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体外循环
  • 18篇外循环
  • 10篇动脉
  • 8篇手术
  • 7篇体外
  • 6篇主动脉
  • 5篇胸主动脉
  • 5篇胸主动脉瘤
  • 5篇深低温
  • 5篇主动脉瘤
  • 5篇外科
  • 4篇心脏
  • 4篇体外循环管理
  • 4篇外科治疗
  • 4篇灌注
  • 3篇低温停循环
  • 3篇上腔静脉
  • 3篇上腔静脉逆行...
  • 3篇深低温停循环
  • 3篇停循环

机构

  • 29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9篇唐令凤
  • 25篇杨康
  • 17篇张玉霞
  • 16篇廖克龙
  • 11篇王明荣
  • 11篇王海东
  • 9篇曾会昌
  • 7篇杨军民
  • 6篇连丽红
  • 6篇熊刚
  • 6篇张伟
  • 5篇刘铭
  • 3篇吴蔚
  • 3篇谭文峰
  • 3篇李军
  • 2篇谭文锋
  • 2篇刘才仟
  • 2篇陈娅
  • 1篇夏梅
  • 1篇毕敏

传媒

  • 13篇重庆医学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6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验剂量抑肽酶致体外循环重度过敏性休克1例被引量:5
2002年
唐令凤王明荣王海东杨康连丽红毕敏
关键词:体外循环重度过敏性休克
低温体外循环病人蛋白C系统变化及意义
2002年
目的 探讨低温体外循环病人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 2 0例低温体外循环病人 ,于转流前、转流中、转流结束后即刻 ,转流后 5h ,术后第一天分别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游离蛋白S、D 二聚体抗原水平及蛋白C活性。结果 转流中 ,转流结束后即刻 ,转流后 5h ,术后第一天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 二聚体水平较转流前显著增高 ;血浆游离蛋白S水平及蛋白C活性较转流前显著降低。结论 蛋白C系统紊乱可能与低温体外循环病人纤溶活性增强及出血倾向有关。
谭文锋杨康杨军民王明荣曾会昌廖克龙唐令凤张玉霞
关键词:低温体外循环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体外循环围术期微量元素浓度变化的动态观察
2002年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病人血清铜、锌、铁、镁、硒浓度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 3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相血清铜、锌、铁、镁、硒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血清铜在转流结束时最低 ,术后第二天恢复 ;血清锌在术后第一天降至最低 ,于术后第五天恢复 ;血清铁在术后早期升高 ,继而下降且较长时间不能恢复 ;血清镁在转流结束后降低 ,术后第三天恢复 ;血清硒术后降低明显 ,恢复较慢。结论 术前预防性地补充某些微量元素 ,可能有益于病人更好地耐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熊刚张莉唐令凤杨康杨军民
关键词:体外循环围术期微量元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上腔静脉逆行灌注在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中的作用
唐令凤杨康张玉霞廖克龙王海东
体外循环中持续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 (CPB)中持续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O2 )监测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  96例心脏直视手术CPB中采用BaxterBentleyOXYSATMeterSM 0 2 0 0连续监测SvO2 的动态变化。分析灌注流量、吸入氧浓度、温度等对SvO2 的影响。结果 CPB期间SvO2 值在复温期较降温和低温期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温度下降后明显降低灌注流量 (Q) (P<0 .0 5 ) ,SvO2 稳定在正常范围 ,复温期明显增加灌注流量 ,而SvO2 仍明显低于降温和低温期 ,SvO2 与流量Q显著相关 (r =0 .5 2 6 0、P <0 .0 5 ) ;为维持SvO2 在正常范围 ,使用膜肺病人的氧浓度 (FiO2 )在降温期可明显减低 (P <0 .0 1) ,复温期可明显增加(P <0 .0 1) ,即所需FiO2 与体温呈正相关 (γ =0 .96 38、P <0 .0 5 ) ;SvO2 与MAP无相关性 (rT =0 .1784rMAP =0 .5 0 4 8、P均 >0 .0 5 )。结论 SvO2 是衡量CPB中组织氧供需平衡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连续监测SvO2 的动态变化可作为CPB中管理Q、FiO2 、Hct。
唐令凤杨康张玉霞杨军民连丽红王海东
关键词:体外循环温度吸入氧浓度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肺辅助循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总结7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肺辅助循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10月,对7例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ECMO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动脉插管行ECMO支持治疗,期间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呼吸指标稳定.结果 ECMO支持时间20~48 h,平均32 h,患者建立ECMO后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均有明显好转.其中5例患者顺利脱机,不能脱机的2例中1例在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大,ECMO流量较大的情况下仅能维持较低血压,而后心跳停止不能恢复.1例因患者肺受损严重,ECMO治疗效果不佳,肾功能衰竭,最后放弃治疗.结论 ECMO是救治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的重要心肺辅助循环的有效手段.正确掌握其适应证、选择转流方式、良好的管理才能提高ECMO的成功率.
陈娅唐令凤刘才仟杨康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作用体外循环心肺功能衰竭
严重胸外伤急救的护理体会被引量:6
2000年
唐令凤
关键词:严重胸外伤急救护理ISS评分
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2月至2005年10月31例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1.3岁。主动脉根部瘤和升主动脉瘤20例,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8例。施行经典Bentall手术21例,其中合并室缺修补1例,二尖瓣成型2例,二尖瓣置换2例;施行改良Bentall手术4例。施行Wheat手术3例。Stanford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3例均施行破口段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结果无住院期死亡,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13~46d,平均16.4d。随访1~63个月[平均(21±18.5)个月]。术后2年猝死1例,死因不明。1例于术后半年发现主动脉肺动脉瘘1例。1例StanfordB型急性夹层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发现人造血管远端吻合口内膜出现破口,经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愈。结论胸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能够安全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个体化的外科策略和手术方法、精确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杨康廖克龙王明荣曾会昌张伟熊刚王海东李军谭文峰刘铭吴蔚唐令凤张玉霞
关键词: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总结3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5月3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资料,其中合并高血压17例,合并糖尿病5例。急诊搭桥3例。单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25例,左主干狭窄3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CABG34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4例,同期3例用美国Eclipse心肌激光打孔仪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平均每例搭桥2.8支。结果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例,胸骨哆开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无远期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26例,明显减轻10例。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安全的手术,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廖克龙杨康张伟熊刚王海东唐令凤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围手术期
深低温停循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体外循环开始后经血液和体表降温至鼻咽温 14 .4~ 2 0℃ ,停止体外循环 ,2例患者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 ,时间分别为 2 1、36min。结果  5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 16 9~2 30min ,停循环时间 14~ 6 2min ,全麻清醒时间术后 3h 5 5min~ 4h 35min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脑保护安全、有效 ,同时辅以选择性脑灌注可延长深低温停循环 ,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唐令凤杨康张玉霞廖克龙王海东
关键词: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