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苗苗

作品数:18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地震
  • 5篇地幔
  • 5篇震源
  • 5篇M
  • 4篇地震序列
  • 4篇P波
  • 3篇地幔过渡带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圈
  • 3篇震源机制
  • 3篇震源机制解
  • 3篇震源位置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地壳
  • 2篇应力场
  • 2篇噪声
  • 2篇造山带
  • 2篇双差定位
  • 2篇苏鲁造山带

机构

  • 18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中国地震局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18篇吕苗苗
  • 14篇丁志峰
  • 6篇吴萍萍
  • 5篇叶庆东
  • 4篇鲁来玉
  • 4篇常利军
  • 4篇郑晨
  • 4篇徐小明
  • 4篇郭慧丽
  • 3篇王兴臣
  • 2篇陈浩朋
  • 1篇李大虎
  • 1篇周晓峰

传媒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震学报
  • 2篇CT理论与应...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5
  • 5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深度学习震相拾取和密集台阵数据构建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高分辨率地震目录被引量:5
2022年
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有助于描绘断层的精细结构和认识发震断裂的构造形态及发震机制.基于玛多地震科考布设的短周期台阵数据,本文利用深度学习自动拾取P/S波震相、震相关联、绝对定位、相对定位等定位流程,构建了玛多M_(S)7.4地震后第14天至第43天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揭示了玛多震源区主震西侧以及主震向东20 km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频次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地震序列整体上沿着地表破裂呈现条带状展布,集中分布于破裂带偏北一侧,走向为NWW-SEE.发震深度主要集中在15 km以内.地震剖面图显示发震断层整体向北倾斜,但在深度8~10 km左右,倾角转变为向南倾,表明可能受到局部构造应力或物性差异的影响,破裂面并非单一的平面结构,浅部与深部的破裂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的断层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在西段(鄂陵湖南)走向为近E-W向,与整体序列的走向呈现一定拐角,断层倾向为近垂直,发震优势层为8~12 km.中间段(鄂陵湖至黄河乡)地震活动性较弱,地震深度浅,集中在2~5 km;以野马滩大桥为界,该段西侧地震序列较宽且连续,东侧地震序列表现为不连续性,出现小的地震空区或稀疏区.东段(主震向东)地震活动性最强,发震深度主要在8~12 km,地震序列在该段有一个向北凸起的弧度,说明该区域可能受到局部构造作用,形成复杂的孕震环境.
郭慧丽常利军鲁来玉吴萍萍吕苗苗丁志峰
关键词:地震定位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22年
本文利用玛多7.4级地震科考密集台阵150个台站和固定台站MAD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横波分裂分析方法测量,总计得到22518对有效横波分裂参数,获得了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征,但未能表现出随时间的规律性变化特征.最明显的横波分裂特征表现在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出与主破裂带走向和余震序列展布较好的一致性,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各台站所得到的慢波延迟时间明显大于南北两侧余震密集区外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且包括主震在内余震最为密集的主破裂东段的慢波延迟时间大于中段和西段,主破裂附近北侧的慢波延迟时间大于南侧.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外两侧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随着台站与主破裂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到一定距离后,慢波延迟时间趋于稳定.这些特征反映了玛多M_(S)7.4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积累主要集中在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且主破裂东段的应力积累要强于中段和西段,主破裂附近的应力积累北侧强于南侧,随着距主破裂距离的增加,应力积累效应减弱,到一定距离后变得很弱.由于科考密集台阵在主震后第12天才开始布设并投入观测,这时主震和大部分强余震已经发生,并且中小地震的最高峰也过去,余震频次趋于稳定,孕震过程中积累的应力尚未释放完全,应力释放和调整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在余震活动观测期内,分裂参数没有表现出随时间规律性的变化特征.
曹学来常利军鲁来玉吴萍萍郭慧丽吕苗苗丁志峰
关键词:横波分裂应力场
台阵地震学方法及对间断面结构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地震台阵是为了监测核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震观测系统。近年来,地震台阵被推广到地球内部速度间断面的研究中并极大地推动了地震学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处理台阵资料的技术方法,如聚束、倾斜叠加、N次根叠加、频率波数法以及相位加权叠加等,并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提取微弱但相关信号方面,重点讨论相位加权叠加方法及现有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记录的信噪比,高质量的台阵数据使得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的成像研究更加精细。
吕苗苗徐小明
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分析灌县-安县断裂重复地震被引量:10
2015年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的事件为模板地震,通过滑动窗口的波形互相关方法对布设在灌县—安县断裂周边17个流动地震台的连续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识别ML0.0以上的重复地震.然后使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对这些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243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灌县—安县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呈减弱趋势;地震震源的优势分布深度为5—15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呈高角度向西倾斜分布;地震震中沿NE向分布,与龙门山前山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研究区内南、北两段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区域应力方向由南到北发生的WNW向到ENE向转换的构造作用密切相关.
