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贵云

作品数:1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安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学
  • 3篇小说
  • 3篇民族
  • 3篇民族文学
  • 2篇叙事
  • 2篇少数民族
  • 2篇少数民族文学
  • 2篇文学创作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多民族文学
  • 1篇多民族文学史...
  • 1篇叙事策略
  • 1篇叙事模式
  • 1篇叙事特征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学史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价值

机构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4篇安顺学院
  • 1篇文学院

作者

  • 14篇向贵云
  • 2篇刘卫星
  • 1篇刘蒙

传媒

  • 2篇安顺学院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沧桑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 1篇扬子江(评论...
  • 1篇湘潮(理论版...
  • 1篇文学评论丛刊
  • 1篇南大戏剧论丛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启蒙理性的坚守与曲折表达——田汉话剧《关汉卿》及其论争研究
2015年
本文简要描述了田汉话剧《关汉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论争情况,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了该剧引起论争的四个主要问题:一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与缺失;二是语言描写上的得失;三是结构布局的恰当与否;四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与否。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如何再次探寻不同语境中的文本,拨开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烟雾,品味隐藏在多种因素杂陈下的真正内涵,重新审视《关汉卿》及其引发的论争,从而进一步客观地认识这部作品及其论争,对于中国当代话剧特别是"十七年"话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蒙向贵云
关键词:《关汉卿》论争艺术价值
《断鸿零雁记》之转型期叙事特征被引量:2
2008年
苏曼殊共作小说六篇,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当首推《断鸿零雁记》。该作以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结构文章,全篇笼罩着浓浓的主观抒情情调,并以此突围传统小说极强的故事情节框架,文体散文化。叙事时间上时序交错、叙述速度急缓安排精当。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革新冲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重重壁障,共同造就了《断鸿零雁记》对五四作家的深刻启悟。当然,由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传统负累太重,产生于清末民初的《断鸿零雁记》还只是个转型时期的文本形态,难免带有"裹脚时代的血腥气"。
向贵云
关键词:苏曼殊《断鸿零雁记》叙事模式
"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复兴的转折点——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及其意义
2014年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由中国作协和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目前已于1980年、1986年、1998年、2003年和2012年共举办五届。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召开,对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向贵云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文学创作中国作协文学事业
白先勇短篇小说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流变被引量:3
2008年
白先勇尝试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意识流创作手法始于与台湾大学外文系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后,随着作家自身经历的变化和对意识流创作理论认识的深入,其笔下意识流这一创作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模仿试验——成熟定型——在扬弃中提升"的变化轨迹。
向贵云
论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
2011年
侧面描写现实斗争以回避陌生题材,以貌似"客观主义"的叙事策略增强作品的客观真实性,辩证吸收化用西方"人物典型"理论进而提炼出"活的典型"这一创作观点,吴组缃由此巧妙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尊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理想化、浪漫化、概念化、类型化,沦为伪现实主义。
向贵云刘卫星
关键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949-1966年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政策探析被引量:2
2014年
梳理我国文艺史料发现,1949-1966年国家创造性地以民族团结为策略和宗旨来处理少数民族文艺问题,将少数民族文艺逐渐纳入国家文艺政策的整体规范,并通过培养作家、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等方式开始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科的起步工作。这些开启了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文艺的整个建构过程。
向贵云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艺政策规约
论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2009年
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散文,以"人物"为中心。其散文常常通过化"圆型人物"为"扁形人物"、人物细节描写等方式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既是其强化散文社会使命感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文坛"综合的艺术"的大氛围使然。
向贵云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去民族化倾向辨析——以1949年至1966年时期为对象被引量:2
2014年
1949年至1966年这17年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被逐渐纳入国家文学的总体规范体系,从作家、作品到文学史书写都表现出去民族化倾向,这是少数民族文学得以进入主流文坛、与汉文学享有平等地位而付出的相应代价。
向贵云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研究》与“多民族文学史观”:倡导、建构及阐释被引量:1
2016年
《民族文学研究》三十三年的办刊历程是不断恢复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文学这一历史事实的过程。其具体运作路径是:以文学史编纂为凭借,以举办论坛、开设专栏为具体措施,倡导"充分研究各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学关系及其贡献""建设并推广‘多民族文学史观’"。
向贵云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史观学科建设
抗战时期内迁学校驻安顺的情况及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抗战时期,国民党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兽医学校等内迁至安顺,给安顺小城带来现代科学意识,它们积极参与安顺抗日运动与安顺地方经济、文体等建设,对安顺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向贵云
关键词:抗战时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