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杰明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细胞
  • 2篇动脉斑块
  • 2篇动脉狭窄
  • 2篇毒性
  • 2篇毒性损伤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糖
  • 2篇血管
  • 2篇脂多糖
  • 2篇评分
  • 2篇缺血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斑块
  • 2篇颈动脉斑块性...
  • 2篇颈动脉狭窄
  • 2篇急性
  • 2篇斑块
  • 2篇斑块性质

机构

  • 7篇江门市中心医...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叶杰明
  • 6篇赖穗翩
  • 5篇黎冠东
  • 4篇刘振华
  • 4篇伍振富
  • 3篇魏继鹏
  • 3篇黄燕君
  • 3篇陆伶俐
  • 2篇彭宇程
  • 2篇谢惠芳
  • 2篇贺月
  • 1篇张马辉
  • 1篇李冰华
  • 1篇黎凯锋
  • 1篇高筱雅
  • 1篇李方明
  • 1篇韩莉娜
  • 1篇法志强
  • 1篇刘淑兰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手动抽吸取栓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手动抽吸取栓术(MAT)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动脉闭塞首次采用MAT技术治疗的患者27例,其中行MAT的患者共19例,作为MAT组;行MAT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共8例,作为MAT+支架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静脉溶栓、取栓部位、穿刺至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标准(mTICI)分级、血栓逃逸、脑出血、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7 d 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2分、死亡情况。结果27例患者首次进行MAT,男性16例(59.3%),女性(40.7%);年龄(67.2±11.5)岁;静脉溶栓有9例(33.3%);取栓部位为颈内动脉有5例(18.5%),大脑中动脉有18例(66.7%),基底动脉有3例(11.1%),大脑后动脉有1例(3.7%);穿刺至再通时间为65(48,90)min。有26例(96.3%)患者实现血管再通。mTICI分级为2b级有12例(44.4%),3级有14例(51.9%);血栓逃逸有5例(18.5%);症状性脑出血有2例(7.4%),无症状脑出血有1例(3.7%);术前NIHSS评分为(13.9±3.8)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8.4±6.6)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低于术前(P<0.05);90 d mRS评分≤2分有14例(51.9%);死亡3例(11.1%),其中2例是取栓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导致,1例是因为肺动脉栓塞导致的。结论MAT在急性脑动脉闭塞中治疗是可行、安全及有效的。
刘根陈钜涛伍振富叶杰明赖穗翩黎冠东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的价值
2018年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30例为研究的对象,患者经过VH–IVUS检查后,按照斑块的性质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将其进行比较并研究不同性质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混合斑块的稳定性评分和其他两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硬斑块组的狭窄程度均比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颈动脉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中应用VH–IVUS能够作为斑块性质的分析依据,在诊断过程中依据患者斑块实际情况以及性质可将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充分反映。
赖穗翩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叶杰明刘根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
CISS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转归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不同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神经内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入院后是否采用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50例和非溶栓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溶栓组加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分析溶栓组患者不同CISS分型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3个月、1年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非溶栓组(P<0.05,P<0.01)。溶栓组患者21例治疗后病情恶化,其中死亡12例;非溶栓组9例患者病情恶化,其中死亡3例;溶栓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4.67%,显著高于非溶栓组的47.73%(P<0.05)。溶栓组的总有效率在穿支动脉疾病型(87.1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7.78%)、其他病因型(67.86%)分别高于心源性卒中型(34.38%)和病因不明型(47.83%,P均<0.05)。溶栓组中,穿支动脉疾病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病因型的NIHSS评分减少率分别高于心源性卒中型和病因不明型患者(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t 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不同CISS分型的溶栓疗效存在一定差异。
李冰华黎冠东李方明赖穗翩刘淑兰叶杰明伍振富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改良ABCD^2评分与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狭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脑血管造影的64例前循环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9例)、中危组(25例)、高危组(21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出现多支脑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TIA的患者随改良ABCD2评分的增加,脑血管狭窄程度及出现多支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贺月高筱雅刘振华叶杰明韩莉娜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全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狭窄
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10例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疗效。结果:8例患者的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是在心房黏液瘤摘除术后半年或更长的时间发现;该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梗死或癫痫。CT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性结节样高密度灶,脑血管检查提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前后循环均可受累。保守治疗病情平稳。结论:心房黏液瘤患者行黏液瘤摘除术后有出现迟发性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术前及术后应定期行头颅影像学及脑血管检查。
陆伶俐法志强刘振华叶杰明张马辉魏继鹏黎凯锋黄燕君
关键词:心房黏液瘤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点