郑晨丁志峰周晓峰叶庆东吕苗苗
关键词:重复地震双差定位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其发震构造特征被引量:4
2022年
2021年5月22日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生了青海玛多M_(S)7.4地震,而精确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有助于判定发震构造和探究地震的孕震机制.本文基于玛多地震科考获取的高质量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玛多地震震源区18次中小型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获取了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18次中小型余震包含16次走滑型和2次逆冲型地震,揭示出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具有高倾角左旋走滑性质,且沿着破裂带自西向东具有分段性差异,表明发震断层构造形态的复杂性.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均在10 km之上,主要集中于4~8 km,说明后续中小型余震的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浅部上地壳.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震源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轴方位为53°(NEE),倾伏角为13°,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揭示余震的发生仍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推测玛多M_(S)7.4地震的发生与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及中下地壳软弱物质的挤压和垂向上涌密切相关.玛多M_(S)7.4主震发生之后,震源区应力不断调整,局部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同时在局部速度结构复杂性及独特的断层系统的共同影响下,余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吕苗苗常利军鲁来玉刘嘉栋吴萍萍郭慧丽曹学来丁志峰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发震构造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被引量:3
2022年
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揭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信息.为探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深部物性结构及其孕震机制,本文基于近震P波走时数据,开展体波走时成像,获取了玛多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江错断裂周边的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和分段性.在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与发震断裂存在一定夹角,破裂空间展布与地震精定位吻合.速度图像显示该段破裂带北部区域存在大规模的高速异常体,高速体下方存在明显低速层,地震发生在低速层上覆的高速体内,推测鄂陵湖南段可能受到北边高速体的阻挡作用,导致应力在南侧释放,地表形成大规模的破裂.野马滩大桥到黄河乡段深部存在明显的低速区,该段发震深度主要集中在低速区上覆区域,深度浅、频次低.黄河乡以东约20 km处存在大规模的高、低速分界带,地震发生频次最高,发震深度集中在8~12 km,说明该区域可能受局部构造影响,应力大规模释放,地震活动性强.
吴萍萍常利军鲁来玉郭慧丽吕苗苗丁志峰
关键词: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活动性孕震环境
基于P波三重震相研究华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
上地幔尤其是地幔过渡带和岩石圈速度结构的研究对探测地幔温度、化学组分、地幔对流以及岩石圈破坏等相关动力学问题意义重大。华南块体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两个微陆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碰撞拼合而成,经历过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是研究太...
吕苗苗
关键词:地幔过渡带岩石圈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大别-苏鲁及其邻近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雷波和勒夫波相速度层析成像被引量:9
2015年
采用与作者2014年发表的"大别-苏鲁及其邻近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勒夫波群速度成像"文章相同的资料,用频时分析提取5000余条瑞雷波和4000余条勒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8-32 s的瑞雷波和勒夫波相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瑞雷波与勒夫波相速度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8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相吻合,造山带与隆起区均表现为高速,盆地因其规模不同而显示不同程度的低速.随着周期的增大,大别-苏鲁的高速带由强变弱,但始终存在.16-24 s的高速可能主要受到中地壳高速的控制,而32 s的高速则可能与上地幔顶部的高速有关.比较大别造山带与苏鲁造山带的平均频散曲线,发现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的勒夫波频散曲线均高于AK135模型计算的理论频散曲线,而瑞雷波则没有这一现象.这可能意味着两个地区有比较强烈的径向各向异性.
叶庆东丁志峰郑晨吕苗苗陈浩朋吴萍萍
关键词:背景噪声瑞雷波大别-苏鲁造山带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
2020年
通过处理Chin Array计划二期和三期台阵中823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共获得174 562个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开展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其邻区的地幔转换带结构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幔转换带厚度变化幅值在235—280 km范围内,具有分区特征;阿尔金断裂带东部和汉诺坝火山以北厚的转换带异常可能与冷的岩石圈拆沉有关;河套盆地和阴山造山带附近分布着相对薄的地幔转换带,这可能暗示了该地区存在热的地幔物质上涌或岩浆活动;渤海湾盆地下方厚的地幔转换带异常可能是冷的太平洋板片西向俯冲并滞留于地幔转换带所致。
徐小明吕苗苗丁志峰
关键词:接收函数间断面
2012年彝良5.7级地震序列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正>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与贵州省毕节地区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12时16分,又发生了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用双差定位(...
吕苗苗丁志峰王兴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