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旭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骨髓
  • 7篇骨髓单个核细...
  • 7篇核细胞
  • 6篇单个核细胞
  • 6篇心肌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梗死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动脉
  • 3篇自体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BM
  • 3篇MNCS
  • 2篇心肌梗死后
  • 2篇死后
  • 2篇自体骨
  • 2篇自体骨髓
  • 2篇自体骨髓单个...

机构

  • 9篇昆明医学院第...
  • 5篇云南省第二人...
  • 4篇昆明医学院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周旭
  • 8篇张戈
  • 8篇杨达宽
  • 8篇孙林
  • 5篇陆地
  • 5篇黄桂琴
  • 5篇李劲松
  • 4篇白文伟
  • 3篇楚天舒
  • 2篇章体玲
  • 2篇光雪峰
  • 2篇左明鲜

传媒

  • 4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提取、分离、标记和体外培养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提取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方法无菌条件下行髂后上嵴穿刺抽取小型猪骨髓20~40ml,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NCs。结果经2%台盼蓝鉴定细胞存活率为96%~99%,DAPI染色标记率100%,标记的细胞核发蓝色荧光。BM-MNCs的体外培养可见细胞呈梭形生长,通过CD44免疫组化鉴定证实为CD4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结论BM-MNCs易分离,操作简便,可作为移植细胞选择。
孙林周旭章体玲张戈左明鲜李劲松黄桂琴陆地光雪峰杨达宽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
经静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静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静脉内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归巢情况、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及冠脉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内MNCs移植后4周心肌细胞间可见少量发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散在分布,心肌细胞间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并可见新生的心肌样细胞;移植组小血管密度(68.25±9.54)条/mm^2明显高于对照组(35.14±7.06)条/mm^2(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2.75%±5.08%)、短轴缩短率(FS,40.28%±4.7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46.34%±5.94%)、FS(29.34%±3.86%)(均为P<0.05);移植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较对照组明显;静脉内移植MNCs没有发现异常增生、钙化或肿瘤形成。结论经静脉移植的BM-MNCs可归巢到宿主心肌,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孙林张戈左明鲜李劲松周旭章体玲黄桂琴陆地光雪峰杨达宽
关键词:骨髓移植心肌梗死
冠脉内移植白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冠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冠脉内移植BM—MNCs组(n=6)及冠脉对照组(n=5),移植细胞数2×10^8。移植后4周观察心功能变化及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冠脉内BM—MNCs移植后4周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5.84±4.94)%]及短轴缩短率[FS:(43.21±5.49)%]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47.21±6.32)%,FS:(27.31±4.07)%](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EP:(7.94±4.57)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2.56±5.97)mmHg](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7.27±2.38)mm]低于对照组[(37.82±6.96)mm](P〈0.05);移植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较对照组明显;移植后1周血清bFGF及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术前水平(P〈0.01)。结论经冠脉移植BM—MNCs有助于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有助于减轻心室重构。
左明鲜孙林张戈周旭章体玲白文伟黄桂琴李劲松陆地光雪峰杨达宽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梗死
塑型Judkins R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索塑型Judkins R导管用于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2006年3月~2007年8月,我院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243例,男139例,女104例,年龄38~78岁。按使用造影导管分成3组,Terumo 5F共用型(TIG)导管组78例;通用型6F Cordis Judkins(JL3.5、JR4.0)导管组67例;6FCordisJudkinsR(JR4.0)导管组98例(包括使用塑型6F Judkins R导管75例)。比较上述各组间造影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和并发症;比较单纯使用普通6FJR4.0导管与使用塑型6FJR4.0导管造影成功率。结果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JudkinsR导管组的平均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低于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Judkins R导管组造影成功率低于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但是塑型Judkins R导管的造影成功率(88%)高于普通Judkins R导管(61%)(P<0.05)。在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Judkins R导管组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低于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结论塑型Judkins R导管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是没有共用型造影导管时的安全有效选择,合理的塑型是使用这种方法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关键。
楚天舒周旭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导管插入术桡动脉
三种途径移植自体BM-MNCs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对比研究心肌内、冠脉内及静脉内3种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种途径移植后4周观察小血管密度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3种途径BM-MNCs移植后4周小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组(P<0.01);心肌内移植BM-MNCs组与冠脉内移植BM-MNCs组相比小血管密度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高于静脉内移植BM-MNCs组(P<0.01)。(2)3种途径BM-MNCs移植后4周LVEF及FS均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心肌内移植组和冠脉内移植组LVE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静脉内移植组LVEDd虽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途径移植BM-MNCs均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其中心肌内直接注射和冠脉内注射效果相似,静脉注射较前两种途径移植效果差;心肌内与冠脉内移植BM-MNCs组有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但在静脉移植组该作用不明显。
孙林张戈周旭章体玲左明鲜楚天舒光雪峰杨达宽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急性心肌梗死
经冠状动脉移植白体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冠脉内移植MNCs组(n=6)及冠脉对照组(n=5)。冠脉内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归巢情况、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变化。结果冠脉内MNCs移植后4周,心肌细胞间可见发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散在分布,心肌细胞间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并可见新生的心肌样细胞。移植组小血管密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的BM—MNCs可归巢到宿主心肌,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
孙林张戈光雪峰左明鲜周旭章体玲李劲松白文伟楚天舒黄桂琴陆地杨达宽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梗死
血清bFG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在没有外源性bFGF影响下,血清bFGF水平能否成为反映心肌缺血程度的良好指标。方法通过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bFGF的浓度,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单支、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bFGF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bFGF浓度为(328.20±51.6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9.67±9.04)pg/ml(P<0.01);冠脉双支和三支病变组血清bFGF浓度分别为(296.84±42.89)pg/ml,(363.95±94.72)pg/m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233.42±20.42)pg/ml(P<0.01)。结论血清bFGF水平能较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左明鲜孙林张戈周旭章体玲白文伟光雪峰杨达宽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冠状动脉病变
心肌、冠脉、静脉内移植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时机及安全性
2010年
目的:探讨心肌内、冠脉内及静脉内3种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时机及安全性。方法:分别于心肌梗死(MI)后即刻进行心肌内及静脉内移植,于MI后1周进行冠脉内移植。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变化及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探讨移植的时机及安全性。结果:①3种途径BM-MNCs移植后4周,小血管的密度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P<0.01);心肌内移植与冠脉内移植相比,小血管的密度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高于静脉内移植(P<0.01)。②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FS)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心肌内移植和冠脉内移植的左室舒张末压(LVDEP)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低于对照;而静脉内移植的LVDEP和LVEDD虽低于对照但无统计学差异。③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1周,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明显高于各自对照及术前水平(P<0.01)。④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均没有发现异常增生、钙化或肿瘤形成。结论:①心肌内及静脉内移植的时机应选在MI后即刻,冠脉内移植的时机应选在MI后1周。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均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中的血管新生,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心肌内与冠脉内移植BM-MNCs均有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但在静脉内移植后该作用不明显。②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孙林张戈左明鲜周旭章体玲白文伟杨达宽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心肌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1只小型猪分为两组:BM-MNCs组(n=6)和对照组(n=5)。心肌内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归巢情况、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及冠脉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心肌内MNCs移植后4周心肌细胞间可见发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心肌细胞间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并可见新生的心肌样细胞。移植组小血管密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心肌内移植MNCs没有发现异常增生、钙化或肿瘤形成。结论心肌内移植BM-MNCs有较多的移植细胞归巢到宿主心肌,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有改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
孙林左明鲜黄桂琴李劲松张戈周旭章体玲陆地光雪峰杨达宽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急性心肌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