篇小说
“树人”与“成仁”——鲁迅与孔子人伦观比较
2013年
以传统观点视之,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君子人格独立追求的现代显形;而以今人视角来看,孔子的成仁思想,则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光辉。鲁迅与孔子关于人以及人伦的思考着眼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唐伟
关键词:立人孔子
“于无声处听惊雷”——2014年湖南小说综述被引量:2
2015年
纵观2014年神州文坛,各省市文学力量大多仍延续以往以"军团"形式集结亮相的方式,而原来作为地方文学军团主力先锋的文学"湘军",反倒显得相对沉静寂寥。这些湖南小说家们正归于韬光养晦的积累沉潜,从这一意义上说,湖南文学倒是真正进入了一种绚烂过后归于平静的"新常态"。但也恰恰是在这样一种"无声"的"新常态"中,我们看到了湖南文学的希望。2104年的湖南小说,名家老将力作频出,新人新秀不甘人后,"湘楚凤凰"踏曙光振翅,引来"惊雷"阵阵,大有浴火涅槃之势。
唐伟
关键词:文学湘军小说
从哲学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孙正聿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2013年
作家的创作跟他的生活境遇、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哲学理念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应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定位,同时,还应用"时代性"来衡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学则是时代精神的敏感神经;哲学有贴近科学的一面,但它又和文学一样是关于"人"的学问,一样是在讲它对人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文学,可以更为理性地思考文学的本质,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功能。
孙正聿唐伟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幸存者手记:灾难见证与情感记忆——论巴金《随想录》的写作意向
2014年
《随想录》的写作,既不同于一般的散文书写,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回忆录。作为一名幸存者,巴金的历史见证者的角色意识,决定了《随想录》的写作面向。《随想录》中,巴金忏悔的向度并不是线性的突进,而指向的是灵魂的安妥,即在肯定—否定—肯定的往复辩难过程中展现人性的真实。巴金以一个幸存者的姿态强调友谊之于他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可以说,那些停靠在他记忆深处的亡灵构成他写作《随想录》最重要的内驱力。
唐伟
关键词:《随想录》幸存者情感记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