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特征
  • 1篇早二叠世
  • 1篇铜矿
  • 1篇铜矿床
  • 1篇褶皱
  • 1篇褶皱构造
  • 1篇细粒
  • 1篇浸染
  • 1篇控矿
  • 1篇矿床
  • 1篇矿床特征
  • 1篇花岗岩
  • 1篇花岗岩特征
  • 1篇构造环境
  • 1篇二叠世
  • 1篇敖包
  • 1篇奥陶系

机构

  • 3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3篇周卫东
  • 3篇邓国平
  • 3篇郭文军
  • 1篇李磊
  • 1篇张子珍
  • 1篇姜海蛟
  • 1篇魏雅玲
  • 1篇邵永旭
  • 1篇许永旺

传媒

  • 3篇西部资源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乌日尼图地区奥陶系褶皱构造变形特征介绍
2013年
乌日尼图地区奥陶系乌宾敖包组、巴彦呼舒组呈北东向展布,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空间产出特征。多形成北东向延伸,轴面大致北西倾,自北西向南东由紧密褶皱变为宽缓褶皱。近北东向陡倾劈理带是该地区表现最明显的一种构造形式,它以十分发育的近北东向陡倾劈理和轴向近东西的直立褶皱为特征。劈理走向近东西,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在60°—80°之间,由强烈变位并被改造的早期条带状构造和新生劈理组成,新生劈理由强烈拉长的石英条带和黑云母、角闪石等片柱状矿物定向表现出来,新生劈理切割早期条带状构造,反映了对早期构造的改造和构造置换。褶皱构造以早期条带状构造为变形面,轴面陡倾或直立,与近东西向的陡倾劈理平行,其在强变形域多以十分紧闭的叶内褶皱产出,变形较弱时为开阔—闭合褶皱,陡倾劈理以不等的间隔产出,由此导致一些中—弱变形域的存在。
郭文军邓国平姜海蛟邵永旭周卫东
关键词:褶皱构造薄皮构造
乌日尼图地区早二叠世细粒正长花岗岩特征讨论
2013年
乌日尼图地区早二叠世灰黄色细粒正长花岗岩是该地区做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时确定的霍托勒棚序列中一种岩石类型。以同源岩浆演化和多元岩浆演化理论为基础,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接触关系、同位素测年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讨论。对岩浆起源、温压条件、形成的构造背景等分别进行了论述;成岩时代确定为早二叠世获得1个可靠的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为279±1Ma,时代可置于早二叠世。为区内岩浆演化、区域构造格架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郭文军张子珍邓国平许永旺周卫东
关键词:岩石特征构造环境
布敦花铜矿矿床特征及控矿因素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布敦花矿区内矿床类型有热液脉状类型和细脉浸染型(斑岩型)两类。热液脉状矿床分布于布敦花岩浆杂岩体北侧外带孔雀山矿段,赋矿围岩主要为角岩化的变质砂岩、板岩、黑云母角岩以及闪长玢岩等。矿体以不规则弯曲的脉状为主,在大脉旁侧围岩中有广泛的网脉状矿化。矿脉自南向北近于左列雁行排列。斑岩型矿床赋存于布敦花岩浆杂岩体南翼内带金鸡岭矿段,矿化面积较大,矿化分散,矿石品位相对较低(Cu一般在0.2%-0.7%),矿体埋深通常在250-300 m。主矿体赋存于隐伏的斜长花岗斑岩岩体顶部起伏界面之外接触带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及中侏罗统万宝组地层内,矿化受斜长花岗斑岩形态的控制。
李磊邓国平郭文军周卫东魏雅玲
关键词:地质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