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克言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夹层
  • 2篇腔内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夹层
  • 2篇微创
  • 1篇大隐静脉
  • 1篇大隐静脉曲张
  • 1篇动脉夹层动脉...
  • 1篇动脉缺血
  • 1篇动脉缺血性疾...
  • 1篇动脉造影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重塑
  • 1篇血性
  • 1篇隐静脉
  • 1篇造影
  • 1篇刨吸术
  • 1篇腔内修复

机构

  • 6篇齐齐哈尔市第...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作者

  • 6篇吕克言
  • 6篇李正茂
  • 4篇王颖
  • 2篇李尽贺
  • 2篇赵庆海
  • 2篇李兵
  • 1篇侯庆露
  • 1篇王青山
  • 1篇彭友
  • 1篇刘强
  • 1篇王世伟
  • 1篇杨鑫
  • 1篇王颖
  • 1篇张丹
  • 1篇李虹

传媒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中外女性健康...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肺癌肝转移发生率和生存时间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由于肺癌发病率的增加,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以及现代诊断水平的提高,肺癌肝转移发生率也不断上升,有报道肺癌肝转移发生率达43.5%,本文就100例肺癌转移进行临床分析。
赵庆海李尽贺吕克言李正茂
关键词:肺肿瘤肝转移
下肢动脉造影联合ABI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截肢平面的评估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下肢动脉造影联合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截肢平面的评估价值。方法: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共有70例下肢动脉缺血性患者采用下肢动脉造影联合ABI指导下进行截肢,ABI越大则表明愈合越好。对因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需行截肢术的患者进行术前下肢动脉造影及ABI评分系统评价,就截肢平面的选择做出预判后完成截肢,下肢动脉造影与ABI各自及联合应用对截肢平面评估准确性。结果:膝下截肢平面分数在12~19分之间,膝下截肢数最多;分数>25分截肢数明显低于分数<25分截肢数。ABI诊断灵敏度65.71%,特异度80.00%,漏诊率34.29%,准确度72.86%,阳性预测值76.67%,阴性预测值70.00%。下肢动脉造影诊断灵敏度74.29%,特异度88.57%,漏诊率25.71%,准确度81.43%,阳性预测值,86.67%,阴性预测值,77.50%。联合诊断灵敏度88.57%,特异度97.14%,漏诊率11.43%,准确度92.86%,阳性预测值96.88%,阴性预测值89.47%。结论:下肢动脉造影联合ABI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截肢平面的评估一方面量化了截肢平面判断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由于术后愈合不良等对患者进行重复截肢所造成的创伤、疼痛及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借鉴。
李正茂李兵王颖张丹徐磊吕克言杨鑫
关键词:下肢动脉造影ABI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截肢平面
微创腔内修复联合动颈动脉转流治疗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2014年
目的对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体会以及总结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患者18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全身麻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全组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治疗,术后给予治疗。结果采用微创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达到了扩展范围。1例于肠系膜上动脉有一夹层,3个月后给予弹簧圈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血管腔内覆膜支架可有效修复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侧的主动脉夹层破裂口,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李志学李正茂王颖李虹吕克言
关键词: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微创腔内治疗
李正茂赵庆海王世伟刘强李尽贺王颖王青山吕克言侯庆露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凶险疾病,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有上升趋势,北方是此病高发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急剧,病情凶险,患者多为年老体弱且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不宜搬动及长途转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微...
关键词: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微创腔内治疗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策略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发生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18年5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22例SISMAD患者资料,根据随访结束时有无发生血管重塑分为血管重塑组和未重塑组,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以及最大肠系膜上动脉直径、夹层长度、从肠系膜上动脉口到夹层开始的距离、真腔狭窄程度、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等CT参数。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结果血管重塑组7例,未重塑组15例。在CT相关参数中,未重塑组的夹层长度(P<0.001)、真腔狭窄程度比例(P=0.013)、肠系膜上动脉夹角(P<0.001)均大于重塑组。未重塑组从肠系膜上动脉口到夹层开始的距离显著短于重塑组(P=0.036)。在SC分型上未重塑组多表现为Ⅲ或Ⅳ型,而重塑组多表现为Ⅰ型(P=0.013)。在治疗方案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为保守治疗为主,未重塑组有3例因临床症状加重行手术治疗。随访期间SISMAD相关事件均发生在未重塑组中,1例为夹层进展,4例为形成动脉瘤。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夹层长度(OR=2.132,95%CI=1.100~4.530,P=0.025)、真腔狭窄程度(OR=3.250,95%CI=1.215~4.830,P=0.032)是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SISMAD的治疗应谨慎给予外科干预治疗,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程度是影响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
王颖彭友李正茂李兵吕克言孙羽东赵志青
关键词:血管重塑
静脉刨吸术与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比分析经静脉刨吸术与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试验组44例患者给予静脉刨吸术进行治疗,对照组44例患者给予点式抽剥术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下肢疼痛天数、切口数量、肿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并对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患者下肢疼痛时间(3.1±1.0)d、住院时间(7.8±2.0)d与对照组的下肢疼痛时间(2.9±0.9)d、住院时间(8.0±2.1)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4、1.713,P=0.084、0.093)。试验组患者切口数量(4.0±1.0)处、肿胀时间(4.3±1.5)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0±2.3)处、(11.3±2.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6、2.814,P=0.008、0.007)。试验组患者出现踝关节麻木(36.36%)、血肿形成(38.64%)、曲张静脉团块处麻木及刺痛(34.0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3.64%)、(13.64%)、(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21、12.684、12.470,P=0.004、0.003、0.004)。术后1年随访发现,试验组患者复发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27.27%),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375,P=0.004)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经静脉刨吸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点式抽剥术,术后愈合较快,复发率较低,但静脉刨吸术术后并发症较点式抽剥术高。
王颖吕克言李正茂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