SIRT1对脂多糖活化BV-2细胞分泌IL-6和TNF-α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BV-2细胞形状变化及白介素-6(1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情况的影响,探讨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SIRT1)在LPS诱导BV-2细胞释放前炎症因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BV-2细胞分为调零组、对照组及LPS组,调零组不含细胞,只加培养基;对照组常规培养:LPS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LPS;MTT法检测各组存活率。另取BV-2细胞分为调零组、对照组、DOSO药物载体组及白藜芦醇组、Sirtinol组,调零组、对照组处理方法同前,DOSO药物载体组加人体积分数为0.3%的DMSO;白藜芦醇组加入10、25、50、100μmol/L白藜芦醇;Sirtinol组加入1、2.5、5、10、25、50μmol/LSirtinl;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根据实验结果,选取适当浓度的LPS、白藜芦醇及Sirtinol,将BV-2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白藜芦醇+LPS组、Sirtinol+LPS组,分别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相应处理12、24h后上清液中的IL-6和TNF-α的含量.Westemblotting检测SIRT1在上述各组细胞加药处理24h后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BV-2细胞数目增多,胞体肿胀,突起变短、增多。随着LPS浓度的增加,BV一2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BV-2细胞分泌的IL-6、TNF-α增多,SIRT1的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比较,经白藜芦醇处理后,细胞内SIRTl的表达量上升,而IL-6、TNF-α的分泌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细胞经Sirtinol处理后,胞内SIRT1的表达量下降,IL-6、TNF-OL的分泌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可显著改变BV-2细胞形状并诱导细胞前炎症因子的表达,干预SIRT1的表达量对上述现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叶杰明刘振华谢惠芳魏继鹏陆伶俐黄燕君贺月
关键词:脂多糖白介素-6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相关性的价值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窄程度。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三组狭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越来越重(P<0.05),而外弹力膜横截面积越来越小(P<0.05)。重度狭窄组有更大的纤维组织面积(P>0.05),而轻度狭窄组钙化组织面积及坏死核心面积更大(P<0.05),并且三组狭窄斑块中纤维组织比例越来越高(P<0.05),而钙化组织比例及坏死核心比例却越来越小(P<0.05)。相关性分析示管腔狭窄程度与纤维组织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03),而与钙化组织及坏死核心比率呈负相关(r=-0.375,P=0.011;r=-0.348,P=0.015)。轻度狭窄组斑块以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TCFA)和钙化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CaTCFA)为主。结论: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能够为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在诊断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赖穗翩陈钜涛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叶杰明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脂多糖激活小胶质细胞介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退行性疾病,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研究仍不明确,比较复杂,可能跟遗传因素(致病基因Parkin等的发现)、年龄老化、环境因素(如除草剂、杀虫剂的...
叶杰明
关键词:脂多糖小胶质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SIRT1对激活型小胶质细胞BV-2毒性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SIRTl)在激活型小胶质细胞介导PCI2细胞损伤中所起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BV-2小胶质细胞和PCI2细胞,ELISA检测1μg/mL脂多糖(LPS)作用BV-2细胞6、12、24h后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水平;MTT检测LPS与BV-2细胞共培养上清对PCI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同时设对照组、LPS组、单纯BV-2上清液组;MTT检测SIRTl激活剂藜芦醇(5、10、25、50、100μmol/L1、SIRTl抑制剂尼克酰胺(5、10、25、50mmol/L)对PCI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筛选二者的干预浓度。实验分对照组、LPS+BV-2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白藜芦醇干预组、尼克酰胺干预组,分别加入培养基、LPS+BV-2细胞共培养上清液、50μmol/L白藜芦醇、25mmoFL尼克酰胺,培养18h后MTT检测4组细胞存活率,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内SIRT1、乙酰化p53的表达水平。结果LPS作用BV-2细胞6、12、24h后IL-6、TNF-α分泌量均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比色显示与对照组、LPS组、单纯BV-2上清液组比较,LPS+BV-2细胞共培养上清组PCI2细胞存活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氏0.05);100μmol/L白藜芦醇组、50μmol/L尼克酰胺组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选择50μmol/L白藜芦醇、25μmol/L尼克酰胺进行实验;与对照组比较,LPS+BV-2细胞共培养上清组细胞存活率降低,SIRT1的表达下降,乙酰化p53的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与BV-2共培养上清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组细胞活性上升,SIRT1的表达水平较高,乙酰化p53的表达量较低,尼克酰胺干预组结果相反,细胞活性下降,SIRT1的表达较低,乙酰化p53的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PS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上清损伤多巴胺(DA)能神经元�
叶杰明刘振华谢惠芳魏继鹏陆伶俐黄燕君
关键词:帕金森病P53
卡马西平与普瑞巴林治疗多发性硬化神经痛的疗效对比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与普瑞巴林治疗多发性硬化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神经痛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和卡马西平组各30例。分别应用普瑞巴林和卡马西平治疗28d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制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普瑞巴林组临床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临床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HAMD和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普瑞巴林组VAS、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9,P<0.05);普瑞巴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5/30)显著低于卡马西平组43.33%(1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8,P<0.05)。结果:普瑞巴林治疗多发性硬化神经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赖穗翩邓雁秀叶杰明
关键词:普瑞巴林卡马西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