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志华

作品数:116 被引量:2,540H指数:28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30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农业科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经济管理
  • 6篇水利工程
  • 5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2篇土壤
  • 17篇红壤
  • 16篇降雨
  • 15篇土壤侵蚀
  • 12篇植被
  • 10篇水土
  • 9篇地理信息
  • 9篇地理信息系统
  • 9篇信息系统
  • 9篇三峡库区
  • 9篇水库
  • 9篇坡面
  • 9篇小流域
  • 9篇模拟降雨
  • 9篇库区
  • 8篇生态
  • 8篇污染
  • 8篇径流
  • 7篇遥感
  • 7篇水土保持

机构

  • 110篇华中农业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长江水资源保...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学研究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临沂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湖北省水土保...
  • 1篇河海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邯郸学院
  • 1篇深圳大学

作者

  • 116篇史志华
  • 40篇蔡崇法
  • 23篇李朝霞
  • 23篇王天巍
  • 21篇丁树文
  • 13篇方怒放
  • 12篇王玲
  • 12篇李璐
  • 12篇尹炜
  • 10篇王剑
  • 9篇张光远
  • 7篇闫峰陵
  • 6篇黄丽
  • 5篇蔡强国
  • 5篇雷阿林
  • 5篇朱惇
  • 5篇王剑
  • 4篇于书霞
  • 4篇王玲
  • 4篇张含玉

传媒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土壤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人民长江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科技进步与对...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年份

  • 8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1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原状土取样装置
本发明属于土壤采样装置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原状土取样装置,包括定位板和取土钻,所述取土钻内安装有内管,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取土钻包括破土筒和传动筒,所述破土筒上设有破土螺纹,所述传动筒设有传动螺纹,所述传动...
王剑史志华
文献传递
时序降雨同位素样品采集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时序降雨同位素样品采集装置,包括外箱体、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蓄电池、控制器和安装于外箱体顶部的翻斗式雨量计,控制器与太阳能蓄电池连接,翻斗式雨量计的出水口连接有导流管,外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防水箱,太阳能蓄电...
王剑史志华肖海兵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植被盖度的崩岗活跃程度判别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植被覆盖度的崩岗活跃程度判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南方红壤区的崩岗遥感影像数据、S2计算植被覆盖度、S3分级归类、S4统计判别。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植被覆盖度的崩...
史志华郝芮王玲李朝霞于书霞
文献传递
基于模糊神经系统与GIS的区域土壤侵蚀快速评价被引量:11
2010年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区域土壤侵蚀评价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系统和GIS技术的快速评价方法。研究中利用模糊神经系统技术从地面监测调查数据中提取土壤侵蚀强度的评价规则,建立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特定区域范围内土壤侵蚀自然特征及规律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GIS技术以实现对整个地区的快速评价。采用该方法进行湖北省土壤侵蚀普查,结果表明全省侵蚀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1%。其中,鄂西南、鄂西北高山区土壤侵蚀情况最严重,鄂东南、鄂东北低山丘陵区次之,鄂北岗地中度侵蚀面积较大,而江汉平原基本无明显侵蚀。经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朱惇王天巍蔡崇法李璐史志华
关键词:土壤GIS模糊神经系统
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产沙关系被引量:48
2005年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表土微形态观测,研究了发育于泥质页岩、第四纪红粘土和花岗岩3种母质的红壤在降雨侵蚀过程中表土土壤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过程中,泥质页岩红壤极易形成土壤结皮,增加径流,响应结皮的形成,径流速率和含沙量较高,且迅速达到最大值,随后径流稳定而含沙量持续下降。第四纪红粘土红壤团聚体稳定,较难形成结皮,且结皮易被破坏,导致侵蚀过程中产流产沙量较低,均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呈缓慢上升趋势。花岗岩红壤基本上不能产生结皮,粗化现象严重,因此产流量和产沙量也较低;由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以及径流的选择性运移,泥质页岩红壤和花岗岩红壤侵蚀泥沙中细颗粒(<0.02mm)含量远高于土壤中该粒径颗粒。而第四纪红壤侵蚀泥沙中粗颗粒较多,以多级团聚体的团聚体为主。
李朝霞王天巍史志华丁树文蔡崇法
关键词:侵蚀产沙降雨过程侵蚀泥沙产沙量产流产沙泥质
基于水文连通性的流域输沙量评估——以堵河流域为例
2022年
水文连通性是指泥沙、营养盐等各种物质以水为载体,在空间异质景观或斑块间进行迁移、传输或扩散的便利程度,对流域产沙具有重要影响。为评估基于水文连通性模拟流域输沙量的可行性,以堵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0—2010年流域土壤侵蚀、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以此估算了流域输沙量。结果表明:1990—2000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连通程度不断增加,连通性等级主要由低和中低连通性转变为中高和高连通性。2000—2010年流域连通程度和土壤侵蚀模数均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此外,输沙量估算值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 2)=0.92),但由于未考虑水库、湖泊等对泥沙输移的拦截效应,输沙量估算值要高于实测值,后续研究需将其纳入模型以更准确地评估流域输沙量。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模型的适用性以及理解流域泥沙输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张媛平刘成帅肖海兵王剑史志华
关键词:土壤侵蚀输沙量
丹江口水库新增淹没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被引量:32
2016年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研究新增淹没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富集特征并解析其来源,对水库的水质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新增淹没区169个农田土壤样品中8种重金属(Cd、Cr、Cu、Ni、Pb、Zn、As、Mn)含量,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的平均含量(45.11mg/kg)均低于库区土壤环境背景值,而Cd的平均含量(1.04mg/kg)均高于背景值;除Cu外,Cd、Cr、Ni、Pb、Zn和As在丹库的空间变异性较强,变异系数分别为0.58、0.72、0.58、0.74、0.35、1.12;Cd和As是丹江口水库新增淹没区的主要污染元素,其中Cd的富集系数高达10.3,中度以上污染区为86.6%,As中度及以上污染区为2.6%;新增淹没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主要为自然源(Cr、Cu、Ni、Pb、Zn、Mn)、农业源(As)、工业和生活源(Cd),贡献率分别为44.7%、15.9%和15.4%.
韩培培谢俭王剑强小燕艾蕾史志华
关键词:重金属土壤源解析丹江口水库
基于GIS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及其在汉江中下游应用
史志华蔡崇法丁树文王天巍李朝霞
一种联合菌藻草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联合菌藻草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法,属于水土治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a)取结皮样品,制成藻类悬浮液,将其稀释以后接种到液体培养基Ι,培养;(b)转移到固体培养基Ⅱ,培养,纯化后得到藻片,粉碎后获得...
肖海兵史志华肖银屏王剑王玲申梦雪
红壤团聚体特征与坡面侵蚀定量关系被引量:25
2009年
为明确红壤结构特征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选取6种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团聚体稳定性分析和野外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就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坡面侵蚀过程定量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野外尺度上,红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影响坡面侵蚀的重要因素;能定量描述土壤可蚀性的团聚体特征参数Ka,与径流强度、产沙强度等侵蚀参数显著相关;将Ka代入WEPP模型,建立了细沟间侵蚀预测方程,方程可决系数较高(R2=0.86),显示了较好的预测性能。该研究扩展了团聚体稳定性作为土壤可蚀性指标的适用范围,为红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闫峰陵李朝霞史志华蔡崇法
关键词:WEPP模型红壤团聚体特征土壤可蚀性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