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曼

作品数:42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肾病
  • 10篇糖尿
  • 10篇糖尿病
  • 9篇糖尿病肾病
  • 9篇病理
  • 6篇蛋白
  • 6篇肾小球
  • 6篇肾脏
  • 5篇肾炎
  • 4篇鼠肾
  • 4篇系膜
  • 4篇膜性
  • 4篇膜性肾病
  • 4篇狼疮
  • 3篇肾病综合征
  • 3篇肾穿
  • 3篇肾穿刺
  • 3篇肾活检
  • 3篇肾小球肾炎
  • 3篇他汀

机构

  • 32篇吉林大学第二...
  • 13篇吉林大学
  • 2篇大庆油田总医...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吉林省人民医...
  • 2篇长春市口腔医...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吉林大学第四...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吉林市职工医...

作者

  • 42篇吴曼
  • 20篇罗萍
  • 13篇刘树军
  • 11篇苗里宁
  • 8篇郭桥艳
  • 8篇顾华
  • 7篇许钟镐
  • 6篇卢雪红
  • 6篇崔英春
  • 5篇张冬梅
  • 5篇孙晶
  • 5篇罗曼宇
  • 4篇刘庆鑫
  • 4篇刘声茂
  • 4篇贾冶
  • 4篇娄岩
  • 3篇吴淋淋
  • 3篇田向辉
  • 3篇周文华
  • 2篇刘丽华

传媒

  • 8篇中国实验诊断...
  • 8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华医学会肾...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会肾...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第15次全国...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1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比较,以提高对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9月住院的34例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同期278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1)在肾脏受损方面:男性患者病变累及肾脏较早,且有较严重的肾功能损害;LN病理类型:男性LN中Ⅴ+Ⅳ及Ⅴ型所占比例较高;(2)肾外临床表现:男性SLE病人面部蝶形红斑、脱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血液系统改变与女性表现相似(P〉0.05);(3)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男女两组病人C3、C4下降,ANA、抗dsDNA、抗Sm、SSA阳性率相似(P〉0.05)。结论男性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有较明显差别,临床上要注意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杨帆吴曼刘树军罗萍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氟伐他汀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ERK1/2和CTGF表达的调控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高糖刺激下的大鼠系膜细胞ERK1/2活性及CTGF表达的影响,阐明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机制和早期防治。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复已有的高糖对系膜细胞刺激作用的实验,验证高糖可通过激活ERK通路使系膜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表达增加,且这种变化与高渗状态无关,分组如下:①正常对照组(NG);②高糖组(HG);③高渗组(MN);④NG+ERK抑制剂PD98059组(NG+PD);⑤HG+ERK抑制剂PD98059组(HG+PD)。第二部分观察氟伐他汀干预前、后ERK1/2活性和CTGF蛋白表达的变化,分组如下:①正常对照组(NG);②高糖组(HG);③正常糖+氟伐他汀组(NG+F);④高糖+氟伐他汀组(HG+F);⑤高糖+氟伐他汀及甲羟戊酸组(HG+F+M)。采用Western blotting、RT-PCR方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ERK1/2、CTGF蛋白及mRNA表达量,ELISA方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上清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用考马斯亮兰法测定肾小球系膜细胞内总蛋白变化。结果:第一部分实验HG的ERK1/2活性、CTGF蛋白表达较NG明显增加(P<0.01),HG+PD的ERK1/2活性、CTGF蛋白表达较HG明显减少(P<0.01),而MN、NG+PD与N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二部分实验观察到HG的大鼠系膜细胞ERK1/2活性、CTGF蛋白及mRNA表达量较NG明显增高(P<0.01),且系膜细胞内总蛋白量和FN量明显增高(P<0.01);HG+F的ERK1/2活性和CT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较HG明显减少(P<0.01),同时系膜细胞内总蛋白量和FN量减少(P<0.01);HG+F+M的上述指标与HG+F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氟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ERK1/2活性降低肾小球内CTGF表达及FN含量,减轻肾小球肥大,起到抑制和延缓DN进展的作用。
罗萍顾华吴曼罗曼宇
关键词:系膜细胞氟伐他汀ERK1/2
阿魏酸钠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取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阿魏酸钠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的大鼠肾组织,分别做常规HE、PAS染色。结果经阿魏酸钠治疗的模型治疗组大鼠的肾组织病理有明显改善。结论阿魏酸钠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周文华刘树军李兵吴曼
关键词:阿魏酸钠缺血再灌注病理学
Toll样受体9在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及干预研究
在我国,肾小球疾病是引起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病理类型的50%。现有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异常在肾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发病机制迄今尚未被完全阐明...
吴曼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NF-ΚB来氟米特
文献传递
来氟米特干预cGVHD诱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鼠病程的研究
罗萍卢雪红张冬梅吴曼
膜性肾病合并恶性高血压病例1例被引量:2
2013年
膜性肾病(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它起病和进展隐匿,常常无法及时发现和早期诊断,进而导致疾病诊治的延误;恶性高血压(MHT)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约50%的MHT患者继发于肾脏疾病,所以。肾脏疾病与高血压关系非常密切,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吴曼崔英春刘声茂鲍妍肖智周文华
关键词:恶性高血压膜性肾病病例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疾病诊治
糖尿病肾病及氟中毒肾蛋白质组学研究-测定MCP-1和CRP-糖尿病肾病预测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
赵吉光刘声茂周文华崔英春周丽英顾华卞淑芬许钟镐远航回学军吴曼苗里宁
该项目应用生物化学、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测定STZ诱导的早期DN大鼠以及DN患者的MCP-1与hsCRP,进一步探讨DN的发病机制及DN不同时期MCP-1与hsCRP的表达情况,为DN的防治提供线索。国内未见共同...
关键词: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氟中毒蛋白质CRPMCP-1
糖尿病肾病及氟中毒肾蛋白质组学研究-全反式维甲酸逆转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苗里宁刘庆鑫常晓敏孙广东孙晶贾冶张冬梅卢雪红罗萍许钟镐刘树军吴曼
随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的不断提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成为慢性肾衰的一个重要病因。蛋白尿作为DN的主要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其排出量的多少预示着病...
关键词:
关键词:糖尿病链脲佐菌素蛋白尿
一种医用股静脉置管固定防护装置
本发明涉及人体医学防护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医用股静脉置管固定防护装置,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左右两侧的顶端均活动连接有固定头,所述固定头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收缩杆,所述固定环与左侧固定头的连接处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
吴淋淋吴曼王冬雪刘家彤
文献传递
兔肾动脉栓塞实验技术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总结兔肾动脉栓塞介入技术经验。方法将36只大体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动物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行肾动脉栓塞术,B组动物采用右侧颈动脉插管行肾动脉栓塞术。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导管随机选入左右侧肾动脉的几率及术后观察期内动物死亡率,同时也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质量控制及图像处理的分析。结果两组动物穿刺成功率A组:83.3%(15/18),B组100%(18/18)、术后死亡率A组27.8%(5/18),B组11.10%(2/18)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导管随机选入左右侧肾动脉的几率A组:右侧77.8%(14/18),左侧22.2%(4/18);B组:右侧11.1%(2/18),左侧88.9%(16/18)有明显差别(P<0.05)。通过控制呼吸运动、选用非离子造影剂及屏幕后处理方法可获得优质DSA图像。结论股动脉及颈动脉均可作为兔血管介入研究的穿刺入路,股动脉入路较适合右肾动脉的研究,而颈动脉入路较适合左肾动脉的研究。
张文雷王大伟曹殿波吴曼曹树伟刘冬娜习秀云
关键词:肾动脉动物栓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